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贵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读后感是最好写的文章,也是最难写的文章。说它好写,是因为其“有章可循”——读后感有五字口诀:引、概、议、联、结,只要“照章办事”,一般不会太离谱;说它难写,是因为其囊括了阅读与作文的几个难点——概括(概)、议论(议)、联想(联)、总结(结)。可以说,如能熟练老道地写好读后感,那么阅读与作文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范文:
学习要有取舍
——读《妙处难学》有感
陆芊妍(四年级)
翻开《小幽默大道理》,我被其中的一篇故事——《妙处难学》吸引住了。(引)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书呆子,父亲叫他跟老师学本事。结果,他什么都学老师——老师吃一口饭,他也吃一口饭;老师夹一筷菜,他也夹一筷菜。老师发现他在学自己,放下筷子哈哈大笑,不料被菜呛了,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没想书呆子也放下筷子,干笑了几声,还装模作样打喷嚏,可怎么打不出来,他不无遗憾地对老师说:“还真是妙处难学呀!”(概)
我觉得那个书呆子真傻,做事不经大脑思考,怎么不分好坏啥事都学呢?难道老师生病,他也要跟着生病吗?其实有的东西是可以学的,比如好的思想品质、好的学习方法等;但也有的是不能学的,比如懒惰、愚笨,或者一些不好的习惯等。(议)
其实我也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因为故事中书呆子干的傻事我也干过。
记得上国画课时,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画,便以老师的动作为规范动作,老师打水,我也打水;老师挤颜料,我也挤颜料,连动作也一模一样。自己还一无所知,直到老师笑起来了我才知道难为情。其实这种“盲学”的故事还有很多,《邯郸学步》里面的燕国人,觉得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特别优雅,便千里迢迢地来到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仅没学会邯郸步,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燕国,笑掉了人家的大牙。(联)
是的,有位文学家曾经说过“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可也要懂得取舍,不可以什么都学。我们要学那些对自己有益的、值得学的好经验、好方法,而不是没有主见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那样,反而会闹出笑话。(结)
( 龙城故事作文学员作品,载于《扬子晚报》 )
寒假习作:
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读《圣人也有错》有感
汤 雨
小故事里往往藏着大道理。今天,我翻开《小故事,大智慧》这本书,里面的《圣人也会错》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孔子,春秋时期教育家,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一天,孔子带着门生出去讲学,不幸下起了大雨,遇一老渔翁,带他们进山洞避雨。孔子望着雨中的大海,不禁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可老渔翁听了觉得不对。孔子虚心向老渔翁请教,老渔翁经过反复推敲后,说出了合乎常理的诗句,“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孔子仔细回味着老渔翁的点评,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事实证明,圣贤也不是百分百完美,也有犯错的时候。在这个故事中的圣人孔子,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错误,但他却能够忽略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不管老渔翁的地位有多卑微,毫不顾忌地承认它,纠正它,虚心接受老渔翁的教导。一代圣人能够这样不耻下问,不仅不损他的声望,反而让人更加敬佩。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也像孔子一样,遇错知错就改。大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叫娜塔莎。萧伯纳同她玩了好久,离别时,萧伯纳自夸地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出乎意料的是,小女孩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的小女孩娜塔莎。”那一刻,萧伯纳才意识到自己刚刚太自夸了。你看,就连圣人名人也会错,更何况是我们呢?因此,我们做错事时也要大胆地承认、面对并改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吃一堑长一智”。
背着错误的包袱去旅行,这场旅途将会很累。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努力是梦想的基础
——读《哈利波特》有感
赵沁岩
(引)罗琳的名著《哈利波特》可谓是家喻户晓,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喜爱的书一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我抱着这样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
(概)哈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被寄养在了姨妈家,受尽了欺辱和虐待。后来,他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就这样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哈利每天都刻苦学习魔法,每天在魔法世界摸索、探究,生活跟原来成了截然不同的反比。在这里,哈利可以骑着魔法扫帚打魁地奇,可以让猫头鹰去送信,甚至还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家养小精灵。最后,哈利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魔法师,完成了父母的遗愿。
