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无锡市人民政府协办,江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全国企业家活动日及中国企业家年会”于2018年6月6日至7日在江苏江阴举行。
在6月6日下午举办的《汇聚全球资源 服务企业创新》平行论坛上,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德稻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卓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中信国安投资副董事长房崐、德稻汽车及工业设计大师贺迈、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程师韩宝富等嘉宾围绕如何汇聚全球资源服务企业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互动交流。企业家论坛(三)
主题:汇聚全球资源 服务企业创新
地点: 马儿岛福马1厅
嘉宾:
朱宏任 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
李卓智 德稻集团董事局主席
谢友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房 崐 中信国安投资副董事长
贺 迈 德稻汽车及工业设计大师
韩宝富 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程师
雒 彦 伊利集团副总裁
郭 佳 熙金资本董事长
何小锋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
张立钧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如何汇聚全球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创新借八方之力需要国际眼光,借八方之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对接全球资源的模式,帮助区域产业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为企业开拓国际化创新的道路助力广大各种类型的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把握全球创新资源,
主持人:大家好,尊敬的朱宏任会长、谢友柏院士、房崐董事长、李卓智董事长,现场的金融界的朋友们、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企业家日汇聚全球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分论坛,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嘉宾介绍),欢迎大家的到来!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够勇立潮头,保持高质量发展,今天的论坛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为企业创造对接全球资源的模式,帮助区域产业引入全球领先的技术、人才和资源,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全球资源的精准服务,牢牢把握住创新风口,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新动能。
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朱宏任为企业家论坛致辞,有请朱会长。
朱宏任:尊敬的谢友柏院士,尊敬的李卓智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家知道,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援,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结合大会主题,着眼于改造提升创造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焕发创新精神、拿出创新举措、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召开可以说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我谨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向来自各地开发区的领导、各位专家、金融投资机构和制造业的企业家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难以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发展方式加以支撑,以投资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阶段成为过去,劳动人口比例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开始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必须从创新中探寻未来增长动力的源泉,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产力。
国际视野和创新在当今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视野是当代企业家应有的基本素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迫切需要原来熟悉国内市场的企业家群体,不仅要培养国际视野,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拥有国际化的产品,还要争取加大投入,创造出国际化的品牌和影响力。
创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借八方之力深入到国际合作交流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主动布局,实现对生产要素或者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内地的创新排名是第22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营商便利值中,我们内地排名是第78位;发布的2018年供应链全球25强;中国企业一家未入榜。创新能力不强、全球化水平低,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确有必要各方协力,集思广益,研究采取有所举措,不断拓展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中国企联常务理事单位德稻集团的李卓智主席,是我们中企联多年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的常务理事,德稻集团近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努力实践,取得了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欢迎的一系列成果,可以为有关方面所借鉴。
