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都督
养成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情绪,培养心性的意思。中国古人历来重视自身的内在修养,老子、庄子、孙思宇等古城先贤对培养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实践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说到培养,人们往往认为需要深厚的文化,保证丰富的物质基础,修炼足够的时间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事实上,这是对两性的误解。真正的培养是非常自然和简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只鸟,花是良性的,饮食节制,规律休息是良性的,练字是良性的,游戏钢琴是良性的,闭着眼睛坐着是良性的,漫步闲庭也是良性的。
老子认为人要具备高尚的人品和良好的心态,才能正确处理世界上复杂复杂的人和事,才能自由自在。他对:说:“祸大于不知满足,内疚大于贪婪。因此,总是足够满足的。”人最大的灾难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错误是占有欲太强。意思是只有懂得满足的人才能心平气和地忠实。满足总是很足的。今天成为人们抑制欲望、协调他人、社会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非常理性的人生态度。
培养的过程是调整心态的过程。面对顺境、逆境、富人、贫穷,人也要有乐观豁达的心。人们经常:”微笑,10年;忧愁忧愁,头发变白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人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即血液循环最顺畅的时候,精气、神会进行相应的调节,有助于延长长寿。心理学上最冷静、最舒适的“保健品”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快乐、心情舒昌。
21世纪是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快、各种思想观念碰撞和融合的多元化时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可塑性强,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的绝好机会,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念的冲击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失去人生的正确方向。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要净化心灵,培养品性,培养品性,锻炼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坚持内心的平静和做人的品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的价值。
“非清淡的野心,非安静不可太远。单击“倾听古人的教诲,我们能受益匪浅。中国古人关于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时间久远,但仍然闪烁着闪烁的智慧之光。
1 [原文]
君子坦荡,小人总是亲戚。
【来源】来源
《论语述而》。
【翻译】
君子心胸宽广,堂堂正正,小人经常患得患失。
[感伤和启迪]
君子人格是中国儒家推崇的高尚品德,当今全社会提倡的爱心、奉献、责任、宽容、诚实等公德正是儒家君子人格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可以说是君子的人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要能容忍别人,心也要像春风一样清爽舒适,像秋月一样皎洁无华。他们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在得意或困难的时候保持泰然自若、大方、沉稳的心态,永远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小人心胸狭窄自私,好像整天患得患失。他们凡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养成了狭隘自私的心理,使自己总是生活在忧虑、烦恼、矛盾和痛苦中。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需要沟通、交流和帮助,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彼此的宽容。学会以宽容的心面对生活,你会发现所有的月亮都是清澈的。
2 [原文]
治疗和保养身体,必须细心,不能不公平地修理小利益,不能不伤小损失地防备。
【来源】来源
《抱朴子极言》。
【翻译】
调理身体,修养心性,一定要从小事开始认真,不要因为小好处太普通而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小而认真警惕。
[感伤和启迪]
道家思想中,培养是为了养活身体。也就是说,通过内外的过程达到长寿的目的。水良心性要从细微的部分开始,从思想上消除任何邪念、杂念、邪念,使自己头脑清醒,精神充实,意志更加坚定。
防止微杜菲,慎重。不管是对待生活、学习、工作,还是养成认真对待小事的好习惯,生命都会少很多遗憾,生活会更加圆满。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对大家的一生大有帮助。在家孝敬父母。学校尊重老师。和别人相处,礼貌地对待。其他人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表面上看,平时的言行只是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上,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
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由所有积极健全的个人组成,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来自于微不足道的积累。
3 [原文]
丈夫圣人从腹和食,也形和衣,节自己,贪污之心,喜圣哉?
【来源】来源
《淮南子真篇》。
[注释]
度:计算、测量。之间:怎么样,怎么样。
【翻译】
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吃饭,根据自己的身材穿衣,保证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贪婪的卑鄙想法怎么会产生?
