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拿不喜欢作为逃避,犯懒借口。
回想下小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一次表现不错,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奖而格外喜欢某一科目?
长大了,在同龄人里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能力过人,你就莫名地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做,而且也非常喜欢这件事?
不奇怪,因为这是激励机制。什么是高手?就是策略加不断的重复,大量时间的投入。这种一次次的反馈激励,使他们坚持了下去。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提到,喜不喜欢一件事,是结果,你得下功夫,坚持到最后,才能说这个事情你尽力了,就是不喜欢。而不是仅凭脑海里的抽象想象,轻率地下决断说不喜欢,你是在扼杀自己的可能性,在自我设限。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连其中味都没尝,遇点儿困难或者觉得重复无趣,就想放弃,根本没资格讨论好恶。它只是你临阵逃脱的幌子而已。毕竟比起我无能,我坚持不下去来说,一句“我不喜欢”,多傲娇,多有面子。
想起来知乎里有人问,成年人学钢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个高票回答说,你妈老了,打不动你了。钢琴练习绝非你以为的高逼格,每天都要练单调无美感的练习曲,无丝毫乐趣可言。急功近利,懂得啥叫无聊的成年人很难坚持下来,所以钢琴最重要的是童子功。
2.极少数情况下,你做的非常好,无可挑剔,但你还是不喜欢它。
这种事,只发生在高手身上。而解决起来也非常简单,换个事情去做就好了。比如辩论节目《奇葩说》里那些大放异彩的奇葩辩手们,都是多面手,高手的确都是多面手。因为他们通过做成一件事情,积累了很多好的习惯和方法,这些东西是可以跨领域通用的。
例如第一季辩手马薇薇,不打辩论的时候做生意。第三季冠军黄执中,早年他是学校的老师,也不耽误他做辩论界大牛。再比如《跨界歌手》里最典型的王祖蓝,歌唱的非常棒,谐星做的也风生水起(小沈阳和刘涛在原有职业里表现也不错)。我会在另一篇里总结成为高手的路径,这里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