德稻集团帮助政府或园区通过引入全球化智慧资源,为企业赋能,充分借助世界顶尖外脑,使大企业、优质企业方便对接国际国内一流资源,获得智慧服务,充分借助精心设计培育的垂直互联网和各类平台,使广大中小企业随时随地汲取发展要素,获得高效服务。通过新脸谱模式和教育培训体系,把企业著名的行业组织、科研院校、金融机构、专项基金、智慧人才等资源直接对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加快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企业全球资源调配,建立智慧供应链体系,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企业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为企业与企业家服务的职责,本次论坛是中国企联与德稻集团合作,旨在帮助推动各方共同探讨如何为企业创造对接全球资源的模式,帮助区域产业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为企业开拓国际化创新的道路助力广大各种类型的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把握全球创新资源,我相信此次论坛一定会有助于更多地区提升创新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预祝本次论坛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从会长的致辞当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创新借八方之力需要国际眼光。今天在企业家日现场汇聚全球最顶尖的大脑,下面有请来自创新全产业链各个节点上的嘉宾上台,让我们有请中国工程研院院士谢友柏先生,中信国安投资副董事长房崐先生、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宝富先生、伊利集团副总裁雒彦前生,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先生、熙金资本董事长郭佳女士,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何小锋先生,德稻汽车及工业设计大师贺迈先生,德稻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卓智先生,同时有请圆桌论坛主持人韩毅。
韩毅:有非常多的重量级嘉宾已经来到论坛对话舞台上,现在要马上开始我们的头脑风暴。第一个问题的议题是在全球大协作的背景下,如何汇聚全球资源,服务企业创新。
第一个问题问李卓智先生,今天您请来这么多重量级嘉宾,以及35家园区和30多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还有多位中国500强企业的代表,好在今年5月28日习主席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两院院士的工作大会,强调了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创新的信心,特别强调是说要举四海之气,借八荒之力,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要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体系去培养中国的新动能。今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是第24届中国企业家年会,不知道您组织大家做这样一次讨论,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想知道,今天希望解决哪些问题,请您回答。
李卓智:非常容幸能够参与咱们中企联召开的年会,感觉到很兴奋,那么多企业家从中国各个地方来到江阴,我感觉像是到了是欧洲,真的是有点差异。中国的企业真的很厉害,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倒我们,在这个方面确实感到很自豪。
这段时间以来,我感到有一点沮丧,为什么沮丧呢?我们有个供应链公司,是专门做美国芯片供货的服务商,这段时间大家都知道,中兴通讯的事,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创新出了问题,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不够,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能力不够。但仅仅是在关键自主产权上能力不够吗?其实不是,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家经常出去走,跟国外企业有所交流,所以发现了很多问题。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我们缺少一种创新的机制,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希望能够和各界共同探讨的。你看现在我们上台的是各个方面的要素体系,有全球一流的设计师、一流的企业伊利,有做整个股权机制合作体系的经济学家,有我们的开发区的顶尖的专家漕河泾,有我们的院士等等。刚刚跟谢院士一块聊创新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创新的主体哪里?今天我们组织这个论坛,我想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建立一种好的创新体系,能够帮助各个要素、各个生产要素能够更有效率、更能够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发展的整体的提升问题,真正能够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所以这种事儿说实话一个企业是做不了的,根本不可能做,所以呢,我们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做,形成一个全球的服务资源。当然在这里有很多我们的老朋友,也有一些新的朋友。我先来介绍一下德稻,因为我们德稻从2008年开始,就有一个理念是希望能够把全球各个行业顶尖专家、顶尖的大师请到中国来,让他们来服务于中国,也希望中国的企业通过和大师的接触,能够有机会去到国外参与全球的竞争。我们要怎么参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创新系统,要有一个全球资源的要素的配给,给到中小企业,所以今天我想通过我们台上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之间的论坛对话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到这点,谢谢大家。
韩毅:李卓智先生给出了一个回答。创新其实是一个企业的根本,那么对于建立一个创新体系,我们今天请来了我们的谢院士,能不能给我们所有的观众就一个这样的场景,讲解一下现在的科研成果转化能不能有一个更优的路径?使它整个转换率倍增呢?