[感伤和启迪]
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量梨吃、量形状、穿衣服”古人不仅以生动的形象阐明了正确的生活方式,还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态度。
俗话说:“知足的人总是快乐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冲动。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又产生了新的更大欲望。(伯纳德肖,欲望名言)就是这些。
小小的欲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玷污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人生的航船偏离航线,驶向激流、险滩、暗礁、漩涡……现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在青少年各类犯罪案件中,因追求物质金钱,贪图享乐生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较大比例。为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贪欲,为过上“潇洒自在”的生活,他们或赌博、卖淫,或抢劫、盗窃,或绑架、敲诈,或吸毒、贩毒……形形色色的犯罪,莫不源于对物质金钱的极度贪婪。
知道满足的人,内心恬静,精神愉悦,快乐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4【原文】
心虚①则众欲不生。
【出处】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作者杜光庭,唐朝人,道士,著有《广成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
【注释】
①虚:道教语,指不存杂念的思想境界。
【译文】
心态宁静无杂念,各种欲望就不会产生。
【赏析与启迪】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体验喜、怒、哀、乐、忧、伤、悲的感受。
有欲望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它如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推动社会进步;它又是永不满足的怪兽,吞噬人的灵魂。由于生存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其结果是灵魂日趋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已的躯体。
人的高贵之处在于心灵的纯洁美好,高尚的精神生活永远是人一生的追求。人一旦有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就会感觉到生活充实与快乐,那些曾经的奢求、贪欲和杂念,终将烟消云散。
5【原文】
忿怒①能制是一药,不念②旧恶③是一药。
【出处】
《雅尚斋尊生八笺·卷二》,作者高濂,明朝诗人,养生家,戏曲作家。
【注释】
①忿怒:愤怒。②念:记恨。③旧恶:往日的仇怨。
【译文】
克制愤怒,不记恨夙怨,是一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药。
【赏析与启迪】
能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是涵养好的表现。
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恼怒的人,或者总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和仇怨耿耿于怀,内心处于计较、怨恨、矛盾和烦恼之中,既有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还会给自己带来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反之,能克制和化解自己的怨气、怒气,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自然对身心大有裨益。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发生矛盾时,谦让并不丢面子,也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避免了事态的升级扩大,还体现了自身的涵养和胸襟。化干戈为玉帛,既化解了往日的积怨,又赢得了不错的人缘,还有利于自身健康,何乐而不为。
当你向他人释放真诚和善意的同时,收获的将是身心的愉悦与健康。
6【原文】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出处】
《荀子·荣辱》。
【译文】
埋怨别人的人常处于困境,怨叹命运的人没有志向。
【赏析与启迪】
怨天尤人就像精神上的烈性毒药,只会带给人更大的痛苦,使前进的动力逐渐消耗殆尽。
喜欢抱怨的人,总感觉生活对他不公平,却又不愿付出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除了发泄一通无聊的怨气和废话之外,往往一事无成。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免经受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青少年朋友应当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学会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不要一味地埋怨父母、老师、同学。不能缺乏自信,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妥协,不把落后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老师、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等。
面对困难,放弃就意味着败北;每克服一个困难,就会从中得到进步,得以成长。
7【原文】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生事业的基础,就如同修建高楼大厦一样,假如事先不把地基筑得稳固,就无法保证房屋的坚固耐久。
【赏析与启迪】
道德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孔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德皆备,可为将也。”在当今社会,学校培养学生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任何单位、企业选拔人才都要求德才兼备,无一不是把“德”放在首位。品德高尚的人,受到别人的赞誉,是取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品德低下的人,受到谴责和唾弃,一生将很难有所作为。
作为一位社会成员,待人礼貌,诚实守信是讲道德;作为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人,帮助弱者,助人为乐是讲道德;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履行自身职责,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也是讲道德。
道德,就像一双坚实有力的翅膀,承载着我们穿越万里云天,去追逐光明和正义;道德,又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正确的人生航向。
8【原文】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出处】
《嵇康集校注》,作者嵇康,魏晋时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养生家,“竹林七贤”之一。
【译文】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无忧,最大的财富是知足。
