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宁冈陶瓷美术馆提供编辑:Momo
中国现代陶艺的领军人物:宁冈
“只有在传统艺术中寻找营养,在现代艺术中寻找出路,与时代接轨,陶艺艺术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宁钢创作国礼作品的背后是长达半年的精心构思,他希望以一种富有民族特性的艺术方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怀。经过慎重的考量,他最终选择了经典的艺术符号—红色、稻穗、仙鹤与鹌鹑,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这些符号鲜明易懂, 鲜红的主色调传达着喜庆而欢乐的民族情感,由稻穗、仙鹤、鹌鹑构成的装饰画面寓意“岁岁和合”、“岁岁平安”。
造型上,源自于传统冬瓜瓶的改良设计挺拔而饱满,极富时代感;对经典传统装饰语言的重组构建,在创新中不忘回归。这样的设计理念获得了认同,作品摆放在此次会议主会议厅显著位置。同时,由宁钢教授设计的另一对陶瓷艺术品,在习主席夫人彭丽媛设宴款待二十一国元首配偶时,在颐和园安缦酒店宴会厅中精彩亮相,吸引了外国友人赞叹的目光。
与众多传统陶瓷世家相比,宁钢对于艺术的熏陶和理解力,更多来自父亲。作为抗美援朝时期为数不多到苏联进修油画的老军人,宁钢父亲的油画如今被整齐地陈列在宁钢陶瓷艺术馆中。
从陶瓷学院一毕业,宁钢被分配到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区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在这里从事陶瓷艺术的设计与创作。从对陶瓷艺术粗浅的了解到逐步深入创作,1992年,宁钢组建了工作室,专门搞设计和创作,既有釉上彩绘的各种装饰花器,又有釉下彩绘的各式花瓶物件。
工作室创立一年后,陶瓷学院的著名教授周国桢先生看了宁钢的一批作品,对他说:“要多搞作品少搞商品”,这一提示对于宁钢的触动很大。作为学院派的先锋人物,宁钢认为自己不应该停留在“匠人”的阶段,而是树立自己的风格开始创作,进入自觉创造的新时期。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学习,宁钢的创作不仅进入盛期,也形成了区别于他人又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风格、新品格。其作品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泼釉斗彩”作品;二是以浮雕造型为主的作品;三是“泼釉、斗彩”与浮雕结合的作品。
以浮雕为表现手法的作品是宁钢的独创,作者将其命名为“莲塘”系列和“静物”系列。“莲塘系列表现的是金秋时节的莲塘,其结构为一盆状器寓意池塘,通过使用雕塑的手法造型,将‘莲蓬’置于器皿(池塘)之中,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表述方式,展示莲塘的春生秋荣之景,同时揭示和寓意生命的轮回,时光的转换。”宁钢表示,他希望他的作品既可以读到秋天的“收获”,又可读到生命的凋零。
“静物”系列,同样采用雕塑的手法表现荷、插“荷枝”的花瓶以及荷塘,但是以平板浮雕、半浮雕的形式。形象主体是荷花、枝叶、莲蓬及花瓶,瓶体大多被挤压为扭曲的扁平状,充分表现了瓷土的可塑性和材质感。“你可以看到,泥土中穿插了‘麻布巾’,通过泥片在粗麻布上的压印,形成十分逼真的肌理效果,与扭曲的瓶体的光滑形成对比。”宁钢说,他的作品中,对“荷”这一传统主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与原本的存在感相比,宁钢手中的“荷“更多的是平面的“影像存在”、“绘饰性”的存在,并形成独创的风格。
宁钢的早期作品注重形体的塑造,并呈现出一种粗犷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其早期的作品还喜采用“镶器”的造型,构图富有变化,极富立体性。而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之后,宁钢的陶艺创作进入了一个从形的变化向画面装饰的过渡,将丰富多彩的色釉与釉上彩结合,打破了传统的釉上彩只在白胎上进行彩绘的特点。这也是宁钢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类—“泼釉斗彩”作品。
“泼釉比泼墨更胜一筹的是窑变的奇异性和不可捉控性,釉的窑变、融流,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会构成一个生意盎然的新景象。”宁钢在“泼釉斗彩”之外又加入了浮雕的手法,创作的“荷鹤”系列作品,以鹤与莲花作为表现主体,莲花为工笔赋彩,鹤除头顶染红之外,周身贴金,富有装饰性。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结晶,作为与陶瓷天天打交道的创作者,作品中更应该融入创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宁钢通过对泥土的塑造和火的煅炼,形成了自己对陶瓷艺术独特的表现语言和风格,在景德镇这一盛产陶瓷丰沃的土壤中,继续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说到创新,宁钢认为应该是在表现形式上,在内容中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并加以独特的反映,不落前人窠臼,不趋向模仿,既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新的精神因素。唐诗宋词、国画书法都有后浪推前浪、推陈出新的文人,意境的深远、凝练,情态的含蓄、文雅, 都是陶艺家在创新时应该追求的理想之美。
如今,宁钢在对色釉的研究之后,开始追求形、色、绘的完美结合。从他近年来的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形态的塑造、色釉的丰富性还是构图的考究都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