谢友柏: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刚才李董讲了创新,创新的体系要建立,但是我觉得创新现在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目前,企业创新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又是非常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要真想创新,企业一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我现在在很多地方都讲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我认为在观念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希望来钱快,一个希望是拿来主义。而创新本身是一个需要实干、苦干、要长期坚持、要承担风险这么一个过程,如果企业在观念上就希望来钱快,希望能够拿来主义,无论什么样创新体系也很难做到,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我自己有个专利,或者有一系列专利,是1982年开始做的,到现在为止快40年了,我认为在国际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技术,这个技术我自己做了几百台样机,但是没有企业愿意承担后面真正创新的过程。
最近有个大企业突然说有兴趣了,等到真正谈的时候,他叫我先给他几个样机让他去推,他连做样机,把样机做的更好的决心和毅力都不够,所以我想就拉倒了。
第二个,讲到创新的资源,当然有很多方面,但是我觉得大家很不够注意的就是知识资源。大家看重的主要就是资金资源,但是真正的创新在开始的阶段主要的不是要钱,而是要有知识,到后期变成产品了才更需要钱。另外,怎么样创新跟资源对接?既然知识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那么我们怎么样跟知识资源去对接?现在想跟全球的资源对接,我现在很怕讲大话,过去有个相声演员叫马季,他讲上嘴唇贴着天,下嘴唇贴着地,开放就是宇宙、全球。我们首先要解决怎么跟中国的知识资源去对接,我们做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做了20多年了,一直觉得寸步难行。因为我觉得要把知识资源跟企业的创新要对接,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我们基于互联网跟现在的知识服务,它是能够更有效的把知识资源去跟企业对接起来,但是这个问题好像大家都没有兴趣去做。而是更愿意赚很多钱去用到共享单车上,并没有投资人愿意去投资实际知识服务,因为整个这个方案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到了后期需要钱的时候,但是就没有钱。因为没有钱就没有人愿意去做、提供服务,没有钱也就没有人愿意消费服务。其实,知识服务要比电商上卖一条裤子要复杂得多,决不是像现在这些互联网的技术能够解决的。
现在我们总理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皆成的创新跟精英皆成的创新,他们中间是什么关系?实际上中小微企业应该属于大众阶层的创新,我们现在传统的观念,包括西方的,像Google、Apple、微软也好,这种观念到了中国来,现在中国的大型企业各个省市、各个地方都在拼命的抢人才,像Google、Apple他们想把全世界的精英尽可能笼络到他们旗下。在我们以后的发展当中,真正从规模竞争转化成为创新竞争的时候,那么万众皆成的创新它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就是它产生创意的实际机会要比精英阶层多得多,因为它是万众。但是万众皆成的创新弱势在什么地方?就是知识的构建,不像精英、学霸有很多知识,所以它要解决的就是知识的供给跟高效运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真正的推动万众创新一定要解决的问题,这个不展开了,谢谢。
韩毅:谢谢谢院士的分享,谢院士提出了说要想把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得好,首先企业家要认可我们整个科学体系创新的知识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多快好省,我们要持之以恒才能把创新做好。我们下一个问题,交给房崐先生,您作为投资人,现在投资的大环境已经开始脱虚向实了,作为您的机构包括您本人,有没有一个新的投资整个体系的规划呢?我们现场也有很多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大家都很想知道作为我们中信国安的这样一家投资机构,有什么样的战略调整?感谢您的回答。
房崐:谢谢,因为我们的投资可能跟其他的公司的投资方式可能不一样,我们更多还是产生融入方向的投资,其实可能今天如果来的很多的与会的专家很多都是开发区,其实跟我们其实投资的一些方向还是有点类似或者是相像的。我昨天下午去德稻的上海视觉学院参观了一下,很震撼。我们想到了,也准备去做。但是呢,我在德稻看到现实版,只不过我想稍微跟李总交换一下意见就是讲的太少,加上可能我们这几年的媒体也是,我们的媒体都是炒热点,这种事情也不是媒体记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我震撼的点在哪呢?我也举一个例子,昨天跟李总交流,我本身是做跟设计相关的产业出身,所以我对设计还是比较敏感的,跟设计界的艺术院士的老师也有交流,我们中国的创新问题我认为根本出在教育上。
首先在中小学我们对创新来讲是不鼓励的,我们要规规矩矩的,这是一方面。我们大学,我跟中国一个顶尖艺术学府的教授他在给学生辅导考前,我发现他讲的头头是道,理论是张嘴就来,提笔就画,点拨的十分到位,我问他您一般跟哪些学生上课?我说现在不上课,偶尔带带研究生,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谁在给上?告诉我说,我们留校的学生啊,外聘的老师啊。这个让我很吃惊。
前两天我也跟一个艺术设计学校,国内也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说,做作业问我,我给他出主意,他说你这个不行,我们老师不喜欢这个,他说我们现在要做作业,我们先得研究老师喜欢什么,昨天我跟李总骂了一句脏字,我说要这么干,这个中国的教育我是看不到希望的。我们本身干的就是创意的行业,我们的创意的行业,我们的老师实际上他们干过多少市场的事情,干过多少实践的事情,我觉得这点上来讲,我们与国际差距很大。
我在德稻看到的都是我们市场上他们已经有过成就的大师,他们来带学生。学生入学以后来讲,他实际上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那么的话,他学到的东西是扎扎实实的东西,学到的是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这样的东西。未来他学成的这些东西出去以后它可以迅速的找到工作,它可以跟自己到社会上来讲是一个无缝的对接。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向是我们应该是中国教育,当然不光是艺术教育或者实用美术教育应该走的一个方向。其实我们都应该中国的教育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这是第一点。
