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新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语境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文明一方面可以指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成果。人类社会实践本身的丰富性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区分文明。例如,从时间上讲,文明可以分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从载体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从宗教上可以分为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对于地区国家,可以分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欧洲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在生产方式上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要叫的信息文明等。这种区分当然可以交叉,正是反映了人类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辩证统一。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文明的实践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性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明语言叙述上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各种文明之间可以发生交流和相互监察的现实前提。
一个;一个。工作;工作。1
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中,作为社会实践成果,“文明的一切进步”(即社会生产力的某种增长)、“科学、发明、劳动分工相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拓、机器等”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相应地,唯物史观的文明话语是通过分析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如何演变的,探索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文明状态。马克思指出:“文明开始的时候,生产是在等级、等级和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劳动的对立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沿用到今天的规律。“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所有的发展都是在频繁的矛盾中实现的。”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交流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可以突破阶级、地区等各种限制,指向“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实现人类自身的自由发展。
与文明概念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国家、阶级的概念。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们互动活动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有形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为了将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社会作为人的集合体,本身分为阶级(即对人的剥削)。也就是说,由于生产的积累和发展,社会分配分化不仅是文明产生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出现的基本前提。文明是人类不同社会群体的实践产物,其特点是在人类生产和交往的复杂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各种文明的发展是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各种文明核心价值的凝聚和附加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从推进来说,人是文明,文明是人的创造,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国家、文明由一个方面组成,分别从人类的集体性、阶级性、实践性的不同角度描述人类进入阶级时代后的实际发展。
两个;两个。这个;这个。2
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中心的变迁前和文明实体的盛衰兴盛时发生。纵向来看,文明发展的阶段基于生产和交往的历史阶段,具有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和基本的一致性。横向来看,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起的世界文明交流浪潮充满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国家对封建农业文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以及工业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在夺取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造成了“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大屠杀”。正如列宁指出的,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殖民地人口近6亿,加上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国家,如波斯、土耳其和中国,可以计算出约10亿人口被最富有、文明和自由的国家置于殖民地附属,受到压迫。资本主义文明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与人类文明同时发展是社会生活状态的日益复杂。对现代文明来说,最重要的现实基础是工业生产力和国际交换形成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带来的世界市场的存在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但是人的为人不能被边缘化和商品化。人类文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保持反省和新线的勇气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将最终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引发了对人类文明前途命运的新思考和新实践。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构成了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1917年俄罗斯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登上世界舞台,鼓舞了全世界被剥削和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
三;三;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运用唯物史观不断加深对人类文明的具体认识。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明确提出了青年“反抗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一有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有趣理想的生活”和“创造世界上平民的新历史”的希望。李达认为:“近代物质文明是当前社会罪恶的渊源,但其弊端对资本主义的猖獗来说不是工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群雄可以改造社会组织,一开始大部分人无法享受物质文明的幸福。“夏刊指出,凡是闭关自守的国民,与世界文明不见面,没有师傅的法律,一旦受到新力量的袭击,只有残余部落或日渐灭亡,所以进口思潮互相协商,互相观察,“思想变成行动,日新月异”。
他主张“用批判的方法来接受外国文明”。华岗指出,“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过程,都是劳动者的血与火的记录”,历史是“人类生活斗争及其革命的实践所推进社会发展之一贯的全面的总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话语从来不是孤立地就文明而论文明,而是从文明与社会、国家、历史的综合考察中分析如何通过革命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迫切时代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科学论断立足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极大地拓宽了唯物史观文明话语的分析范畴。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自然体现,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实践模式。这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文明历程就是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展现,同时也说明,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和意义就在于人类不同群体社会实践成果的相互启发、激励与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之一,就是各种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显然将会减小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文明实践的阻碍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