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容,这节课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还记得1984年暑假参加过张店区组织的一次教师业务素质考试,我竟然得了99分,让我在学校大大的露了一次脸。
02 厂矿学校,教学上崭露头角
从淄博教育学院数学系毕业,我又来到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子弟学校,还是教初中数学,当班主任,一干又是八年。当时,厂矿学校很红火,仅张店区就有十几家,还成立了张店区厂矿学校校长联谊会,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搞厂矿学校内部的公开课、优质课、论文比赛等等,这八年我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次参加张店区的优质课比赛就获得一等奖。
这期间我开始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有两次代表淄博参加全国的数学教学年会,在年会上交流自己的论文,也算是在张店初中数学教学这个圈子小有名气了。
03 市属中学,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随着全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学校正在迅速从鼎盛走向衰亡。我所钟爱的数学教学也面临着终结。也是机缘巧合,正在我为自己的去向问题而发愁的时候,我又一次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2016年快放暑假的时候,时任淄博十八中的数学教研组长的于会祥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到他们学校去任职,十八中紧缺数学教师,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于会祥是我在参加全市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认识的,彼此相互欣赏。第二天我去十八中进行试讲,参加听课的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各教研组的组长,大概讲了十几分钟,又回答了校长随机提的两个问题,就算过关了。
暑假一开始我就到十八中正式上班了,参与毕业年级的暑假辅导,教7班和9班的数学课。这两个班也够倒霉的,上次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全校九个班中排名倒数第一二名,特别是9班,和第一名的平均分相差十多分,考个位数的同学就有十几个。
据学生介绍,前两年,他们的数学老师经常换,我是他们的第五任数学教师。面对这样的班级,我真是“亚历山大”。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人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数学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学生的来信,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相机制定了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我认真的给每个同学都回了信。
一个假期的数学辅导,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并重新鼓起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我的数学课采用了自己独创的教学秘籍——课堂竞答积分卡,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9班,从原来的的倒数第一,一下子跃居级部第二名。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也没有给推荐我的于会祥老师丢脸。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来到十八中,迎来了我事业发展的黄金期。1998年参加市区的优质课评选,均获得第一名,被推荐参加山东省的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先后获得淄博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称号。后来,同是厂矿学校的刘同军老师也调入十八中。刘老师也是厂矿学校的教学骨干,更是全市几何画板应用专家。他的到来使十八中数学组如虎添翼。
已经是山东省特级教师的于会祥带领我和同军共同承担了市教研室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究——主体参与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从查找资料,到课堂实践,再到实施方案的一次次修订,倾注了大家的心血,我第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这项课题得到了市教研室云鹏老师的指导,1999年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从此,云鹏老师便成为我们三人实际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导师。我在课题推进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并出示了公开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后来,同军和我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同军老师和我联合制作的两个课件《有趣的滚圆问题》和《镶嵌》均获得山东省优秀课件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和全国一等奖。2008年,我和刘同军老师又共同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从立项到到结题,历经四年,最终课题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个项目的破题,也打破了一线教师不能做前沿课题的神话。
现在,于会祥、刘同军老师都已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引领。
第二部分 成长感悟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以下四个关键词“勤于学习”、“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表达”。
01勤于学习
我很明确,自己的原始学历是“中师”,这是一个“硬伤”,所以必须抓住一切机会进修。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我在1985年考取了淄博教育学院,经过两年的进修学习,我拿到了专科文凭,后来又经过函授获得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在当下,在学校这种重视学历的大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承认学历的文凭是不行的,我们这代人,大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回到实际工作,仅有文凭是远远不够的。就算你是研究生毕业,等来到工作岗位,你要深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里学的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学习,持续提升。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很早,我就有一种朴素的观点,作为教师应该读一点自己专业之外的书。我读的书就比较“杂”,有哲学的、文学的,也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1985年又进了教育学院,这段时间才是我读书最疯狂的时候。除了四大名著,还与同学们一起沉迷于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琼瑶的《几度夕阳红》,特别是琼瑶小说中古诗词的委婉细腻,多愁善感,常常让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欢笑、流泪。与此同时一部风靡全国的《射雕英雄传》,也掀起了金庸热、武侠热。
图书馆中的书多的读不完,却觉得不知该看些什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鲁宾逊漂流记》、《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等大部头的书开始在宿舍里互相传阅,没想到时隔多年这些书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当时看的那些书就是经典,就是名著。有时还读一些黑格尔的书,比如《逻辑学》和《精神现象学》。外国名著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及《爱弥尔》。
