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照片
毛泽东在他伟大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成语或古代“后话”,用生动朴素通俗的语言文字科学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读完之后使人清醒和容光焕发。
现在我来谈谈从毛泽东引用的两个历史成语中学习《实践论》。
网络照片
不入虎穴,焉能虎子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代成语。
他老人家对此高度赞扬,认为“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
“不入虎穴,岂能得到虎子”成语源于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原意是不入虎穴,就抓不到小老虎。胡雨瑜不经历艰险就不能成功。也就是说,实践中产生真正的知识。其同义词是“孩子抓不到狼”,反义词是“怕狼,怕老虎”。
网络照片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了班超寺西域的典故。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遣西域,与鄯善国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了那个国家。
山大王听到班超西域,亲自出城迎接。主办方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解释来意时,山善王非常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人还派使者去联系鄯善王。山善王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很多同情的坏话。山善王突然悲伤不安。
第二天,他拒绝接见班超,态度也很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即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解。”但是班超他们的人马不多,匈奴士兵却强马壮,防守严密。
其他人对此有很多担忧。班超说:“不入虎穴,怎么能打老虎呢!”
网络照片
当天深夜,班超带着士兵潜入匈奴营地。他们分成两条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拿着弓箭和枪埋伏在营地两侧。他们一边放火,一边烧掉帐篷,一边打鼓,一边大喊大叫。匈奴人民代表大会混乱,结果都被烧死了,乱射箭死了。山大王了解真相后,便和班超说了好话。
古人班超深知实践的道理,不怕危险,主动出击,深入虎穴,最终不辱使命,取得成功,留下了迄今为止的好话。但是如果他有一丝退却和犹豫,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网络照片
(二)学者知道世界各地的事,不出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批判了这种观点,用这种观点反驳可笑的“知识中的手”,反驳自称“天下第一”的“秀才”。
他老人家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但真正亲近的是天下实践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获得了“知识”,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递,到达了“秀才”的手中,秀才间接地认为“能知道天下的事”。
网络照片
“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尽皆知”最早的出处是春秋时代老子《道德经》第47章。原文是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不能单纯凭借经验来认识事物,而是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网络图片
在古代,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发达,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愚民政策,秀才们只能通过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书里没有的东西,他又没出去外面打听,想知道天下的事是很困难的。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在书本上记录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后人用实践去检验,不能完全当成“真知灼见”,如果死搬硬套,就会犯教条主义,甚至贻笑大方。
网络图片
(三)结语
记得网络上曾流传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万卷书是为了明理,也就是提高认识,有了认识还不够,还需要具体行动和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把认识升华,再去实践领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至更高一级的程度。
网络图片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曹雪芹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很快就明白什么道理,或者懂得什么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去尝试一下、实践一下、经历一下。
哪怕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或者失败了,也可以重来,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继续努力,永不言弃,最终会走向成功。
世间万物,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毛泽东的《实践论》真伟大!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