另外一个,实际上来讲,要想创新,我们要对国际、对整个世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我们要深入的研究跟了解。当然,在江浙一边,我在长三角这边跟很多政府打过很多交道,我认为长三角的政府官员相对的水平要更高一些,对行业各个方面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我们也在探讨做一些产城融合的项目,去年我们跟浙江嘉善,离这儿不远,我们签了三平方公里的意大利小镇的项目,其实我们落这个产业的时候的话呢,我们实际上差不多用了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欧洲,在意大利研究它的产业、研究各个方面的技术。
举一个例子,我们引进两个产业,一个我们引进了达芬奇博物馆,达芬奇家乡的一个博物馆,去的时候我并没有抱任何希望,到那去以后发现,因为达芬奇不光是个艺术家,他一生又六千多个科学的发明,那么同时来讲的话呢,他自己还在医学上、科学上有很多的创造,那么我们在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当中看到了所有这些东西,我们就跟意大利这边我们就探讨商量,我们说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大在中国做一个科普类的博物馆?中国来讲,对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这块是不遗余力的,这样这个博物馆对我们项目的带动效果就不以后,后面可以延伸的是相关的一些,包括教育的品牌,像这些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不是对市场很了解,对中国未来得发展有一个判断的话,可能我们看这个博物馆简单的看过去也就看过去了。
另一个,我们在欧洲的时候注意到,包括美国它的康复这块的技术跟产业是很发达的。欧洲跟美国来讲康复是纳入全民医保的,当时中国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康复就是你做完大手术,医生把你的命救过来,医院就是认为我已经完成我的义务了,欧洲的理念不一样,他们是你得了大病,做了手术我把人救过来以后,我一天给你雇八个保姆伺候着你,你没有幸福感,你没有尊严,因此,欧洲西方对康复是十分重视的。因此上来讲的话,我们就计划在我们的项目里头引进一家康复类的医院,引进这个康复类的医院来讲,跟欧洲合作倒不是关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引进这个康复医院,把欧洲跟西方的康复产业,因为中国目前没有,这里面包括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仿生学,包括电子游戏、AR/VR的技术,在欧洲康复领域都是融合的,这些到中国落地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然后我们可以树立标准形成标杆,这样来讲,你未来产城融合的项目才更加扎实,而不是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项目。我就介绍一下。
韩毅:非常感谢房总,您今天带来了新的投资理念产城融合,同时提到创新要从教育根上解决问题,您的分享非常精彩,我都不好意思打断您,但是我们今天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跟很多嘉宾进行沟通,所以我希望下面的嘉宾我们在回答的时候不要超过两点,OK。
这个问题就紧接着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的设计师了,我们这个问题问贺迈大师,您作为国际知名的工业涉及大师服务过国际国内非常多的有些企业,如何让像您这样的国际大师与中国的企业实现高效合作?请您给出两点建议。
贺迈:我是一个工业设计大师,我在设计行业我也在进行创新,我现在在中国待了七年,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我去过很多会议,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也去了很多不同大学,所以我能够知道这个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在德国有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看到中国发展非常快,我非常的兴奋,我也想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创新不足的问题。
我要从设计的角度来去讲讲中国企业的创新问题。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更高效的利用国外著名设计师的专业知识来开展高效的合作,在西方有很多非常高级的专家他们有很多的专业的知识,他们也愿意和中国的企业进行各种知识交流,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有三个建议我可以给出来。
第一个建议就是互联性,第二个就是资源,第三个就是相互信任。
关于互联性,首先就是说一个企业和一个产业园是如何能够与一个顶尖的设计师或者是专家能够见面,这是关于相互会晤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很难的事情,我在中国去过很多重要的会议,也见过很多重要的人物,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双方打交道,在中国的文化是有点不同,所以这样双方会面会晤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一些国家组织的在德国、荷兰的会展来到中国,最后的结果就是让人非常的令人失望的,很多时候我没法完成有效的会晤,有的时候需要进行外国专家的会议需要很多资源,而且呢,对于这个信息流的建立,组织也是非常重要。在亚洲这些文化中,很多的时候文化上的一些交流是在交流中所缺失的。
第二个就是资源,我想说的是很多的这些企业他们其实并没有关于研发和设计和创新这些方面的一些经费和预算。如果他们想邀请像我这样的专家来到中国和他们进行合作,这需要相关的资源,还有就是一些关于法规的问题,还有差旅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济资源。
第三个建议就是关于相互信任方面的,我们知道现在在西方相互信任是建立双边关系非常核心的一部分,也是相互合作的一部分。西方人仍然相信,总体上还是相信中国的企业的,但是我在中国根据我的经验,我们跟西方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有的时候西方企业对这些中国的信任方面的问题抱有疑虑,我也有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现在我们正在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呢,现在西方仍然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一些疑虑,就构成他们在与中国企业合作过程中不断犹豫的原因,这就是我的一个建议。
韩毅:我们的大师总结了三点,一个是互联,一个是资源,一个是相互信任,我相信这三点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国际资源接轨的时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谢贺迈教授。
下一个问题我要留给我的本家韩宝富总工程师,您作为长期经济带108家国家级开发区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漕河泾开发区如何发挥带头作用,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全球创新资源的基础设施服务呢?