工作之后的阅读主要是和工作有关的著作和杂志,偶尔也会看一些历史和哲学以及人物传记之类的书,我自费订阅了《数学教师》《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杂志》《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山东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等教学类杂志。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到《叶圣陶教育文集》,从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教书育人之道》,到孙维刚的《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从卢勤的《做人与做事》《写给世纪父母》到周虹的《赏识你的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 》,从《教育的革命》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从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到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与名家对话,与大师交流。传统的教学观念得以荡涤,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以萌生。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当中,93年黄河出版社出版了张承芬教授的《素质教育概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素质教育的专著,对教育有许多深刻的见解、精辟的分析,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还读过一本书叫《素质教育的呼唤——救救孩子》,是全国优秀班主任苏达礼用40年的教育积累写成的。苏老师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因此,在我2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善于洞察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出于对学生真切的关爱,多年来我与学生家长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孙维刚是中国数学教师的楷模,他的成功对我的启发很大。每个教师所教学科不同,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有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会决定教学水平,而且会渗透到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的一系列教育习惯。我觉得一名理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所缺少的最根本的就是历史。后来我在读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忽然觉得这些传记恰恰能弥补一名理科生的缺憾。
除了读书,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可以解决很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的身边就不乏高手。他们各有所长,于会祥擅长教材处理,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犹如行云流水;刘同军擅长现代化信息技术,他的几何画板水平在淄博乃至全国堪称高手,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久而久之我也成了课堂教学的行家和几何画板的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张俊爱,是我们数学组的老大姐,她30多年如一日,凭着对学生和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以求、无私奉献,以良好的师德和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赖。她虽然退休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学校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向上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身边没有那么多优秀的榜样,我们不妨创造机会走出去,向全国各地更优秀的教师学习。我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教学研讨会,通过外出交流,结识了一大批全国数学教育界的大咖,有幸聆听了诸多专家、名师的报告。比如人教社的张孝达、蔡上鹤、章建跃、张劲松,北京师范大学的丁尔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马晓天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方运加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增儒教授、《数学教学》的张奠宙主编,《数学教师》的岳三立主编、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初中数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设计者赵维坤校长,山东省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郭维亮、殷建忠、韩际清老师等等,能够和这些重量级的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一位一线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还记得当初蔡上鹤先生给我的签名“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哪有那么多机会出去学习?这倒是现实。但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也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主题词“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近年来,我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优秀的青年教师。
从2015年开始,这批人从线上走到线下,自费参加各种教学论坛,交流各自的教学主张,彼此也成了朋友。比如,万广磊:江苏名师,首届全国初中数学教学高峰论坛的发起人;刘乃志:齐鲁名校长,齐鲁最美教师,数学教学专家,首届全国初中数学教学高峰论坛的发起人;卜以楼: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是“生长数学”理论的设计者、倡导者、探索者、实践者,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最高奖项“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获得者(堪称中学教学的“诺贝尔”奖);庞彦福: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于新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知名数学解题研究专家;姜鸿雁: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刘密贵: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获得者;郦兴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绍兴市首届数学学科带头人,绍兴市首届名师,资深命题专家,绍兴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钱德春: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资深命题专家;郑立平: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师培训课程专家;周继光:上海市首届特级教师;李树臣:资深数学教学专家,参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发表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第一;马学斌:《挑战压轴题》的作者,资深几何画板培训和讲题专家;黄喆:上海张江教育集团优秀初中数学老师,微信公众号吉吉初中数学小站创办人和上海草根数学平台创始人;罗家亮:数学奥赛教练,微信公众号理科数学创办人;刘华为:上海数学教学界的青年才俊,对数学教学有独到的见解,不惧权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2本专著;刘俊勇:低调内敛、江湖俗称"扫地僧〞的解题达人;纪朋成:著名数学教育活动家,长三角名师工作室联盟高峰论坛秘书长,原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校长……。
参加教学论坛的人数从当初的不足50人,逐渐发展到六七百人,民间自发的数学教研论坛正在风靡全国,势不可挡。有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都是来自四川成都同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他们俩每年的教学论坛几乎都要参加。还有的老师干脆带着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活动之后他们还可以在活动所在地进行旅游,大家看看这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正也是旅游,还可以结识那么多的同道中人。这样的旅游方式,咱们的年轻教师是不是可以借鉴?