【赏析与启迪】
在拜金主义者的眼里,以为有了金钱就可以无忧无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其实不然,金钱可以买到美容品,但买不来青春;金钱可以买到奉承,但买不来友情;金钱可以买到豪宅,却买不来温馨的家庭……这些道理,看似浅显,却总有很多人看不透。人性的悲哀,就是被永无止境的欲望所驱使,总感觉不到快乐。
实际上,快乐是一种心境,人最大的快乐,来源于知足。饥饿的人,快乐在面包里;寒冷的人,快乐在衣服里;老人的快乐,是看到儿女平安;孩子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游戏。快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在中国古代,不乏生性淡泊、志趣高雅的人。他们在物质上只求温饱,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心灵只求宁静,因此他们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快乐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穷困而苦恼,一个具有明确生活目的和坚定人生信念的人,无疑是快乐的;反之,精神空虚、内心浮躁、成天无所事事的人,即使生活宽裕、衣食无忧,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精神上是贫乏的。
9【原文】
诗书悦心,山林逸兴①,可以延年。
【出处】
《雅尚斋尊生八笺·卷十》。
【注释】
①逸兴:陶冶性情。
【译文】
阅读诗歌文章,能愉悦人的心情,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并且可以延年益寿。
【赏析与启迪】
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纵情于山水之间,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野趣鸟鸣,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从书籍中寻找快乐,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适时为自己减压,抽时间看看书,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既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青少年要热爱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看云淡风轻,花开花落,四季替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从中享受自然带给你的愉悦。
10【原文】
贪货无厌①,其身必少②。
【出处】
《老子注》,注者王弼,三国时期哲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注释】
①厌,通“餍”,满足。②少:衰弱。
【译文】
对钱财贪得无厌的人,身体必然衰弱。
【赏析与启迪】
人如果对钱财贪得无厌,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机,奔波劳累,以至弄得身心俱疲;反之,控制自己的欲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会少却许多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时常保持愉悦状态,这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医学研究证实,欲望过强的人身体状况大多不佳,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疾病。金钱和物质当然是重要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以损害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财富,或者昧着良心去追逐不义之财,不仅使人生的价值取向错位,陷入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的误区,而且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使人心灵蒙尘,道德缺失。
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身体健康是生命中的“1”,财富、地位等,都是后面的“0”,当“1”不存在的时候,一切“0”都将不复存在。
11【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出处】
《论语·宪问》。
【译文】
贫穷时,很难做到没有怨恨;富贵时不骄横,则相对容易做到。
【赏析与启迪】
“贫而无怨”的贫是广义的,除了物质生活的贫乏,还包括知识上的欠缺、精神上的空虚、道德上的低下等。人在贫穷时,往往容易心理失衡,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于命不好,时运不济,成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古人说:“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志气的人,在穷困时,反而会激发自己顽强的斗志,去战胜逆境,改变命运。“富而不骄”则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有了地位、财富,成功了不骄傲,时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也是在成功面前应当选取的人生态度。
有的青少年总抱怨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身边的同学、朋友,抱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其实,这是虚荣心在作祟。对于那些家境优越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珍惜父辈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懒惰思想,躺在父母的荫庇下不思进取,荒废大好的青春年华。
12【原文】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气和平者,百福自集。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事很难获得成功;性情温和的人,多种幸运之事都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赏析与启迪】
一个国家如果总是动荡不安,政局长期得不到稳定,就会迅速走向灭亡;一个人如果凡事急躁冲动、轻率妄动,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许多人们眼中事业有成的幸运儿,大都心态平静、性情温和,做事认真仔细,成功的几率自然就大大提高。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发育阶段,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性格上心浮气躁,做事情鲁莽轻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脾气暴躁的人大都感情用事,说话做事不加考虑,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常常伤害别人,破坏了彼此间的友谊;在学习中,性情急躁的人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结果自然很难经得起检验;在生活中,粗心大意常常给我们带来种种麻烦和损失。
13【原文】
衣食美①,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②而动弃理。
【出处】
《韩非子·解老》。
【注释】
①美:丰美。②邪僻:邪恶。
【译文】
衣食丰美,就容易滋生骄纵的心理;骄纵的心理产生了,行为举止就会邪恶不正,违背道德。
