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改造自然,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必然反映这种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治水为例,面对自然灾害,中国古代先民从鲧的“堵”水削峰到禹的“导”江分流,再到李冰父子的“引”水灌溉,直至如今“高峡出平湖”建设壮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薪火相继,代代相传。岑学恭的山水画作《灌县都江堰》,以中华儿女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改造自然,最终造就了都江堰这一“满城水色半城山”的人间壮举为题材,用实地写生的方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结合,既描写了中国古代治水的科学传奇佳话,又用新山水笔墨歌颂新中国的美丽河山,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山水艺术探索中的一件重要作品。画面选取都江堰中寻常的一景,画笔下湍急江流中奋力前行的排筏,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岸精神风范,让人们深刻感知到时代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险,战天斗地,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过程。《灌县都江堰》体现出的美学内涵,不仅是对中华儿女巧夺天工劳动智慧的无比赞美,更是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扬。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生动实践,让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把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各条战线的生产建设与山水风光融汇成祖国大好河山的新景观,通过山水画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苦奋斗,强烈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今天仍然启迪和激励着我们去开创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类山水画作将描绘山水的雄伟壮阔与人民的辛勤劳作融为一体,真切表达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精神品格,给予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团结拼搏、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是与山水结缘的民族,山水之道与先哲的思想精华同气连枝,一脉相承,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造就了中华文化崇高雄浑的精神气质。《诗经》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河比美敦伦与道德。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照物,以美的愉悦传达中华传统美德的激励。
历代文人大家笔墨描绘的自然山水,无不蕴含着对“平和仁厚、温良敦实”等传统美德的歌颂与赞扬。这些理念或镌刻在雄浑伟岸的山体上,或蕴藏于大气磅礴的画卷中,千百年来无声无息地蕴育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着中国人的崇高价值追求。位于泰山岱顶大观峰的石刻“与国咸宁,体乾润物”,祈颂着国家安宁,万物滋润。泰山月牙亭的石刻“从善如登”,则是道德信念的引导和美好心灵的激赞。《千里江山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唯一以一幅画而名垂千古的北宋王希孟之鸿篇杰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作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着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画作以江山天下的视角描绘了我国辽阔疆域和平繁荣的山水景象,与中华民族中道平和、天下大同的审美追求一以贯之。同时,文化审美与“江山德治”高度契合,深刻蕴含着“明理崇德”的高尚社会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山水美术作品体现出对“德”的重视与运用,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中华民族永远充满希望。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深入骨髓的民族审美和山水之灵相遇,青山绿水就演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山水画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漫长演进,持久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超越了艺术层面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与方向,有力地书写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史诗,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传承中自然产生的文化力量,构建起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支撑。
来源: 《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