东坑镇“卖身日”
东坑的“梅新节”是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发祥地是东坑镇唐立村,是中国岭南地区最古老的“劳务场”,至今已流传近500年。
相传,当时在东坑塘唇村有一家姓卢的大户,为了能赶在清明之前开耕,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村前贴出请农耕长工的启示。自此之后,相沿成习,没有田地、没有工作的青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村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蒙巾以示“卖身”、出卖劳力,等待财主雇请。有田地的财主就会前往村前挑选“卖身”青年,“卖身”因此得名和流传。
以后逢二月初二,东坑集聚大量前来“卖身”民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后来传说这一天神仙也会降临,察民情行善事,故又称“遇仙节”。
相关神话故事
“东仔”故事(冀望)
增城丁传宗,九代单传,结婚九年,夫妻恩爱,但妻子王氏没有怀胎迹象。正月,丁父(财寿)喝过人家的开灯酒后,唠叨儿媳“不会下蛋”。王氏刚烈,一气之下收拾细软来到东坑岭贝塘村亲戚家。十多天后,丁传宗寻妻,时值第二天是东坑“卖身节”,亲戚建议趁墟游玩再走。墟市人山人海人挤人,他们被冲散又重逢,后来一起回家去。回家后一个月。王氏怀孕,当年生下男孩。夫妻都认为是趁墟时得到仙人的保佑,就给儿子取名“东仔”。
直鱼钩(惩恶)
寮步两头塘村温老汉,带九岁孙儿温小牛去东坑塘唇村卢老二家做客,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卖身节”。小牛在墟市上看中了一根直针硬说是鱼钩,温老汉再上解释不是鱼钩,声音惊动旁人围观。旁人都取笑小牛是“傻子”,温老汉只好赶紧买下这根针。回家后,小牛用针钓鱼,每天只能钓到三条大鱼,其他人都认为这是一枚神钩。这件事被恶棍李大麻子知道,他把鱼钩抢了去。李大麻子用鱼钩钓鱼的时候,钓上来一条毒蛇。李大麻子被毒蛇咬死了,村民再也不受他的欺负。人们都认为是在“卖身节”上遇到了神仙显灵,买到了仙物,除了一方恶霸。
曲磨臂(戒贪)
又是一年“卖身节”,罗浮山黄龙观黄野人,砍下十数支磨臂样的树枝,不经加工,十分粗糙不好使用。他开价极高,讨价还价者一律不卖,每次出价以上一位询价者的还价叫卖,半天下来,磨臂价格极低,但没有卖出去一根。快要散市了,一个刻薄的财主婆见货便宜,推磨活是下人干的,管它好不好使,买了一根。黄野人收拾东西回山经过沙塘时,自言自语“山中有曲木,世上无直人”,把剩下的磨臂一拉,全都直了,扔下沙塘,围观的人看见,都知道他卖的是仙物。财主婆回到家,把磨臂交给一个婢女,让她磨米,婢女加了一把谷后,源源不断地流出白米,再也不用添谷。财主婆知道后十分高兴,让婢女使劲推,用力推,突然磨臂断了,白米再也不会自动流出来了。在“卖身节”上买到仙物,但贪念让什么都没有了。
几度沧桑,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便成为东莞民间自发参与度最高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从旧时劳力交易到物质生活渴求,再到今日节庆耍乐,“卖身节”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