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花队
大洋网申”在这个职业中,我们女警愿意付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也能做大事。
”这是来自佛山女民警的心声。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昨日,佛山市公安局举行“芳华献警营筑梦新征程”三八妇女节主题座谈会,双警家庭模范警嫂、巧用数据的“女福尔摩斯”、藏在电话里的“女哨兵”……展现了佛山“铿锵玫瑰”的飒爽英姿。铿锵玫瑰 最美警花
双警家庭模范警嫂代表、高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女民警何惠群(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罗伟忠妻子);全国巾帼文明岗集体代表、顺德区公安局龙江派出所110指挥调度室民警谢颖琪;佛山市局心理服务队女警代表、南海分局民警梁凤喻;佛山市十佳人民警察、佛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女民警魏俊娜……在会上,记者近距离目睹了这些“铿锵玫瑰”的飒爽英姿。
佛山市副市长、佛山市公安局局长邓建伟表示,一年来,佛山女警队伍中涌现出不少巾帼豪杰,有的在派出所、外事、户政等窗口单位争先创优服务群众;有的在刑侦、特警等一线实战单位英勇奋战打击犯罪等。她们的忠诚履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佛山公安事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助力,充分展示了女警的巾帼风采和英姿魅力。
巧用数据的“女福尔摩斯”
“在这个职业里,我们女警只要肯付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我们也可以有大作为。”作为佛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唯一一名女民警,1.69米的魏俊娜看起来高挑又干练。
魏俊娜
2005年,22岁的魏俊娜从刑警学院侦查学系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刑警事业,并逐渐找准了定位:数据分析、情报研判。在这个领域里,女性的细心、耐心、有韧性被魏俊娜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成长为佛山刑侦战线的数据“魔术师”,是打击盗抢犯罪的情报“狙击手”,堪称“女福尔摩斯”。
去年初,佛山全市摩托车、电动车被盗警情高发,案件被定为“飓风25号”专案。魏俊娜耗时一个多月,运用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资源,双向追查、交叉对比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将几张A3纸拼在一起,详细勾画出犯罪团伙的架构图。
最终,案件告破,32个犯罪窝点被一举捣毁、111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并成功逮捕犯罪销赃嫌疑人72人,这是佛山乃至全省一次性逮捕销赃人员最多、打击盗改销链条最完整的经典案件。
同时,魏俊娜坦言,要能做到家庭和事业两不误,确实不易。魏俊娜的丈夫也是一位刑警,夫妻俩忙起来就没时间顾家。魏俊娜表示,家人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很感谢父母帮忙照看孩子,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从警14年来,魏俊娜先后参与侦办各类重大专案100多起,2018年3月被授予佛山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今年1月获评“佛山市十佳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藏在电话里的“女哨兵”
“您好,110,请讲。”走进顺德区公安局龙江派出所110指挥调度室,这里没有影视剧中的雷霆万钧,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听到的更多是清脆的键盘敲击声,轻声细语、此起彼伏的电话沟通声。这里有14名110接警员,其中有10名是女性,占指挥室总人数的71.4%,刚入职一年的女民警谢颖琪就是其中一员。
“110指挥调度室远远不只是接听电话和录入警情那么简单。”谢颖琪告诉记者:“我们承担着每宗警情的接收、分析分流、下达指令、汇报、出警反馈、回拨报警等重要职责,要快速从来自不同人群、地域、身份、环境和动机中抽丝剥茧,尽快掌握第一手准确的警情概况,并调度最近的警力到达现场。”
就是这样一群藏在电话里头的“哨兵”,聆听着往来于电波间的声音,默默守护着百姓安全。2018年,龙江110指挥调度室累积接处报警35387起,协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08人,处理和排除各类事故13183起,求助11536起。近几年,该调度室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顺德区青年文明号”“顺德区公安局集体三等功”等光荣称号。
柔情李法官的别样“法”宝
李丹丹送传票
3月初,一男子将自己的爱车洗得一尘不染,来到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执行局的门口,亲手将车交给“李法官”用于抵债。之所以将交车手续办得颇有“仪式感”,他说要感激李法官的信任。男子口中的“李法官”,指的是该局的女执行法官李丹丹。
抓“老赖”是件“苦差”,在禅城区法院执行局的20名执行法官中,仅有3名女性。女执行法官的柔情和真诚,往往成为打动被执行人的“法宝”。今日,记者带你走近女执行法官的日常。
将心比心 善意接力
作为执行法官,重庆妹李丹丹来到禅城区法院执行局仅有一年多的时间。此前,她在金融法庭当了五年的审判法官。“审判法官更多在于运用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但执行法官则不同,需主动出击,这与我的性格反差较大。”李丹丹说。对于被自己判断为“诚信”的被执行人,李丹丹总会宽容对待,她总觉得,将心比心,人家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善意。