02敏于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把学到的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前几年的目标教学和题组教学,到近年来的分组教学和学案导学,再到最近的翻转课堂和微课应用,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或技术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我们学习回来就立刻投入教学实践,把学到的方法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策略,把真正优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坚持下来。特别是孙伟刚老师的整体教学理念对我的启发很大,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整体教学的风格。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化讲解时,后续内容被编写到下个专题甚至下一册教材中,往往会造成数学教学的割裂,导致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不足,新旧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关联,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对既有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因此,我便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联,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对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整体安排,实现见木成林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结构性更加突出,应用过程更注重灵活性,摆脱了课时学习中的知识零碎、记忆混乱、机械套用等现象。同时通过分模块教学,学生能明显感受到单元知识是整体的、系统的,能在单元知识间进行转化、迁移和过渡,在单元教学中梳理出一条主线,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避免题海战术,提升学生整体数学素养,实现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变。
前面谈到的市级课题《“探究——主体参与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总结出了“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习题课”三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一种课型都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操作流程。这个流程可不是随便设计的,我们进行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再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经过再三研讨才最终确定下来。这对许多年轻教师参加市区的优质课比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运用这个教学模式,后来我们数学组先后有5人获得淄博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两人获得全国一等奖。
作为年轻的数学教师,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必须过好“研题、研课、研班”这三关。
03勇于创新
教学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别人,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基础上,要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创新可以是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教学评价或者教学手段等等,甚至可以是教学理论。
1995年9月,当时我还在厂矿学校教学,学校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学校给了任课老师一定的自主权。最后把平时成绩(占20%)与期中(占30%)、期末成绩(占50%)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学生的学业成绩。我受到公园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的启发,开始把教学评价引入日常教学中,采用“积分考核法”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给分数注入了新的内涵,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调控。这里的分数是以“积分卡”的形式出现,分值由0.1分到1分,作为平常对每节课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即时评价的工具。“积分卡”由学生保留,一学期统计两次。我们知道目标若近在眼前,则能激起人们对目标强烈追求的欲望,由于即时评价所用积分卡主要是作为学生掌握、理解与应用某一知识的肯定与赞赏,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得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近在眼前的追求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强烈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实验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实验报告被推荐参加全国第五届初中数学教学年会的论文评选,获得一等奖,并被邀请在年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同时,还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个教学创新,算是我的一个独门秘籍,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外出讲公开课,走到哪里我就把它用到哪里。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完善。我调入淄博十八中的第一学期,就是靠这个办法把一个倒数第一的班级变成级部正数第二的。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几何教科书第三册P207在“想一想“栏目有一道思考题:
如图1,如果⊙O的周长为20πcm,⊙A、⊙B的周长都是4πcm.使⊙A在⊙O内沿⊙O滚动,⊙B在⊙O外沿⊙O滚动.⊙B转动6周回到原来位置,而⊙A只需要转动4周就回到原来位置.想一想为什么?
