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感慨,年味淡了。事实上,“年”是那个“年”,变化是春节的方式,不变是传统亲情、民族精神和美好期待的文化内涵。过去的拜年鞠躬,现在用微信视频传达新年祝福的“指尖拜年”更加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拿在手上,现在争手钱、口令信封、摇号、五福信封等电子红包不开心。2月3日《经济日报》)
这条新闻最关心的是“拜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拜年”已经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新的拜年方式。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是“鞠躬拜年”真的没有意义吗?前几天浙江卫视进行了街头采访。记者回家问你最担心什么时,小西的回答是:“回家最担心的是一大早拜年。”小西的家在农村,还保持着传统的拜年方式。他说这是最不文明的拜年方式。部分媒体甚至展开了“是否应该取消寺庙”的讨论。
想到一篇新闻。今天,河北省任丘市的农村仍然沿袭着“磕头拜年”的方式。第一天早上,大家简单地吃了一碗饺子,和父母一起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拜年”。邻居们也会早早打开大门,迎接“磕头拜年”的村民。
“磕头”这种形式近年来一直是春节话题。很多人反对这种形式,认为这是一种旧的有毒。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原因有很多。第一,农村路很难走。尤其是春节期间下雨的话,走路更困难。第二,这种形式是陈旧的观念,男人膝下有黄金,怎么能轻易下跪呢。第三,这种形式有点脏,跪着磕头的时候弄脏了裤子。
以上几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实际上是把问题看得太片面了。“拜年”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民族个性极强,传播范围广,耗时长,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沿袭拜年的方式是坚持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拜年”的形式是村民之间增进感情、消除矛盾的有效载体。
农村经常因为小事发生纠纷。谁家的鸡鸭吃了谁的庄稼,谁家影响了谁家的采光,谁家的儿子喝醉了说错话了,村民之间产生了隔阂,产生了怨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本来就不该种仇恨的种子。不愉快的小事发生后,人们往往情绪受阻,不愿承认错误。春节“该磕头拜年的时候”是消除怨恨的最好机会。
大家平时所有矛盾都以“拜年”的形式存在,所以找到了缓解紧张的“阶梯”,你去我家敲敲脑袋,我去你家膜拜一年。不需要说任何话,不需要道歉,不需要解释,一切都不言而喻,所有的怨恨和怨恨都这样化解了。笔者住在一个小镇上,我们这个小镇一直有“拜年”的习俗,我们镇上很多村民就这样在“拜年”中让怨恨和怨恨随风飘散。从这个角度来看,“拜年”是和谐社会、治安变化的良好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化浪潮中也产生了新的色彩。电话、短信拜年、彩色拜年、微信拜年,科技进步带来了拜年的新方式。但是“拜年”的实际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后辈们看到长辈们磕头打招呼,说了吉祥的话。同辈亲友见面,要互相说“新年快乐”。与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的习俗不同,拜年不仅是家庭活动,而且是社交活动,保持着家人和邻居之间的感情。“拜年”不是坏习惯的遗毒,而是一种文化传承。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