去年年底,一件借贷纠纷的执法案件的材料送到了李丹丹的案桌上。一名男子因为欠下银行10余万元的债务,无力偿还,被银行告上了法庭,最终他被判决败诉。李丹丹发出传票没多久,这名男子便主动前来法院处理。
“他只欠下了一家银行的债务,并非债务缠身的人,而且像他这样做生意的人,成为‘老赖’将影响他的信用记录。”李丹丹的专业判断很快告诉她,这名男子还是值得信赖的。
李丹丹要求其将名下的唯一的一辆车拍卖,男子表示年关将近需要用车,而且不想让父母得知其窘状,希望年后交车。李丹丹表示同意。到了元宵节前后,男子又以向亲戚借钱为由提出延长交车时间,李丹丹再次同意。最后筹钱失败,男子如约将汽车开到了执行局门口。“可能是我选择了尊重他、相信他,他也觉得不能辜负我的信任吧。”李丹丹笑了笑说,“互相信任的感觉很好。”
柔情相待 以“爱”为突破口
在李丹丹看来,对待被执行人,则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以女法官的视角去给当事人解读案件。
在一起“父与子”的债务纠纷中,女法官的“柔情”赢得了当事人的认同。这起案件中,冯某的大儿子以冯某为担保人,欠下20万元后无力偿还。案子交到李丹丹手上时,她发现冯某名下的村屋竟然转移到了其小儿子名下。
“这个案件因爱而生,自然能因爱而解。”李丹丹说。她传唤了冯某的小儿子,告知他父亲转移财产涉嫌拒绝执行被判刑。“父亲一辈子为你们遮风挡雨,到了古稀之年还为你哥哥扛上巨额债务,做儿子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冯某的小儿子面有愧色,离开了法院。三天后,他带着冯某来到法院,达成和解协议并按约定还款,一件十年旧案因“爱”圆满执结。
李丹丹还处理过另一起“父与子”的案件。一名男子与妻子离婚后,想依据判决履行对儿子的探视权,但读六年级的儿子小华(化名)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原因是父亲曾经“打过他、不爱他”。这虽不是李丹丹的案件,但母亲带同小孩前来执行局当天,刚好是李丹丹值班,李丹丹与小华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我从交流中发现,小华父亲是因为病痛和生活压力,所以才偶尔打了小华。”李丹丹于是告诉小华,“你生病的时候,是不是抱着妈妈,就没那么害怕?爸爸也一样,他只是想转移自己的害怕。爸爸其实也像妈妈一样,很爱你。”小华听后不住点头。后来,李丹丹得知小华同意在毕业考试完毕后和父亲见面。
对待“老赖”偶尔耍小聪明
虽没男性执行法官的体魄与体力,李丹丹却有着女性执行法官的“小智慧”。2013年,梁某以支付经济补偿和医疗费为条件,向妻子莫某提出离婚,因为患类风湿疾病急需用钱,莫某答应离婚。离婚后,梁某却没有兑现承诺。法院在2016年判决梁某支付经济补偿及医疗费34000元。梁某未履行债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梁某却始终不肯露面。
李丹丹几次上门,梁某一次都没出现过。通过与其邻居的聊天,她得知梁某从事空调安装工作,经常到客户家中安装空调。此时,李丹丹计上心头。
李丹丹让书记员林颖杰拨通了梁某的电话:“喂,梁先生吗?我是之前找过你装空调的林先生,我老板准备开一家饭店,有十几台空调急着安装,你有空做吗?”“有啊有啊,那我去哪里找你啊?”听到梁某“中计”,李丹丹在电话一旁暗暗偷笑。
第二天,梁某果然应约了,等候多时的李丹丹和法警上前把梁某“请”回执行局办公大楼。而执行局与梁某被抓的地方,还不到一百米的距离。鉴于梁某有履行能力却长期逃避执行,法院作出了对梁某司法拘留十五日的决定。五天后,梁某的妹夫来到法院替梁某代偿了经济补偿和医疗费本息38000元。
阿婆传奇经久不息
小小古村里,女性撑起了“半边天”。昨日下午,在佛山市顺德区古鉴村与顺峰社区,有一场特别的“宣讲会”,一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村民,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精神鼓舞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今日她们拿出珍贵的历史照片,讲述“半边天”的威水史。
农场里出了“全国劳模”
“我在农场劳作了30年,所以退休后把家安在农场附近,每天仍可开心地参与劳作。”吴雁茜向记者追忆了那段长达30年的“农场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初,吴雁茜被调往顺峰山农场养猪场工作,当时吴雁茜一个人负责饲养30多头猪,由于宿舍和工作的地方相隔一公里远,她担心来不及赶去照料好,有时索性搬块木板里睡觉。
正因为这种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1979年,经过层层推选,吴雁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时真的没想到,我这么平凡的一个饲养员,居然会获得如此大荣誉。”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的吴雁茜,仍继续坚持在平凡岗位上更加卖力地工作,从未借此为自己争取个人利益,“这份荣誉是大家给予的肯定,我只想做好分内的工作。”
地堂乘凉听“龙舟”
古鉴村李婆婆今年96岁,是村里的“活历史书”。“虽然不是在古鉴出生,但我20岁左右就嫁到古鉴,在这里生活了超过70年,目睹古鉴大半世纪的沧桑变迁。”
在李婆婆印象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鉴村以养蚕、耕田、鱼塘为主,典型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景象。在这里,有不少人在丝厂或是家庭作坊缫丝。
李婆婆回忆称,每到夏天,古鉴村的地堂最凉快。每天傍晚,大家将晒在地堂的谷装回袋子里,地堂就成为了公共乘凉的地方。到了晚上,地堂上睡满了人,大人们摇着葵扇闲话家常,孩子们则穿梭于凉席之间追逐嬉戏。
昔日古鉴,最奢侈的莫过于一边乘凉一边听龙舟。据悉,古鉴村曾有唱龙舟的艺人,最出名的是“龙舟龄“和“龙舟叶”。“晚饭后,大家拿着小木凳,在北社一棵大榕树下围起坐好,听老艺人唱龙舟,他们唱的是一些历史小说里的故事。”李婆婆说。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刘艺明、曾毅、黄子宁 通讯员魏巍、李允玲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