这个问题从1994年10月首次与广大师生见面,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此,各类数学报刊对该问题的讨论不断。有些老师和同学认为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是错误的,甚至指责教材不该犯这样的错误。为此,许多编辑和老师运用各种方法为教材和教参进行解释,说明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结论和答案都是正确的,并无错误。但讨论依然没有终止。
2001年暑假后的人教版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中这道“想一想”不见了。被删除了。或许是因为它给人教社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或许是因为其它原因。但我们认为这确实是一道好题,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老师们只所以对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是由于我们过去教学手段太落后,数学实验也只是做个模型,既麻烦又不准确。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大家多年的教学难点,我和刘同军老师一道,共同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探究滚圆的奥秘》,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用《几何画板》进行的演示直观形象,有说服力,让人一目了然。这个课件参加2002年山东省优秀课件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2008年至2012年,我和刘同军老师一起,共同承担了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创新性的提出了数学“四基”的生物模型:数学的“双基”就象木本植物的木质部,是学生数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当于在木本植物生长中起关键作用的形成层,它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不断地生长为新的双基,又影响着今后的数学活动。这里特别强调,就像植物的木质部是由形成层分裂而成一样,数学双基也是由数学活动经验生长出来的,没有数学活动经验就不会产生数学双基。数学活动则相当于树皮,是学生与生活接触的部分,是知识的源泉,所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都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基本数学思想相当于植物的“髓”,它依赖于双基,贮存着双基的营养,又把这种营养不断提供给学习者,使学习者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种创新,属于理论创新。实验报告在《中国数学教育》以本刊特稿的方式进行了重点推介。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这一理论与南京卜一楼老师“生长数学”教学主张不谋而合。
2014年、2018年我又和李强老师一道,完成了淄博市教育局的两个创新项目,均获得一等奖。
任何一项教学创新都需要认真地去“做”。
04善于表达
说得直白一点,善于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评价教师的标准通常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质量;二是教研成果。其中教学研究是本质,论文发表是载体,提高质量是目的。前者是你的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估,是立足之本,生存之道;后者是你的教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你在业务上成长、进步的发展之路。生存与发展互为前提;教学与教研,辩证统一,两者均缺一不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也是提高自身业务理论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领导是否喜欢,咱们数学教师自己心里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说实话,咱们的工作真不是给哪个领导干的。
从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有时是生活琐事,有时是教学反思。有一段时间,我和学生是可以相互交换日记看的。工作初期的日记上,还保留着学生给我修改错别字的记录。从我谈恋爱开始,日记就不能对学生们公开了。现在想来,写日记的习惯肯定对我后来不断地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是有帮助的。
从1986年我在《淄博师专学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至今已经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多篇。仅教育教学论文就有100多篇。我所撰写的文章选题,都是来自教学实践。从课程改革热点到课堂教学实践,从听课评课到教学反思,从教材研究到学法指导,从中考题赏析到错解归因,这些都是我所关注的。对一个问题思考到一定程度,就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投稿的杂志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山东教育》、《吉林教育》等等。写稿的时间久了,和杂志社的编辑也逐渐熟悉起来。
结束语
记得在扬州的一次教学论坛中,江苏省特级教师姜鸿雁曾和老师们分享过一副对联:“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无情岁月增中减,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岁月眼看着一天天的增加,但其实,我们所能拥有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减少,讲的是我们的人生短暂。而下联的诗书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境,不一定就是讲诗书,应该指更多的事物,人生短暂,要学会努力、拼搏,这个过程是苦的,但是在努力、拼搏以后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刻。教学中,我把对联分享给我的学生,有人想到的是线段,是啊,人的生命就像线段一样有始有终;也有人想到了面积,还有人想到了体积。不错,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短,但可以增加生命的的宽度和厚度,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那就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数学文化”,从而形成我们数学教师所独有的学科气质。
学科气质是教师在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对学科本质及精神内化基础上,在他身上自然流溢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是由内而外、厚积薄发的人性之美、激情之美。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数学气质,真正的数学气质来自于数学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勤于学习,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表达,运用数学独特的文化气息修炼自己、恩泽学生。
最后是我分享给年轻教师的成长寄语:
• 教师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个学科老师。
• 每一份工作都是很艰辛的,教师只是众多普通行业中的一个。
• 今天的你源于你三、五年前的努力,明天的你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程度。
• 一个没有阅读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有底蕴的课堂。
• 只有你尊重自己的职业,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有梦想的人才有奋斗的激情。老师要有梦想,因为你面前是一群有无限可能的孩子。
• 教书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你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 未来的教育将会发生剧变,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张宇清:淄博第十八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淄博市优秀教师。曾获全国及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淄博市创新成果奖,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出版专著《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