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APP下载排名
做抖音(抖音)社交不是用一些朋友理解的视频沟通,而是说,如果那个社区继续燃烧,足够成功,成功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就有可能。
理论上说,从视频内容社区往社交和通讯延伸感觉是很难,但这个并不是完全没可能。比如我最近看到一些个好玩的抖音视频时我很强烈的想分享给一些我的家人和朋友看,但是现在不能通过微信分享,只能在抖音站内发送,如果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注册了抖音,分享完之后会顺便聊两句,久而久之,只要这个社区足够成功,成功的时间足够长,谁敢肯定这个就一定做不起来?互联网包括信息产业很多颠覆都是从边缘领域开始的,只要持续火,它完全可以像Facebook那样从社交做到通讯将meseger独立出来,Facebook是从社交切入通讯;抖音无非多了一层,从视频内容分发向社交再向通讯切入,其实社交做成了做通讯就是自然的事情,或者两者本就分不开。
这个看起来是很难,前提就是抖音能够持续的火,持续占据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
大家所说的通讯、社交、内容娱乐这些看上去不同层面的区隔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长期好的内容也完全有可能创造出社交,进而衍生出通讯来。互联网消费科技领域,人的因素很重要,牛逼的公司对人性把握更好的公司完全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模式。
信息产业迄今还都是诉诸人的耳朵和眼睛,所以只要有能持续占据人的注意力,占领人的眼睛和耳朵的东西利器,觉得其它就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取决于抖音能否持续的火,火,火,,,,,,,只要抖音一直火下去,或者越来越火,对腾讯、微博就都会有影响。
抖音迄今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细节上改进、运营上的创新、推荐算法、内容创作方式改变(一些好看的小姐姐们只是简单的摆摆pose但只要伴着一个好听的音乐就立马感觉不一样了)的巨大威力。早前我也觉得这个有可能就只是一阵热潮,大家的热乎劲儿很快就过了,甚至担心过内容创作是否可持续,可能将来充其量也就是大家多了一个娱乐平台,而且腾讯紧密关系社交+im的组合护城河确实很强大,但是Instagram早前也是从照片分享开始做的社交,而且它是一开始就是分享,貌似开始时就有很强的社交基因,现在也基本上什么都做,短视频也做的很好;为什么抖音从短视频开始没有可能,抖音的图片配了音乐也很好看了?虽然他们各自起步的方式有不一样,抖音开始的方式起步的方式确实感觉不到任何的社交的存在,大家只是觉得好玩,但是很多事情好玩只是开始,好玩之后就有分享转发有评论,这就是社交,而且这两家越做越像了。
随着一些大V网红的入住,大家慢慢的觉得抖音有可能会对微博这种开放关系下的社交和内容分发产生一些影响,我觉得从开放关系到紧密关系社交也许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虽然微博也没做成,中国比较特殊比较难的一点是因为确实有腾讯的存在。
为何我觉得紧密社交关系也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完全没可能,因为我真的是想把我看的一些好玩的视频类似朋友圈那样转发出来,一些关于教育小孩和怎么做好吃的短视频发给我老婆(紧密关系)微信又不让转发,发给朋友的同时顺便聊两句沟通下友情,如果我紧密关系的那些人很多都注册了抖音,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事情。
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因为中国确实有个强大的腾讯在那里,但腾讯也没有完全垄断了通讯,大家还是有电话号码,手机通讯录里还是有我们不少的紧密关系,用手机号注册了导入手机通讯录也可以,也不是说就完全没可能在腾讯之外在开辟出一片天地,不是说颠覆腾讯?(香港的很多人微信whatapp、meseger都用的,我问过几个人不嫌烦么,说习惯了还好),我觉得这种难度没有到了大家说的那么完全不可能,甚至我觉得腾讯应该将微信开放给抖音,这样抖音就可能没法涉及任何紧密关系的社交和通讯了。
很多取决于抖音张一鸣怎么玩,和他的对手们会不会犯一些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从现状和过去去推断未来,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这样的,但互联网领域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如此的,特别是对一些有颠覆性的人,又有几个人想到张一鸣能把头条和抖音做成这样?做成这两件事情最优势的肯定都不是张一鸣。
关于话题的一些讨论