【赏析与启迪】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人在物质生活充足富裕的时候,欲望肆虐,就容易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进而放纵自己的言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这种由富至奢至骄,由骄至纵至恶的人,古今中外并不少见。
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容易,而珍惜荣誉、保持操守则更为不易。富足的物质生活固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疏于道德品质的培养,骄奢淫逸放纵言行,那么谁又敢保证,富足的生活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呢?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让自己的行为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否则,必将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使自己走入人生的歧途。
14【原文】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出处】
《吕氏春秋·先己》,作者吕不韦,战国时秦国人,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译文】
要想战胜他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想评论他人,首先要评论自己;要想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赏析与启迪】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既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是自视甚高,要么妄自菲薄,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无法团结别人,辨别不了善恶、美丑。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时候人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所打败。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在战争初期本来占有很大的优势,却因垓下一战,最终败于刘邦,在乌江边饮恨自刎。表面看来,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实际上是项羽输给了自己——输在刚愎自用,输在自高自大,输在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输在对前途失去信心。
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就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自傲自负,过于高估自己。比如在学习中自以为是,生活上我行我素,与人交往惟我独尊,升学求职眼高手低,其结果无不四处碰壁。另一种是自惭浅薄,过于低估自身能力。无论是生活和学习,他们悲观畏缩,自轻自贱,总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也磨灭了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勇气。
15【原文】
非淡泊①无以明志②,非宁静无以致远③。
【出处】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
【注释】
①淡泊:对名利淡漠,不看重。②明志:表明心志,这里指确立宏大的志向。③致远:实现远大的抱负。
【译文】
内心不超脱就不能确立宏大的志向,内心不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赏析与启迪】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忠诚和刚毅的化身,他羽扇纶巾,指挥若定,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形象,跨越历史的长空,至今依然鲜活亲切、清晰可见。
唐朝高僧玄奘,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就不可能舍弃舒适的生活,万里迢迢前往西方取经;取经途中,如果不能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就不可能战胜艰难险阻,最终取回经书,实现理想。
同学们在尽情享受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莫忘了给心灵留一片净土,别让横流的物欲束缚了灵魂,扰乱了自己内心的宁静。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排除外界的干扰,潜下心来刻苦学习。当然,仅有理想显然不够,还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还需要不畏艰难的奋斗过程。一切轻浮懈怠与成功无缘,豁达平和的心态才可抵达成功之岸。
16【原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处】
《石灰吟》,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和军事家。
【译文】
即使粉身碎骨毫不畏惧,也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与启迪】
这两句诗借物言志,反映了于谦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为国献身的浩然正气。
于谦从石灰的烧制过程得到启发,并借此直抒胸臆,表明志向。为了保持人格操守,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荡气回肠的壮志情怀,又是何等可钦可敬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诗人把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视为自己做人的根本和大节,以救国兴邦为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诗中告诉人们,做人应当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应当有坚定的信仰和不渝的人生目标,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甚至自毁人格放弃尊严。法国人至今仍经常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我只钟情一人,我只有一位情人,那就是法兰西。”
人未必都能有健康的体魄,但每个人都应有健全的灵魂。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站直了,才会有尊严,他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
17【原文】
温温①恭②人,维③德之基。
【出处】
《诗经·大雅·抑》。
【注释】
①温:第一个温,指宽厚,包容;第二个温,指和气。②恭:谦恭,尊重。③维:维系。
【译文】
宽厚、和气、恭敬地对待别人,是维系道德的基础。
【赏析与启迪】
天地因为包容,才有四时之变;大海因为包容,才能容纳百川。
宽容是长者慈祥的目光,可以消解孩子的局促不安;宽容是仁者善意的微笑,可以驱散犯错者心中的恐慌;宽容是一缕春日的阳光,萌发人们心中爱的新芽;宽容是一双温暖的大手,不知不觉拉近了心的距离;宽容还是让人感动一生的记忆,在感动中我们也懂得了要施予他人宽容。