韩宝富:谢谢主持人,刚才几位嘉宾的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李总提到关于怎么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面,我们企业的创新怎么更多的利用全球的资源来提升它的创新能力?我想我们漕河泾开发区也是在国内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早的一个高科技园区。从1984年建区以来到今天应该进入34个年头了,主要我们是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我们这个产业应该说一开始还是以我们的IT产业或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的。随着整个30多年的发展下来,应该说在国际资源的支撑下,在我们各界政府的领导下面,包括我们兄弟省市、园区的合作项目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我想我们园区面积不是太大,10.28平方公里,去年的产出是3240个亿,税收达到了140个亿,所以整个园区的员工大概有24万人,我们应该说园区的发展是在全国的高科技园区当中应该说是发展速度最快、发展的效益最好、科技创新的能力最佳之一的这样一个园区。所以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们也是非常容幸的担任了长江经济带第一任的理事长单位,就是我们国家倡导由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战略,这个长江经济带有108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去年1月10日长江经济带联盟正式成立。
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幸成为这个行业的理事长单位呢?我想我们在为企业的服务方面我认为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实际上我想大家可能知道,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就是把上海要打造成为一个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企业的原创性IP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市里面专门选择了六个重要承载区,漕河泾是其中一个重要承载区之一。它要求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为我们的企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或者说是我们要先行先试,要提供一个科技创新服务这样一个示范的功能。所以我想,我们本身也做一些工作,我想归纳大概有三点,我们所做的工作第一点,我想我们作为全球有影响的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全球的资源,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上国际、协会、组织NGO的工作,这里面包括我们参加了世界科技协会ISP的科技园区协会,亚洲有一个亚洲企业孵化协会,还有其他一些国际的创新组织机构,我们积极的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实际上我们跟将近20家国际高科技园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合,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亚洲的,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交流关系,这是从国际上来讲的。
从国内这块,我们也加大引进的力度,我们园区有500强的企业在我们园区设立了130多家研发机构,所以我想在我们园区里面,我们也非常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创新性企业,包括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包括国际资本,我们引进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这里面包括微软还有Google,包括强生等等一些大的机构,这些大的机构还挺有意思的,他们还在积极跟我们所在的中小企业在对接,这里面包括这些企业,他们会把研发的平台开放出来,也会把他们需要研发的项目开放出来,希望中小企业加以重点的研发,所以我想大的企业在积极的支撑,也是跟我们当地的企业有很好的对接,我想大的企业这种跨国性的机构、国际性的公司,他们了解整个世界技术的前沿,我想这一方面也对我们园区中小企业的研发也是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另外,实际上包括我们的一些服务型机构也积极参与了企业的创新的活动,包括我们的普华永道也好,包括前几天跟安永的合作,他们也在积极参与利用他们的全球资源跟我们成立加速器帮助快速成长性、未来得独角兽提供成,当然我们园区现在也有不少独角兽企业,包括我们的商汤(音)也好,包括易图(音)网络也好,好几家,从大的公司来讲就是大手牵小手来做。
第三个我们也非常注重我们跟国际的中小科技企业的这种服务机构,就是这种重创空间孵化器进行合作,我们也跟美国的顶尖机构进行合作,我们做一了重创空间的联合体,我们也跟欧洲,跟德国的黑森洲作为的桥头堡机构跟我们合作做重创空间,我们跟澳大利亚也有合作,也共建这样一个重创空间,我们共同选择项目、投资项目、辅导项目,然后在双向的孵化,在境外或者在国内,我想这个是第三个。
第四个,刚才讲到教育问题,今天是第三届,我们会聚集全球的大咖,包括创新领域的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我们会有一个国际创新科技嘉年华,这个投入也是不小的,60场活动,两万人参与,8千万的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都在报告,这方面宣传了我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所以我想在整个园区在为企业提供国际资源的导入方面,我想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当然除了我们自身这块,实际上还是积极的跟社会组织,包括国内,我们跟京津冀联盟,当然我想我们今天也很高兴,我们也有一个中国高诚信企业的联盟,就是“百城万企”这样一个联盟,我想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想我们会整合利用这些工具来加快或者提升我们对企业创新的提升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撑,谢谢。