(议)故事里的哈利是不幸的,从没见过父母。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开启了一场魔法之旅。当然,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并不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而正好砸中你的馅饼。哈利为了学习更深奥的魔法,每天一下课就像个小书虫似的钻到图书馆,遨游在魔法的世界里。一天,他在图书馆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发现了混血王子留下的魔法药书,之后他更加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魔法师。
(联)一个人不能选择他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他的命运。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同样也是一名孤儿,受尽磨难艰辛。但她没有沉沦,而是在各种磨难中不断努力,坚持自我,发奋图强,最终写成了经典名著《简·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尼克胡哲,一个来自澳洲的80后,天生没有四肢,一个连自杀都不能的上帝的弃儿。却微笑着说出:“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改变能改变的。”如今,他是一位知名的励志演讲家,获会计和财务规划的双学位,同时也是一家非政府机构的行政总裁,更被誉为“生命的勇士”。
(结)是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每个梦想都有可能被实现,而实现梦想的基础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才能尝到梦想成真的滋味。
教育如春风化雨
——读《四块糖的鼓励》有感
许 峥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是要多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寒假里,我读到一篇《四块糖的鼓励》的文章,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了另一个学生,被陶行知看见后制止,并责令该学生放学后去校长室。这个学生一放学就等在校长室门口,陶行知见了,就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约守时。接着又拿出两块糖,一块是学生听话及时住手,说明尊重老师,另一块则是奖励该学生有正义感,因为被打男孩当时在欺负女同学。听到这里,学生流泪了,诚心诚意地道了歉,陶行知于是又奖励了一颗糖,理由是知错能改。
陶校长不按常理出牌,用奖励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流着眼泪承认错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陶校长直接用严厉的语气批评那个学生,结果会怎样?学生一定会认为校长不辨是非,治病不找“根”,也许表面迫于压力承认错误,心里却满是气愤和叛逆,这样也就没了教育的效果。而陶行知四块糖的奖励,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尊重,感动之余承认了错误,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位名人说过: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包括我的爸爸在内。我的爸爸非常严厉,我一做错事就骂我,有时还上演全武行,可我并不服气,有时会不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而我妈妈就比较温柔,会推心置腹地跟我讲道理,遇到我想不通的时候还允许我慢慢想。因此,我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大人们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改变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心希望大人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读《六尺巷》有感
王锦雯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小故事,大智慧》里的《六尺巷》便有此等效果。
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在京城做宰相。一天,他收到了侄儿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大意是讲邻居要跟他争抢地盘,请求叔叔拿出态度替侄儿做主。张英啥话也没说,当即提笔回了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儿看信后豁然开朗,不仅不再与邻居理论,还真依言让出了三尺。邻居了解情况后也觉羞愧,随之也跟着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是因为它有着“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正能量。宰相张英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以一首打油诗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邻里矛盾。他教育侄子要学会让步,不要为一时得失破坏邻里关系。而隔壁的邻居也是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人家主动退让,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跟着也退后三尺,结果成为美谈。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矛盾自是必不可少,古今一样。记得有年夏天,爷爷要在后院造一间厢房,便喊了一辆卡车装了建筑材料回来。可是车子刚一开到邻居家的场地上,就听“咔嚓”一声,场上的水泥地裂开了!邻居奶奶闻声跑了出来,对着爷爷就嚷嚷起来。我当时很不服气,因为那块水泥地其实早就有裂痕了。可爷爷什么也没说,一直低声下气地道歉,并表示一定修好如新。后来邻居奶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坦言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 爷爷忍一时之气,却和谐了邻里关系,让人敬佩。
俗话说:忍一时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是胸怀豁达的表现,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每个人都退一小步,世界将会前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