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nment of city)。
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urteous, urbane和civil,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
何兆熊指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论文检测。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
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不同,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准则也不同。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
例如,我们汉语中的谦词,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以上是个人的粗浅看法,很不全面”,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
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也许他们会说一声“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按照西方文化习惯,男士往往给女士 “让先”以表尊重,如进入大厅,常让女士先行,这时中国学生习惯上说 “Lady first”,其实礼貌得体的说法应该是 “After you”,这恐怕又是两种语言在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士在公共汽车上称赞身边一位女士说:“小姐,你真漂亮!”,得到的却是狠狠的瞪眼或“流氓”两个咬牙切齿的字眼。那位男士的尴尬和无地自容可想而知。
再如,很多中国编者写完一本书后,在前言中喜欢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说上几句谦虚话:由于编写时间较紧,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缺点和不妥之处,敬请诸位批评指正。然而,在英语文化中,编者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人们往往选择中性的结束语,感谢读者对本书的关注和兴趣,如“Thank you for your consideration”或“I hope you will benefit in reading this book”等。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礼貌用语差异
1.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大哥、女性为大姐。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
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中国人喜欢使用职务称呼,体现对被称呼者的尊敬,也体现对其身份 、地位的重视。比如中国的行政职务,上至国家主席,下至组长,都可以用作称呼语,像王主席、刘主任等。英语国家则不尽如此。
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某”,像“老王”、“老李”等,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某老”或“某老先生”,像称郭沫若为郭老先生等。这里的“老”,没有丝毫贬义,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有冒犯之意。
由此看来,汉语称呼语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姓”的方式。一般来说,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致谢与道歉语之不同
致谢语属于礼貌语言的一种。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劳动或是提供了帮助时,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是起码的礼貌。
在“致谢”方面,英国人使用“谢谢”比中国人要普遍得多,他们时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对家庭成员也不例外。论文检测。但在中国文化中,夫妻之间很少说谢谢,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之感;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致谢语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别。中国人表示感谢时喜欢说:“给您添麻烦了” 、“让您破费了” 、“让您受累了”;而英国人一般只说简单的“Thank you” 、“Thanks a lot”便足以表达感激之情。
不同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同样存在差异。英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都高于中国人。他们时常把“sorry”挂在嘴边,无论冒犯了什么人,他们都会道歉。但中国人道歉频率低,这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上尊下卑”的人际关系有关。对中国人来说,上级或长辈冒犯了下级或晚辈无需道歉,这是“权威地位”的标志。比如说:一位上司招集下属开会,自己却迟到了。中国上司会说:“大家都到齐了吧?我们开会吧!”英国上司会说:“很对不起,刚才遇上堵车,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是很抱歉”。
3.禁忌委婉语之不同
在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禁忌语和委婉语,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而约定俗成的产物,是可以广泛使用的。只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标准上有所不同。
文中将禁忌语和委婉语并提,主要是因为委婉语的产生往往是为了代替禁忌语,而禁忌语本身的存在又同时刺激着委婉语的衍生,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根据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1986年),英语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存在禁忌:宗教、性、人体排泄、疾病或死亡、社会地位等级、年龄和体重。
有人统计,在英语中有关“死”,“厕所”和“性器官”的委婉语均数以百计,有关“大小便”和“性行为”的委婉语也不计其数,如用“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代替“死”;用 “wash one’s hands”代替 “上厕所”;用“senior citizens ”代替“老人”等。
在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禁忌。比如在性方面,受佛家禁欲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万恶淫为首”,性事被带上不洁的成分,忌讳颇深;在人体排泄方面言谈也多有禁忌,如用餐时都不提大小便;对“死”字忌讳尤盛,常用“假如我有个三长两短”代替。对“废”字也极忌讳,所以以前的“残废人”现在都改称“残疾人”等。
从上述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衡量事物的标准,反映在礼貌问题上也是如此。许多本文化司空见惯的礼貌用语,对异族文化的人来讲可能就很难以理解。因此,礼貌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语言学家就可以更清楚地窥见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英礼貌用语的差异研究将会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透彻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能将礼貌研究的成果用于外语教学,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更广泛深入地研讨语用理论,使其研究成果能不断丰富我们的外语教学内容,提高我们的外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