A:在海外,有个公司叫YouTube,是短视频的鼻祖,社区氛围浓厚,内容生态完善,充满了无数你想分享给好友的各类视频内容,已经持续火爆了十多年,月活已经超过18亿(没错,月活和Facebook差不多,fb大概是20来亿),并且有一个在对社交无比饥渴的爹(谷歌),但是也没见YouTube能做成社交甚至搞成IM。
王代新: 建议可以刷一刷Instagram,不要看表面的那些差异,从用户的角度多感受感受,抖音和它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
B:Instagram和抖音,又是两回事,Instagram本身就是很强社交属性的产品(社交,不是IM)。
王代新:我觉得你可能只看到了他们各自开始时的不同之处,抖音即将要做的Instagram已经做了和正在做的,多用用或许会有不同感觉的,这个只是大家探讨一种可能,我只是觉得这里的对与错可能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确定,辩论也辩论不出对与错。我之前以为年轻人Instagram最多只是社交,谈不上im,但听说很多香港年轻人很多日常的沟通也用这个时(我不知道是否真如此),还是比较吃惊。
C:香港市场,whatsapp和微信的下载量远超Instagram,更不用说用ins发信息的还是装载ins中的少数。所以这个只是支流。大陆也不还有很多人用qq发信息吗,所以威胁到微信了吗?
王代新: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探讨抖音做社交甚至在紧密关系领域的社交不是说就一定能动摇微信,它如果能做成半个QQ,你不觉得也是社交领域的巨大的成功了么?国外有whatapp、meseger、snapchat、Instagram,都有存在的啊,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分布这么复杂,谁敢肯定就只能有个微信和QQ?
D:谈点不同的想法,社交很大一个前提,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打开手机自如的聊天;但是想象一下抖音的场景,在公共场合,比如人挤人的地铁里;办公室里,工作之余的间隙;大学的课堂上,教授在台上讲课;恐怕很多人就不会打开有声音的抖音然后发出哈哈哈的笑声了吧?毕竟大部分人是会考虑公共场合别人的目光的。
王代新:不是这样的,Facebook的meseger早就是一个独立的app了,和Facebook无缝对接又可以独立存在,没有任何问题,很好用,一个东西只要足够强大就有可能衍生出新的体系来。它做社交和通讯肯定不是你说的这种做法。
F:这不过是一阵风而已,内容这种东西,新鲜感来的快也去得快,就像中国好声音。
王代新:你对Facebook比较了解,你看Facebook能成为今天这样其实也是有很多偶然性的,跟小扎他们的团队跟当时的一些机遇以及竞争对手犯的错误离不开。当时开始大家也以为是一阵风,确实在FB之前有好几个这种网站一阵风一样火起来,几年之后又一阵风一样下去了,但就Facebook变成今天这样的巨头。我开始也觉得抖音就是一阵风,至多是大家多个娱乐平台,但牛逼的人就牛逼在可能会让这阵风刮的尽可能久一点,同时尽可能把这风转化为人人都离不开的空气。现在看起来貌似强大的那些个互联网巨头没几个在诞生之初就像现在这样人人都离不开的。
G:社交如何定义呢?我简单先分三种:一做大V或官号的粉丝;二熟人亲戚同事同学;三陌生网民交友相亲约炮等。抖音目前是一,转二三的概率不高。微博最早是二三转化为一也还行,微信主要是二后有了一三。社交可以做的很多,痛点G点很多,我就不瞎点了。
王代新:跟大家探讨下这种可能性的,难是很难,也不是说抖音就一定能做成社交,甚至抖音自己都不一定有想过在社交这块搞多大,我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没大家理解的那么完全不可能。
H:这篇是看了你的讨论而特意写的回复你的文章,YouTube也霸占榜单很多年,FB最开始也是搞封闭,学校注册走熟人路线才打败同期对手,社交领域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没必要纠结抖音是否走社交,它是一款很酷的产品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王代新:我觉得抖音做社交更可能会像中国Instagram而不YouTube,抖音和Instagram只是切入点不同,但他们越做越像,中国因为有腾讯的存在,直接做社交几乎不可能,所以他从短视频分享开始聚集流量,如果抖音做社交你会看到它更像Instagram,抖音诉诸的是“好玩、酷”,“好玩、酷”离社交并不远。至于开始时封闭和开放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一开始就开放的平台成功的也多的是。
I:很有道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抖音是内容消费,内容消费者的心态是寻找高质量有趣的内容,大V目的是聚集人气;Instagram是日常分享,发帖心态是秀给熟人看,寻找认同感和满足感,浏览心态是关心朋友们的日常。抖音本质跟YouTube差不多,如果抖音本质也跟Insta差不多的话,那YouTube怎么不做Insta的事情?