韩毅: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园区的负责人应该会很眼馋韩总工这里资源,我们会向他们要更多一点资源到各地去。
下一个问题来自于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伊利集团的副总裁雒总,伊利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在发展的进程中,您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跟我们的台上台下的嘉宾一起分享的吗?希望能控制在两条经验。
雒彦:非常高兴能够今天跟各行各业的朋友在一起坐下来交流一下伊利在这么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创新的经验吧。
第一条就是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加快自己的资源网络以及创新网络的布局,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了国内各个省市的销售网络,我们的生产网络,以及我们总部位于呼和浩特的技术研究圆,创立中美食品智慧谷,在新加坡我们创立了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国内、美洲、大洋洲遍及全球的生产研发服务网络,我们今年的应收达到680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还是创新最根本的是人,目前我们,刚刚我们人力的同事拉了一下数据,我们目前拥有专职从事推进活动工作的人员2275人,专职从事研发以及消费者需求洞察这边有1341人,这是刚刚拿到的一个数据,可能很快这个数据就会变。更为可观的是,我们与有欧洲食品硅谷之称的荷兰瓦特凝根(音)大学共同建立地伊利创新中心,这块我们可以翘动一万名以上的科技工作人员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创新,这两点可能就是我们创新的根本。企业能够做到今天,做到这个产业的位置,可能是我们深受体会的两点。
韩毅:希望在未来我们在座的很多企业和我们的嘉宾都能够来跟伊利共同成长。
还有一个问题我要问我们在主席台的一名女生,我们的郭总,她是著名投资人,德稻在她的引领来做了很多准确投资,获得了非常丰厚的收益。我想请问郭总在投资人眼中,资产的定义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数字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生产资料,已经成为企业更为重要的资产,如何让数字资产为企业创新带来新的动能?希望您能回答这个非常难的问题。谢谢。
郭佳:谢谢,这个问题还是其实挺广泛的,我觉得在这今天这个环境底下,其实德稻我从将近快6年了认识德稻,一步一步看到德稻从大师工业室的概念,李主席,一直到今天能够成立这样一个工业联盟,我非常的高兴,也替它和整个中国的企业感到骄傲。
刚才这个问题是讲资产的变化,因为我做金融的,对于这个资产的定义有非常多的我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现在急剧的变成当中,我们非但在一个创新的时间点上,历史做到创新的时间点上,其次整个工业,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全球的也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突飞猛进,而且各行各业,我们有非常多的互相的摄入,所以未来新的工业的定义、学科的定义也不会再像以前的垂直那么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现在这个机会是除了生产要素还有投资要素这样一个粗放型的要素来刺激增长的,到下一个阶段完全靠创新刺激增长,创新刺激增长又遇到了我们新一代的通讯技术,下一代各种各样新兴的技术新能源,包括金融行业里面我们在结算的底层的协议方式还有区块链等等等等很多的要素突飞猛进的过程当中的话,我觉得去看资产的角度会有多面。
除了传统金融资产的角度还会有数字资产,数字资产在我们工业企业里面也会有很多的资产的产生,比如说现在大家不太在意的数据,这些数据实际上来讲的话,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生产和消费的市场上,我们现在来讲每天传统的IDC的投放是不够的,统一时间我们又弯道超车到了HPC,就是高性能的计算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可以介入到工业企业的应用当中,不再是政府和科研专项的应用。在后面的量级,以量子计算,后面还会有区块链大规模应用起来以后,我们的数字资产这个概念会深刻的切入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这个数字资产不单单会有数据,我们现在产生的流程上面、供应链或者是运营的数据,同一时间还有切切实实的每一个实物资产在另外的一个象限,在数字这个象限里面它深刻的意义,包括里面去中介话,未必去中心化,还有无限往底下分拆,这个机会对我们整个产业升级和社会的进步来讲是无可限量的,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依赖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的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的建立,一个联盟特别是有价值的、可信赖的、高效的联盟是非常重要的,谢谢主持人。
韩毅:我们的郭董事长对数据和数字资产做非常详细的解读,我们也相信在新一轮投资体系上面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两块的投资以及和数据的安全保护,下一个问题我们请重量级的何教授给我们提出一种全新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新的投资模式,可以快速帮企业完成创新,同时让新产品、新技术得以高速进入市场,而且成功率会变得比以前更高。
