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请关注我们!
欢迎向科学网论文频道投稿。稿子必须审查。祝大家科研顺利!
投稿地址:
查看论文的原文方法。
注: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主页,然后点击绿色标题名称可以查看详细报道,点击红色期刊名称可以跳转相关论文。
图片论文:猴子被过度开发,导致猎物灭绝(见图表第9位)
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期要折中的是我的“奇葩”前辈。
为什么说他“奇葩”呢?看看他的事迹,你就明白了~
一
师兄和女朋友(也就是师姐)住一起。
周末,师妹来找师姐。一下午的时间里,师姐妹俩躲在房间里,神神秘秘地,不知道聊了什么。师兄则在客厅里静静地看了一下午文献。
师妹回去了。晚餐。
师姐说,你知道师妹下午为什么来吗?
师兄不作声。
师姐激动地接着说,你知道吗?师妹跟她男朋友复合了!都五年了!简直了!五年前——
师兄放下筷子:亲爱的,我对师妹就不怎么关注,对她男朋友就更没兴趣了。吃饭吧,我还要去实验室。
哈~~天就这样被聊死了~
二
十一后。听说师兄病了,我去看他。
——师姐,师兄是咋啦?
——吃了过期的月饼闹的。
——过期了就别吃了,该扔了呀。
——我是扔了的。连盒子一起扔到垃圾桶里。早上出门忘了带,中午回来发现不见了。我以为他带出去扔了呢,结果——
我和师姐一起望向师兄。师兄有些不好意思。
——早上急着去实验室,没找到吃的,我就把那些月饼拿出来吃了。
——。。。。。。。。。。。。
这就是我的师兄。虽然“奇葩”,但却是我的偶像。博士刚刚毕业,已经在CNS上发了3篇文章。有机会进公司拿高薪,却选择留在研究所搞科研。我以为,这样的“奇葩”师兄多一些,中国的基础科研就有希望了。
来看9月25日—10月8日的论文排行榜。
第十名:研究显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仍有待加强
中国学者领衔的团队在英国《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期刊上发表报告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大熊猫栖息地已得到明显恢复,但栖息地“碎片化”现象仍较突出,未来有必要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来综合规划相关保护措施。
第九名:猴子过度开发致猎物灭绝
人类并不是唯一将猎物推向灭绝的灵长类动物。猴子也可能过度开发动物以获取食物。“工具使用是一种社会习得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打开资源的积极因素。”研究人员说,“但过度开发食物让它们的技艺知识处于消失的危险之中。”
第八名:大脑神经细胞也有“老熟人”
近日,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称,即使一个人看到熟悉的面孔或物体,但没有注意到它,这些细胞也会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区别在于,相比较观察者有意识地注意并回忆起某一特定图像时神经活跃程度而言,这时的神经活动更弱,而且延迟。这些发现为弄清意识感知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第七名:CRISPR技术可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一篇论文报告称,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已被用于研究OCT4基因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该成果为未来相关研究建立起框架,并为认识控制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这一原理研究表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可用于评估基因在人类早期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
第六名:父母年龄越大 子女自发性遗传突变发生率越高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报告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类自发性基因突变研究。该研究同时显示,父母年龄越大,尤其是父亲年龄越大,子女的自发性遗传突变(DNM)发生率越高。这项对人类基因组序列多样性突变过程的分析,对未来医学研究至关重要。
第五名:表面等离激元模式耦合研究取得进展
图1.复合光栅的制备过程、形貌以及近红外反射谱。
图2.复合槽形光栅的形貌、不同光栅条带宽度对应的反射谱,以及不同模式下的电场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技术中心光学与功能薄膜研究组,基于等离激元杂化模式,提出了一种在保证低欧姆损耗的同时,能对光场产生强烈束缚作用的复合光栅纳米结构。
第四名: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诞生
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官网报道,该校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分子机器人”,其能接收化学指令并完成组装分子等基本任务,未来可用于研发药物、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以及搭建分子组装线和分子工厂。
季军: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图1.a) 硅氧烯剥离过程示意图,b) 硅氧烯分子结构示意图,c) 碳包覆二维纳米硅/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负极材料的微结构示意图
图2.本研究工作的二维纳米硅/二氧化硅复合负极材料与文献报道的硅基负极材料的高倍率性能对比图
图3.二维纳米硅/二氧化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图4.二维纳米硅/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用于长续航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自2011年开展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开发,已取得系列进展。2012年报道了一种三维多孔的纳米硅/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近日,又报道了一种新型二维纳米硅/二氧化硅复合负极材料。
亚军:撞击事件驱动地球早期构造运动
一项新研究指出,40多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可能触发了地球地壳物质循环。该研究对早期地球构造作用静止的假设提出了挑战。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冠军:中国科学家破解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之谜
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引发严重的小头症?中国科学家28日说,一个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导致寨卡病毒的毒性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小头症。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团队等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