王代新: 抖音只是现在是内容消费,它选择从以一种类内容的形式切入是很高明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就大家所说的通讯、社交、内容这三个层面来说,就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来说,以及通讯和社交天然具有的垄断性来说,直接从社交和通讯切入基本没有任何机会。所以它从一种集合了好多创新的类内容形式切入,能否有做社交取决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容,我理解自拍的短视频更像自拍的照片,短视频、照片、文字,这三者我觉没有本质的区别,抖音的好多创新做法大幅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同时保证了视频的质量,而且构筑了一定的门槛,我每天看微视,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从更难的内容端运营切入同时构筑门槛,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至于未来做不做社交,能做成什么样,我觉只要抖音一直这么牛逼下去,就完全有可能。微信本来就是个app,就因为它足够牛逼,现在不也在搞小程序,做操作系统的事?
J:首先,照片比视频门槛更低,ins比抖音微博门槛更低,如果不是漂亮小姐姐谁关注你,漂亮小姐姐不被推送也没人关注你,视频需要精心制作;其次,ins有FB帮忙导入社交链,FB本质上是分享日常生活的社交产品,ins一定程度上是,只不过是大人都在用FB,孩子才转向ins。而抖音更偏向内容,如果非要类比,我觉得拿微博比抖音更恰当。
王代新:只要你发,你的家人朋友都在上面就都会关注你,你在外地的爸妈朋友都想看你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抖音为什么将来不可以发图片发文字?大家都注册了,导入个手机通讯录不是很自然的事情?Instagram在Facbook收购之前就很牛逼了,Facebook要觉得它能干掉ins就不会去收它了。所以,关键不是这些,关键是它能不能一直像现在这样火。讨论这么多,是因为这个是我的一个工作方式,我一般尽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集中在一个领域把一些问题想清楚,跟大家讨论甚至争辩决然不是为了争出个高下对错,我们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变化,跟高人讨论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跟快跟好地提高我们自己的认识。
K:我举个例子吧,普及一下一些产品知识。汽车之家是“社区”,哥几个在汽车之家上认识的,约一起自驾,叫“社交”,哥几个约自驾用的工具叫“通讯”,这个工具可能是站内信、站内私聊。再举一个例子,雪球是“社区”,我用微信这个“通讯”工具约了王总你星巴克坐下来聊聊股票的行为叫“社交”。
你看,汽车之家能干好车友会这种有利益驱动的社交吗?不能。汽车之家网友之间私聊几句就能算得上一个成功的通讯工具吗?不算,非网友之间你该用微信还得用微信。就算你非要说它是“通讯”,这种通讯工具对微信有丝毫影响吗?
我们假设抖音干到了4亿月活,2亿日活,实际上干不到,抖音产品普适性没那么强。或者张一鸣操盘普适性更强的微博(微博4亿月活,1.88亿日活)再嫁接上抖音的功能,再嫁接上头条,这下牛逼大发了吧,要有短视频就有短视频,要有信息流就有信息流,要有新闻就有新闻,杨幂鹿晗崔永元应有尽有,问题是,你会用这个(或者就是抖音)跟你小孩、跟你小孩的班主任、跟你上司、跟你的房屋中介、跟你的银行经理、跟你的健身教练、跟你70岁的老父母、跟你的七大姨八大姑、跟你以前在部队的老连长、跟你工地的包工头、跟你干小时工的那家雇主、跟你的基金LP“通讯”吗?你偷偷关注的一个嫩模让你老婆发现了怎么办?你挺转基因他反转基因见面不得打起来?