何小锋: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我认识德稻集团的李主席已经超过25年了,这25年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设计怎么创新中国的教育产业和科技的企业和金融的融合。所以也可以说李主席这25年所做的大事我都有所参与,在研究我们也可以说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实验。
实际上不是说现在看到德稻在上海的大楼基地,我想20多年前,我们海南大学已经探讨过国际交流办好一个新型的学院,后来在北京李主席投资建设了一个高教园区,实际上一直,我可以说是看到这20多年都在兢兢业业、始终如一的做这么一个理想,所以我是很钦佩。
我要说的两点,第一点要创新工业4.0的发展必须对接资本,首先是什么?首先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出现了第一个资本叫做生产资本,PC,它就是机器设备、工业厂房、生产资料等等,这个大家都清楚的。后面西方界提出了人力资本,HC,它试图说明资本和劳动不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它们是可以重叠的,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既是资本又是劳动,他们集合可以产生更大的更好的力量,然后又初心了FC金融资本,金融资本脱实向虚,自我膨胀越来越大,可可以支撑实业,也可以毁灭实业,到现在一个新的资本概念,其实它最古老就是NC,自然资本。我去年我北大的团队翻译了国际上最权威的一本新书就叫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更古老的,其实宇宙那么大,没有人类看到和参与的地方多的是,自然资本照样发展,以后人类也许自己把自己毁灭了,因为恐龙也毁灭过,自然资本照样发展,所以说呢,我们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把自己毁灭,如果不珍惜这个NC的话,所以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今年已经做出决定,要各个领导干部都要审计它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离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同时所有投资项目都要贯彻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的概念,所以在这个四种资本,他们是一个类似于小提前四重奏一样,他们的风度是我们刚刚已经解释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茅台,茅台NC起着很大的作用,空气、水源、粮食、甚至微生物、温度等等,出了这个核心区茅台酒怎么也做不出来,对吧?但是也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窖池等等,茅台的技术工人是各个工种里头收入最高的,说明他们有非常丰富的HC,当然也有金融资本,因为它有现金的注入、股票的融资,各种融资,所以太推出市值近万亿的茅台股份,伊利也一样的,对吧,所以包括我们韩总讲的一百多个园区,园区的早期发展完全靠自然资本的贡献,因为土地给大家创造了很多价值,最后持续发展靠HC,资本四重奏里面,指挥是HC,关键因素是NC,所以这个是我所讲的,园区实际上也是4.0,开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后来科技园,后来科技小镇,现在叫国际级的科学城,最近我担任怀柔科学城投资公司的顾问,那个就是国家只有三个这种国家的,有上海张江,有合肥,有北京的怀柔,一百平方公里之上,全世界最大,同时也最新型、最高级的科学城的建设,5000多亿人民币的投资,我们在探讨怎么解决同质的问题。
第二个概念就是说要实现工业4.0,或者科技园4.0和资本四重奏,需要PE搭建直通车,所以我把它看不成开始两者是哑铃模式,当它连通的时候,但是融合科技、金融、实业以后,就把哑铃变成一个橄榄球,他们就浑然一体的,所以这个要PE去连通,PE方面我不讲太多了。
我最后说一个发现,大家要想为什么中国有这么一个词叫“管理”据我考证,世界的管理学的起源于中国,PE也是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有2700年的成语叫管保知教(音)都有文字记载,所以流传下来,管理这个词是因为管仲(音),到中国管理是因为它的发明人姓“管”,我在北大问老夫子,他们说你这个发现有一定道理,不能推翻,我也动员研究生去考证,我们的结论是,我们理论气壮高速全世界,管理学起源于中国,它的发明人性“管”所以我们流传的热词叫“管理”谢谢大家。
韩毅:我们的何教授带来了资本四重奏,我们的张总是普华永道的合伙人,要把所有的问题合在一块来讲了,我问的问题是特别重要的,普华永道作为全球最顶级的服务机构,对于未来中国的园区发展有哪些战略性的建议?因为我知道您是做资源咨询的,您代表资本企业以及园区政府的多维度思维,您做一番总结好吗?
张立钧:首先我说说创新的问题,因为刚刚我也考虑了一下。两点,一个是创新其实有很多的模式,我们不要局限于其中一个模式,大家知道有所谓颠覆性创新跟渐进式的创新。有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好像创新一定是要变成一个全新的创造,一个新的东西颠覆,其实不需要,很多的创新,比如只是渠道的改进,或者产品的改进,或者是一个业务模式的改进,有的时候我们不要沉浸于我需要一个很大的变化。
另外一个就是,其实创新有很多的层级,刚刚讲到从渠道、管理、产品、模式、技术,其实最顶端的创新是一个我们所谓的文化的创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最难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美国的Google,他允许技术员工每周有一天时间可以选择他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区做,这个内部的包容、容错,或者开放式的机制,使它能够产生非常新的idea出来。同样的可能大家也知道,今天微信有现在的成就,几年以前,张小龙用很大的耐心说服了马化腾不要把微信很快的商业化,这个是一个什么道理?就是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耐性。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大家市场上面看到的太多都是一夜爆富的概念,每个都是在想用很快的商业模式一下子达到上千亿级的体量,所以这一点我想要强调一下,听到刚才几位谈下来,从我们现在看很多创新企业的当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园区的开放,我们知道中国的园区其实在过去很多年,很多,我们讲有产业多、园区平台多,你要不断的投资,投资的周期很长,所以投资也很多,但是不成体系,结果就造成现在很多的产能过剩、资源过剩。