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法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模一样,应该包容在文化、性格、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差异。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这句看似调侃的话令人回味无穷。是啊,“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因为你对别人的释怀,亦即对自己的善待。
18【原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①窃生②;太忙,则真性③不见。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别念:杂念,邪念。②窃生:暗中滋长。③真性:真实本性。
【译文】
一个人太闲散,邪念就会悄悄滋长;整天奔波劳碌,又会使人丧失淳朴自然的本性。
【赏析与启迪】
人生在世,应当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目标,不能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否则,就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一个人要获得生存资料,就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然而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又不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它还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麻痹精神,消磨意志,使人生活在空虚痛苦之中,容易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进而萌发邪恶的想法,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限度,做到适可而止。如果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或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就不足取了。这破坏了生活的情趣,同样对身体健康有害。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青少年应当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切莫把大好光阴虚掷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更不能为贪图享乐,荒废学业,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19【原文】
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出处】
《河上公章句·归元》,作者河上公,相传为西汉时有名的道长,其著作《河上公章句》对后世养生学影响极大。
【译文】
不和贪婪的人争夺利益,不和争勇好胜的人斗气。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表面看来有些消极,却蕴涵了一种聪明的处世哲学。
贪婪的人,往往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你若去跟这样的人争夺利益,很难提防对方各种“明枪暗箭”,结果是利益没争到,反而受到伤害。争勇好胜的人,都非常自负,喜欢意气用事,缺乏涵养和谦让,还会破坏自己内心的平静,影响身体健康。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坏习惯。有的人在家里高高在上,惟我独尊,享受着“小皇帝”的优越感;进入学校,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缺乏尊敬,对同学缺乏谦让,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
20【原文】
不可乘喜①而轻诺②,不可因醉而生嗔③,不可乘快④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⑤。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喜:心情愉快。②诺:许诺。③嗔:生气;发怒。④快:痛快;高兴。⑤鲜终:中止。
【译文】
不要趁着心情高兴时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地乱发脾气;不要趁着心情痛快时胡乱生事;不要因为疲惫而将所做的事中止。
【赏析与启迪】
平常心是道。有了平常心,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顺境逆境,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有了平常心,就能做到宠辱不惊,不因喜极而狂或因乐极生悲;有了平常心,就能适时调整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使自己得以不断进步。失去平常心,各种问题也就随之产生。轻许诺言却又不能兑现,饮酒过度情绪失控,得意忘形,有始而无善终。
人不管在何种状态下,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极个别者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心态容易失衡,以致采取过激的行为,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近年来,一些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无不引发公众的热议和担忧。相信人生没有永远的困境,希望总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21【原文】
贫家净扫地,贫妇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一个家庭,哪怕再贫穷,也要将地扫得干干净净。一个贫困人家的女人,就算穿戴朴素,也要将头梳洗得清清爽爽,也许容貌并不出众,却能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赏析与启迪】
古人说:“人穷志不穷。”更何况,物质上的匮乏并非真正的贫穷,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去改变这一境遇;精神上的潦倒才是真正的穷困,它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心灵,使人沉沦堕落。一个家庭物质生活清贫,但能够做到窗明几净;一个人生活俭朴,但能够衣着整洁,说明这样的家庭和个人在精神上是追求上进的,是值得尊重的。
在困窘的时候仍能保持操守、乐观向上的人,比起那些生活富足却道德低下的人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人的气质与品性是由内心世界决定的。一个精神富足、内心美好的人,虽然生活得清苦,依然能散发出迷人的气质,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22【原文】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他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在狭窄的路上,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行走;遇到可口的食物,要分出三分给别人尝。
【赏析与启迪】
为人处世要懂得谦让,在利益面前要多考虑别人,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也是做人的智慧。
爱心与善良能让人的心灵变得纯真和美好,而自私与冷漠则令人丧失起码的尊严和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要多关心、帮助处于弱势的人。
