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是反映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学,也指学生的学习,要贯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反映了对教学活动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有效指导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根据日常教育活动,总结了以下八项原则。
一、直观原则(应对: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直观原则是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现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因此,可以掌握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知识。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可视化三大类。
二、启发性原则(应对:量子性规律,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统一的规律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受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学习,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第三,稳健性原则(名言俚语,如:学习和掌握,还是和平)
公告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期留在记忆中,在需要时准确地展现出来。
四、渐进原则(应对:个人身心发展法的顺序性规律)
教育应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阶段性原则反映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
坚持阶段性原则,就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育,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育,从浅到深,从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应对:个人身心发展法的个人差异)
中学生之间经常存在知识库、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教育要根据统一的要求和适当性处理好教学的关系。
教育不仅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促进德智体测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健康发展。(约翰f肯尼迪)。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然后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六、理论与实际原则的联系(应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运用学生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把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只有把知识的讲课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大脑和手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另一方面,教育要联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技术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适用:赫尔巴特的教育法)
也称为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意味着在向学生传授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结合知识和技能中内在的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八、能力原则(应对:个人身心发展法的阶段性)
能力性原则也称为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个原则是为了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水平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