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昨天讲了人生的四修,实在是太重要。不仅仅在治学上如此,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的方法论和流程框架设计。
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从方向到具体方法,需要举一反三去学习思考,并加以运用,这四个字就是底层逻辑。后人更加完善之,变成了道法术器势五个部分。
增加进去的势,就是环境和氛围。拿旅行做类比,就是上路前还是要看天气预报了。天气好坏,是可以影响心情和进度的。如果是狂风暴雨,还是尽可能避免上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路上,还是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学会应变之策。如此,道法术器势就是完整的方法论了,这些都是需要认知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那么怎么个学法才好呢?又或是作为老师,怎么个教法才对呢?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脩读修。汉代之后,束脩被解释成一束腊肉。把这句话翻译成,凡是能主动提着十条腊肉来见我的人,我都会耐心教导他们。
束脩,变成了孔子教学的学费门槛,把这句理解为孔子看中的见面礼节。联系上下文,这样的解释文理不通。前面讲过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这里进一步讲了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老师不倦的教诲。
如果束脩翻译成一捆腊肉,那也应该解读为为学习愿意付出基本代价的人。那些想学习,还不想付出代价的人,是不值得教诲的。
因为不付出代价,自己就不会重视。看似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因为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不重视、不够坚持,自然就荒废了,还不如不学。
我的课收费相对其他老师是贵一些,因为我是明白孔子说的这个道理的。即便一年一两万的学费,还是有人不能坚持。还是付出的不多,不痛不痒。
但在这里,我认为把“自行束脩”翻译成,自我约束管理、严格自律、追求上进,更恰当。这样的人,才值得一个老师不倦地教诲。
从学生的角度,要做一个自驱自律自燃自省的人。对治学修德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精力和热情,这样的学生就像一块干海绵,可以快速吸收所学。
而那些自负自覆自浮的人,讲再多也没用。他们心是满满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又怎么值得不倦地教诲呢?
自行束脩,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自我成长的起点。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接下去讲了孔子教育三法,自行束脩是前提和门槛。
“不愤不启”,什么时候去启发学生呢?一定要在他自己冥思苦想无能为力时,再去启发他才有用。这个愤,就是憋得快爆发了。
组员辅导,启发时最好要在他们自己拜访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无能为力时,再去启发他、辅导她。如此,印象深刻、终身难忘,还能实际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上来就讲流程和道理,他们不去实践是没有概念的。启发一定是基于实践困难进行的。
“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思考不怀疑不提出问题,就不给他们答案。要鼓励学生怀疑一切,勇敢提出问题,这样的学生才会懂得独立思考。有朝一日心灵自由,才能做最好的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怀疑精神,也就失去了创新和创造力。仅仅听话照做,不允许反抗提出质疑的教育方法,是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力,那不是育人。
如果你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对你言听必从,希望他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为什么要求组员简单听话照做就可以了呢?那不是育人,不是真正的教育。
不悱不发,就是要提倡学生质疑、提问、发现和进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个桌子有四个角,说一个角,就该想到另外三个角。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关联类比是教学最重要的方法,让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
就像上节课,我用长途旅行类比四修,用道路类比道,用车类比德,用交通规则类比仁,用驾驶技术类比艺。我讲课还喜欢用恋爱婚姻来做类比,因为这两件事尽人皆知。
孔子说,教育就是需要在做中启发、在怀疑中解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则不复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不能回到教育的根本上来。
所以,孔子说的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和启迪,而不是填鸭和搬运。是有激情和活力的创造,是生命力的激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孔子的教育理论认知是多么深刻呀!可惜千百年来少有人懂。今天的课意义深远,关系到自我成长、孩子养育和未来家族乃至人类的进步存亡。人人深思,加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