俗话说:“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当你把机会留给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赢得了更多、更大的机会。比如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又如席让座、食让鲜、分让财等,无不是谦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应当从小养成礼让为先的良好品德。在家里,懂得尊敬父母、长辈,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在学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待人处事宽宏大量,不能处处逞强好胜,伤害彼此间的感情;在公共场所,要尊老爱幼,文明礼让,遵守社会公德。
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必然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尊重和信赖。
23【原文】
内心静,故外土①亦静。
【出处】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下》,窥基大师撰,唐代僧人。
【注释】
①外土:生活的空间,生活的世界。
【译文】
内心清静,则生活的世界也就安宁下来了。
【赏析与启迪】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总是抱怨生活的环境太过喧嚣,各种各样的诱惑使人心念浮动。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人的自我约束力。人的主观欲望太多、太强烈,是引起内心浮躁的重要原因。
有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界物质生活的诱惑和困扰。比如,看到别人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而自己却囊中羞涩,既羡慕又眼红,心态开始失衡;看到别人今天旅游,明天聚会,天上地下,飞来飞去,好不潇洒自在,自己却终日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心态便不平衡;看到别人逛歌厅、泡网吧,自己却整天和书本打交道,生活枯燥乏味,心态浮躁不安,怎么能潜心学习呢?
对名利看淡一点,少却一些功利和嫉妒心理,克制自己种种不良欲望。浮躁轻率和三心二意,是求学路上的拦路虎,一个人只要少私寡欲,洁身自好,即使置身繁华的闹市,依然可以固守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内心营造一片恬静、安详的净土。
24【原文】
每一食,便念稼穑①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②之辛苦。
【出处】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作者吴兢,唐代史学家。
【注释】
①稼穑:耕种、收割。稼穑,农事的总称。②纺绩:纺织。
【译文】
每吃一顿饭,都要想到田间耕种的艰难;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想到纺织的辛苦。
【赏析与启迪】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可以创造财富,节俭则是对财富的爱惜,勤劳与节俭相辅相成。诸葛亮曾说:“静以养生,俭以养德。”李商隐也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近年来,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攀比之风,这类攀比不是比道德品质,也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物质上的享受、比金钱上的多少。先从家庭条件比起,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车好;再从自身比起,看谁的衣服华贵,谁的生活用品高档,谁的手机、电脑是名牌等,比的方式多种多样,比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青少年正处于学生时代,本身不能创造财富,这种爱慕虚荣、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不仅给自己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还让自己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25【原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出处】
《张三丰全集·养生篇》,作者张三丰,明代道士,武当派创始人。
【译文】
在人的所有愿望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生命的存在;要保全生命,就必须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就千万不能轻率地对待生命。
【赏析与启迪】
什么是“轻率地对待生命”的行为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二是肆意妄为,漠视生命承载的意义;三是意志薄弱,轻生自杀的行为。
人的生命是造物主的杰作,是生生不息的亲情延续。我们只有对生命时存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神圣与美丽。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也不只是生存,它还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为国家、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下,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不安心于学习,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娱乐上,他们泡网吧、酒吧、迪高厅,赶时髦,讲排场,虚度时光;有的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沾染上了抽烟、酗酒、吸毒的劣习,肆意糟蹋身体,挥霍生命;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当生活和学习中遭遇挫折时,轻生自杀。
人生短暂,生命有限。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争取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26【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①,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出处】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
【注释】
①安贫乐道:安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
【译文】
知足不贪,安于贫穷,以忠于自己的信仰为乐,努力向善,做事遵循常理,行动合乎时宜,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自得其乐,能够适应环境,就可以安康长寿了。
【赏析与启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重视身体健康。但是,有的人养生方法不科学,过分迷信药物。那些充斥市场的所谓“延年益寿”的保健品、药物,且不说质量如何,但单从一味地依靠这些东西上讲,本身就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其实,养生重在养性,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平和的心态、美好的品行、良好的习惯,远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荣明耻。学习中,要排除种种杂念,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舍弃奢侈浪费的作风;与人相处,做到心胸开阔,友善待人。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古人充满智慧的话语,就像一盏盏明灯,长久地照耀着你们的人生之路,使你们的心灵更加澄净、美好。
