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
这段话,出自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
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大火三天三夜不灭,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北京城上空,被火烧的不仅是圆明园,而是京西皇家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如今,只有断壁残垣静静伫立,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无法磨灭的伤痛。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清王朝在150年的时间里,集无数精工巧匠,造就了这座绝世奇观,圆明园并不是单一的园林,而是由众多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园林组成,共有40景,大型建筑物145处。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都对建造圆明园十分上心,拿乾隆皇帝来说,他每一次下江南之后,都会把他在南方看到的美景复制到圆明园中。很多神话和宗教中虚构的场所,在这座园中,也以建筑、景观的形式化为了现实。
这张照片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的,据专家推断应为圆明园旧景
除了东方园林建筑,圆明园中还有西洋楼,最宏伟和精美的海晏堂前是一座用水泵控制的喷泉,水泵与环绕喷池的象征十二生肖的人身兽首铜像相连,铜像每隔两个小时会轮流从口中喷水。
建造西洋建筑,满足了皇帝坐拥天下的雄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圆明园被焚毁之后,恰恰是欧洲人赋予了圆明园第二次生命。很多欧洲人开始以探险家、摄影师或游客的身份,踏上圆明园的废墟,他们把拍摄圆明园遗址当作了自己的责任和爱好。
他们被圆明园遗址的废墟之美所震撼,并对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进行反思,德国人奥尔莫回忆道:
“在70 年代中期,这些建筑虽已荒废,为野草覆盖,但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观看者无法不做出这样的忧郁反思: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居然仍会有对这个人类辉煌业绩所做的如此毫无意义的破坏。”
摄影师帛黎拍摄于1912年前后的一张照片,很多西方人正在海晏堂的废墟前野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保护和整修,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圆明园景观的复原工作,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重见圆明园昔日的美景。
我们来看看曾经的圆明园到底有多美。
方壶胜境:这是一处主题为寺庙建筑的景观,前部有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每逢良辰佳节,方壶胜境高悬宫灯,远远望去,琼楼玉宇,胜似仙境。
鸿慈永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为清帝御苑的皇家祖祠,主要供奉御容画像,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园林。
蓬岛瑶台: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为相连的三座湖心岛,仿神话中一海三山之意,是圆明园中绝美而神秘的存在。
牡丹台: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有牡丹数百本。
澹泊宁静:俗称“田字房”,宫殿的外形是汉字“田”的形状,意为耕地,皇帝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犁田仪式。
万方安和:是以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为意境的一组景观,主建筑外观为卍字形,共33间殿宇,万字造型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特例。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圆明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它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也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更是完美融合了中西建筑。
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了残垣断瓦,实在让人心痛。
然而也正是这废墟,把历史凝固,让我们永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