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光网北京11月3日消息(记者杜喜摩)中央广播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签约人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
落实气候资金承诺、完成所有《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是COP26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最紧迫的目标。一次次把谈判争议留给下一年的拖延不能再出现在本届大会上,成为各方表态的焦点。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态,《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里程碑,展现了最大的包容性,关键是如何将各国政治意愿反映到行动当中。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的临时报告,今年1-9月,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同期高出约1.09℃,目前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个或第七个最温暖的年份。海洋首先面临严峻的升温问题,目前海洋上层2000米深度水域温度已经达到新的纪录;在7月上半月,整个北极地区海冰范围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全球无疑更加急迫的面临气候变化威胁。
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完成全部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从而不至让《巴黎协定》成为一纸空文,不少观点将这次大会称为“避免气候灾难的最后机会”。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坦言,一些承诺仍然停留在口头,使得大会关注的谈判议题难以真正破冰。
解振华指出:“《巴黎协定》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这方面并不理想,到今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没有兑现,差距是200亿左右,可能到2022年甚至2023年能够到位。在这个基础之上,到2025年还会有比较大的增加,但这是将来的承诺。2020年之前的资金承诺并没有兑现,发展中国家就觉得政治互信上出了一些问题。另外一个差距就是《巴黎协定》非常明确地提出来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但是现在适应的资金只得到了整个资金的20%,远远不够。”
《巴黎协定》原定目标为,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升幅控制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以内;而在COP26中,一些缔约方试图将其升级,希望“确保1.5℃的升温成为一个可及的目标”。解振华坦言,相比于口号中更好的目标,各方对《巴黎协定》已有承诺目标的真正落实,并就长期减排目标的执行达成一致,才能避免全球气候状况不断恶化。
解振华说:“《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基于科学,有很大的包容性、可达性,力争1.5℃也包括在《巴黎协定》的目标里了,在这一点上大家是有共识的。我们还是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努力去争取1.5℃更符合实际。关键是各国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必须要转型,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光喊口号不行,光定目标不行,必须要有清晰的路径。国际能源署发表了一个报告,我非常赞同其中的内容,(说)各个国家的历史责任不一样,起点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是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球一起合作,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一刀切’。”
目前,各缔约国已陆续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承诺。中国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解振华说,按照达峰后三十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来看,中国的发展路径展现了雄心和力度,中国将与各方积极合作,相向而行。
解振华表示:“最近这20年,中国的累计节能量占了全球的5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的能效水平还比较低,距离先进水平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要继续做好。实现中国的NDC和长期的目标,有机构测算需要136万亿人民币,这么大的市场,就需要资金和技术。我们希望能够开展广泛的合作,真正实现中国的目标和全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