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谈,包括我们也有团队在帮很多园区去做规划,所谓的产业园区发展的2.0,或者二次创业,现在大家在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大家必须要想清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就是随便的铺开,更多的可能是地产项目,而不是一个产业的项目,所以战略层面要考虑清楚,不管是对接国家层面的战略,还是区域层面的战略,到我产业所在的城市、城镇本身的一个战略,就是整个体系要结合起来,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产业不一定要多,但是要精,要围绕这个产业链构建整个产业集群,打造整个产业生态,要有精细化的去运作。
另外一个概念,我们最近探讨的就是产业未来一定是产城结合,不能再像以前,好像我产业园就是一个单独的工业园,而没有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为什么是这个概念?因为我们产业在升级,我们从原来的产业是相对低端的走向高端的时候,我们现在的产业从招商引资走向招商引质,就是什么概念?我既要有资本,也要有人才,如果要有人才的话,你必须要打造一个生活的环境,而不纯粹是园区的概念。现在讲的都是产业化、人性化跟人性化、生活化综合的结合,如果要这样的结合,这里面很重要的一块东西是什么?在共享经济的体系下面,我们的商业群体在这个园区里面必须要有很多专业化的服务,这个专业化的服务,我觉得今天李董提到“百城万企”联盟是非常好的一个概念,我跟李董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包括跟韩总上次也提到,我说成是一个什么?像是一个B端的美团,我们生活当中衣食住行游,我会用美团叫艾买,打车做一系列的东西,我们企业其实也需要,中国这几年刚刚韩总提到独角兽,中国这20年的独角兽,抖音、滴滴、饿了么,全是围绕C端的,我们缺乏B端服务企业的平台,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很火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园区里面的企业,不管是从融资,还是从知识资本的知识、设计、研发、品牌、营销这些方面的供应链,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支撑他们,这是我觉得未来园区发展的一些方向。
韩毅:非常精彩,我记住了,B级的美团是我们“百城万企”的发展方向,最后我们还是要把话筒交换给李卓智先生,您把这么多嘉宾请来,我们要告诉企业,这些嘉宾已经在我们平台上了,我们希望更多的园区、地方企业汇聚起来,这些大师会在每个企业家的手机里,在每个企业高管的电脑上,跟所有中国所需要智慧服务的,以及各种资源服务的企业共同去发展,所以说今天的总结交给您。
李卓智:其实我想大家都听到了,我们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很多事物的一些认识,虽然大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在我听来,讲的就是一件事。第一,创新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的;第二,目前为止,成熟的创新其实是没有的,我们德稻这么多年就是做企业的外部协同这么一个事儿,这句话怎么说呢?其实我们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已经很成熟了,ERP各种各样的软件已经把使企业内部管得很好,但是企业的外部系统我觉得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一直在研究,一个企业如何和资源对接的问题?这是一个外部协同的问题,这个企业在和外部资源对接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抽象理念的提升,最后我们认为企业有五个方向需要和外部资源进行连接。
第一是供应链,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供应链,你肯定有上下游,你不可能单独存在。
第二是企业需要创新,要有一个创新模式给到它,我的创新产品能够出得来,有人认;第二,整个市场上好的创新产品我能买的到,我能参与;第三就是创新驱动的参与。
第三是银行资源的支撑,或者金融服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问韩总,韩总说还是得靠金融服务。
第四是每个企业都要和别人进行协同,每个企业的集群也要和另外的企业集群进行优化的组合,这是我们在市场上天天看到的场景。
那么最后一个要素是什么?第三方知识资本的支撑,包括品牌、知识、渠道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德稻把这几大要素进行了一个抽象,然后希望这个企业能够拥有这个平台以后就有了这五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以这次我们和京津冀、长三角这些开发区一起发起了一个“百城万企”的活动和联盟是为什么?就是希望和园区一起把这些优秀的企业请上来,然后用这五个矢量的合作模式和外界进行合作,使得所有的资源变得不那么困难,不需要你有很多钱,也不需要你有很高的知名度,各种与你匹配的资源都能够和你进行组合,这样就能更好、更容易的使企业获得全球资源。我们说全球的各种各样的资源,金融资源、供应链资源、创新资源、第三方服务资源,包括协同资源,这种资源是企业非常希望的。我们希望通过“百城万企”的活动,能够真正使中国的创新变得简单化,变得有章可循,而不是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
今天谢院士和我说,他最着急的事儿就是你们拿钱做创新,这是他最不能看到的事儿。当然我们就是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创新实际上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合作的主要主体是产学研,这些东西需要用一种最简单的模式和企业进行合作,那么怎么合作?参与到我们这个联盟中来,我们将给你们带来答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