微信商业化为什么这么难,扎克伯格为什么要把messenger从facebook产品中拆出来?你们0700和FB的股东们要思考啊,不至于马化腾扎克伯格比我们傻比我们没产品经验吧?
王代新: 感谢你的普及,我完全赞同你说的,互联网的产品累加用户是没用,美图年报中公布一堆app累加的用户也好几个亿呢,一定是爆款单点突破,然后才有其它。理解不一样的地方是我感觉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抖音是款普适性很强的产品,它诉诸“有意思、好玩”,而且你只需刷就行了,没有任何门槛,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没有人会拒绝娱乐拒绝好玩呀。你说的不会用它通讯是现状,现状确实如此,但如果这个app持续火下去了呢,你要转发同时评论好的视频给你的家人朋友(比如我看到那个雪山崩塌的视频是动画合成的我就特别想评论然后转发给我朋友圈显摆一下,但是不好意思朋友圈和微信都不能用)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看到一个好玩适合他的短视频就转给他,顺便聊一聊。这些都是社交啊,只要这种事情做的多了,大家都有注册,通讯录导入关系链慢慢建立了,为何不会有社交?然后做的差不多了抖音也分拆一个meseger出来。Instagram的发消息功能就做的很成功,在有些地方已经分拆出来单独做通讯工具了,只要抖音是个持续的爆款,持续的火下去我觉得这个不是完全没可能的。
L:因为Facebook把messenger拆出来messeger会更好,微信把朋友圈拆出来,朋友圈就没了。
王代新:用了一段Facebook,最大的感受就是微信的朋友圈做的并不好,跟Fb差距还是很大,而且那么多功能,要做成fb那样的朋友圈一定要分拆出来,或者直接花点钱把 人人网收了,一模一样照炒Facebook的所有功能,和微信的app无缝连接切换,用微信导入社交关系,灌流量,也许很快就能搞一个中国Facebook出来。
M:有本书叫《社交天性》,里面大概讲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1.连接。书中观点,大脑的默认状态就是进行社会化思考,比如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人类的大脑一单空闲下来,就会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这是进化的赌注。
2.心智解读。光进行连接是不够的,还要时时刻刻解读别人的想法,这就是心智解读,格林斯潘说过人类交流的本质是得到对方的认可。
3.协调。自律者自由,人为了取得群体的认同和价值最大化,会控制自己的想法。按照这三种属性来看,贴合度最高的就是微信。诸如抖音,短视频,包括游戏类,都跟社交三大驱动力是反其道而行。让人尽量不思考,弱心智,上瘾不自律,是不?
因此,说抖音颠覆微信社交我觉得不成立。即使用户规模和时长上来了,它的竞争对象也应该是游戏类,而非社交,可惜盈利能力也还不如游戏,所以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王代新: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三个不明觉厉的驱动力,有点深奥或者抽象地有点高个人理解的不是很好。社交是每个人每天都做的事情,我们观察这些行为可以有助于理解这件事情,史玉柱搞脑白金搞游戏就去找大妈问就自己打游戏。我看到的社交就是诉诸于听觉、视觉、触觉的信息交换和连接,信息交换和连接就是你搞清楚他什么意思,他搞清楚你什么意思。载体可以是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甚至动作,和你女朋友拉着手走路一句话不说也是很重要的社交行为,也是在传递一种信息。至于大家信息交换或者连接背后的驱动力和动机貌似也远非作者概括的这三类:可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团体的接纳,取悦某个人达到某个目的,炫耀(比如各种晒),寂寞,或者本身就是出于工作或者生活的原因迫不得已必须得交流沟通,,,,感觉有着无数的驱动力,所有靠自己一个人没法满足的需求都可以成为社交的驱动力。而且我看到的是很多结了婚的人大脑一旦空闲下来,大多数时候就想着什么轻松好玩,怎么娱乐怎么happy一下,而不是一空闲下来“就进行社会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