27【原文】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
【出处】
《围炉夜话》。
【译文】
心中宁静,就自然明澈,如同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景物一样。
【赏析与启迪】
“静”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在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奔腾涌动,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无法映出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峰。同样,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无知浅陋。
就学习知识而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前提。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又怎么可能有所收获和进步呢?
现实中,一些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优越的城市学生,学习成绩却远不如那些家境贫寒、学习环境简陋的农村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境的不同。相比农村,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有的学生无法抗拒纷繁复杂的外界诱惑,心情躁动不安,把主要精力浪费在各种娱乐上,以致耽误了学习。农村学生则不同。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刻苦的作风,心无旁骛,潜心学习,自然学习效果也就胜人一筹了。
28【原文】
虽富贵,不以养①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②。
【出处】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①养:指丰富的物质享受。②形:指身体。
【译文】
即使再富贵,也不能因物质享受而伤害身体;即使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也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累坏身体。
【赏析与启迪】
人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好尺度,否则,就常常会适得其反,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
从养生的角度说,就好比一个十分富有的人,如果过于贪恋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节制饮食,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像一些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人,过度劳累,不顾身体健康,这也是不可取的。有的人天天赴宴请,餐餐尝美食,最后,肠胃不堪重负,住进了病房;也有人流连娱乐场所,夜夜笙歌,身体被酒色淘空。所有这些,表面看是风光潇洒,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是在用健康与享乐作交换。有的人年轻的时候,牺牲健康去追逐金钱,到年老时,再想用金钱去挽回健康,已经难乎其难了。
人有了钱,应当追求正确的生活方式。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应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为了挣钱而不顾健康甚至生命。毕竟,和任何东西相比,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的基础。
青少年学生既要努力学习,同时应当爱惜自己的健康,做到劳逸结合,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29【原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处】
《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桃花源记》等。
【译文】
东边篱笆下采撷秋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赏析与启迪】
《饮酒》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借物言情,表达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从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这样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就好像自己的心已经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表现。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世间的烦恼,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一切自然乐趣,只有在心灵超脱世俗后,才能感受得到。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像陶渊明一样,远离凡尘俗世去寻找世外桃源。但他那种淡泊名利,面对物质享受的诱惑,始终保持恬静坦然的高洁品格,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人人心中都建立起一个“世外桃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快乐和谐,生命也将更有意义。
30【原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处】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译文】
不因为身处顺境而高兴,也不因遭受挫折而失意悲伤。
【赏析与启迪】
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作者不禁感慨万千,引发出对待人生顺境逆境、荣辱成败的心境和态度。
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人应当从容应对、不骄不躁,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进取的动力;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悲观沉沦,信心、坚强和勇气将赋予你无穷的力量,让你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走向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青少年因为身处逆境而感到悲观失望,也有青少年因为处于顺境之中,导致骄傲自大甚至得意忘形。家庭殷实富足也好,父母为生计日夜奔波也罢,平常心以待;一时考试失利,朋友分合,还是平常心以待。对你们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是时时可常抹的心灵清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