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地图
此前,2022年研究生复试分数线陆续公布,舆论呼声分数飙升,考研越来越成为“内卷”。其中,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考研日益“高考化”的趋势。
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人,同比增加80万人,增长21%。这个入学考试规模为什么惊人?要知道,200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只有79.7万人,今年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研究生热潮?这主要是因为招聘门槛上升,提高了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了学历的相对贬值。现在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点。
可以说,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已经成为社会竞争和筛选的先决条件。这段时间负责这种功能的是高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先行审查的压力正在转移到研究生考试上。
这样一来,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变得更加应试化。目前,不仅研究生教育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开始就集中精力准备考研,但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反而不受重视。在一些考研大省,很多准备考试的学生的刻苦程度不亚于“超级中学”勤奋的中学生。每天拿着灯打野战,排队抢占图书馆的安静桌子成了很多学生的日常。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在为支持早早下定决心考研的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因为阅读率、保研率可以成为高校在招生竞争中宣传的亮点。
如今“优秀=研究生”的观念越来越市场化,考研越来越火热,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第二次高考”。但是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高等教育,而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研究生是更高水平的大学。有一段时间,合适和不合适的学生蜂拥而至。
2020年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复试现场,面试老师和一名考生的对话值得反思。老师的连续追问下,笔试优秀的考生无法回答,老师,您能问一下选择题吗?我擅长选择题。复试导师无奈地说:同学、研究生没有选择题,都是探索题。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源和本本,太长、太多优秀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准备考研,不仅缺乏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危险,导致新的念学状况和进一步的研究和研究。
研究生高考化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引起的,光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改变学历的就业标准才是根本。但是,加强招生考试的改革,抑制过度应试化的趋势,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是当务之急。
研究生招生制度与高考不同,一直是“笔试复试”的选拔形式。其中笔试以考察基本知识储备为重点,复试是对学术、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考察。但是,受“第二次高考”等错误认识的影响,研究生招生考试也被高考化,笔试成绩被定为“核心成绩”,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这一观念加剧了研究生报考化,同时在研究生招生中扩大复试权重面临困难。
对此,很多人积极提出建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提出研究生招生要效法其他国家进行自己的大学学业水平测试,实行“考核制申请”,曾勇委员提出要扩大“推免”比例。笔者认为,考虑到国情文化的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扩大扩大扣除制可能是一种更容易、更现实的方法。
几年前出台的“免试”制度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的积极尝试。推荐免试研究生是不考研笔试直接参加复试的一种招生形式。它以大学生三年在校成绩为基础,从综合多方面进行“回避”。
该制度下研究生招生质量明显提高,受到了很多高校和导师的普遍欢迎。很多研究生导师告诉笔者,推免生的综合素质更高,更适合学术和科研领域。
但遗憾的是,由于面生比重过高、影响公平等争议,更科学的招生改革近年来未能继续扩大。
事实上,豁免制度在实现综合评价、科学选拔的同时,有公平公正的保障。获得豁免资格主要是根据学生大学3年的在校成绩确认后,在班级和学校进行公示,需要接受利害关系人3354学生之间的监督。这种监督其实比一般化的网络公示更有意义,有力地保障了回避制度的公平性。
当然,一些学生也会对回避制度产生怀疑。例如,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生来说,有不能被扣除或名额太少的问题。对此,可以考虑回避学校和扩大比率来解决。当然,原来的全国统考渠道可以继续保持一定的比例(如50%以上),逐步通过招生考试改革,让平时成绩优秀、适合深造的学生脱颖而出。
总之,考研越来越“内卷”的背后是社会竞争先行,考研日益“高考化”的趋势。相关的招生制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趋势,实现根本解决,必须回到社会竞争和评价水平。
(作者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