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发生了变异,最严重的人是“金木物化”,发生现象是地震,其顶峰是泥石流。
古人认为,山川象征着国家依靠,山川崩,则国将亡。《汉书·五行志》自称,记载两件汉代以前的山崩故事,其实是三件。其中“周幽王二年”之事,被班固列为地震,实际上是地震带来一次山崩。唐代颜师古解说:“三川,泾、渭、洛也。洛即漆沮也。川自震耳,故将拥塞,非地震也。”原文列于下:
史记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刘向以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颜师古注:“原谓水泉之本也。”)
是岁,二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
《汉书》记载两段山崩如下:
其一,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穀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道将移于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于高梁。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彊。”
此中指出,山崩态势强于地震,正所谓“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对京房《易传》所言,颜师古注道:“《剥卦》上九爻之辞。”
其二,成公五年“夏,梁山崩”。《穀梁传》曰廱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弛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欒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提示:上面三则山崩故事,都提到山崩后家败人亡之周期。伯阳甫称“不过十年”;刘歆称“至十七年复在鹑火”,为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