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指导全市各中小学科学,在正常化疫情防控下有效地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新一代学校体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正常化疫情防控下积极有序地开展学校体育事业,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消除心理焦虑,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抗击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正常化疫情防控下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二、总体要求
1.严格履行疫情防控要求。将正常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精确地应用于体育课、大课间体操、课外运动等各个领域,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科学进行体育锻炼。一个学校,一个班,一个班,一个班,一个班,一个班,一个班,一个班。
3.积极巩固家庭运动的效果。加强在线上的有机联系,通过家庭学校合作互动、家庭锻炼指导、家庭锻炼展示等方式指导家庭锻炼正常化,动员家长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共同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4.疫情期间,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单项比赛、综合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和恢复集合活动。鼓励学校举办网络远程学生体育“云”赛和“云”上运动会。
5.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育。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和实践,做好健康教育科普工作,指导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意识,加强自己的学习,创新健康教育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健康的理念和知识,促进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
三、基本原则
1.以预防为主,安全是第一位的。学校要制定在正常化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应急计划,掌握好学生返校的身体状况,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上课时和参加上课体操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见。开展活动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保持安全的间隔,人员不能聚集。场所(牛)、器材、教区必须按防控要求消毒。
2.关注差异,注重实效。关注个人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家庭运动和实际健康状况定制运动内容和方法。恢复阶段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进行低强度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注重实效。
科学设计,循序渐进。学校实际上制定可行的体育教育计划和漫长的课堂活动方案。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育的起点,在运动中把握好强度的合理控制,确保运动量适当、循序渐进,不要运动太多,也不要运动太猛,不要运动出一身轻汗。
萨
具体意见
(一)区、市县(试点区)教育行政部门
各区市县(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把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学校疫情防控主体的责任,及时研究制定当地本校体育复学工作方案,将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训练,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体育教研员、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强对学校体育课、体育课、体育训练、家庭运动等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正常的体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b)学校
学校复学后要重视对学校现有教育模式、现有教育条件、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年级班差异等方面的诊断评价,制定分时分区体育教育计划和漫长的课堂活动方案、合理的组织、精密的市策。要加强体育教师备课、上课、组织上课、组织上课活动、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管理和评价,坚决杜绝因各种原因随意中断体育课和校内体育活动的现象。
(c)教师
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锻炼情况,科学评价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能力,精心制定教育计划。教育内容要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确定教育的起点,以恢复性体力、简单的技术学练习为主,随着学生体力的恢复,逐渐提高难度和强度。练习形式以独立学练习为主,避免近距离肢体接触的对抗性、合作学练习。学习评价要强调健康知识、纪律、规则、卫生、安全、家庭运动的效果等。做好课内外的联系,妥善安排体育作业。
为了加强课前、课中、课后访问观察指导,必须在课前提前到达上课地点等待,并依次引导学生到指定地区。上课时要合理调整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要特别注意特殊学生的身体情绪状态,密切关注学习动向,加强运动负荷监测,发现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计划,及时应急处理。下课后要及时提醒运动后的注意事项,有秩序地组织学生返回教室。教育的全过程要防止乱堆。
(d)学生
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卫生习惯。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形态功能和体能现状,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积极加强体育锻炼,自觉保持安全距离,遵守嬉戏和不拥抱的规定,重视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调整运动负荷。生病或身体不适等情况要主动,及时通知老师,停止参加体育活动。
(e)体育课
体育课贯穿整个时期,分区域,
错时错峰排课等方式,保障开齐开足课时,科学、有序、合理、有效地组织好教学过程。1.课前: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选择好合适的教学场地。体育课应安排在室外或通风良好的运动场馆。体育馆等室内场所建议增加强制通风。
(2)做好课前检查与考勤记录(含场地、器材、学生身体状况等),认真组织学生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确保符合疫情防控和教学全过程安全要求。
2.课中:
(1)不密集站队,学生之间间隔距离建议1.5米以上。
(2)避免进行身体直接对抗性和接触性的体育活动,建议选择健身走、走跑结合、慢跑、跳绳、踢毽、武术、八段锦、广播操、健身操、健身舞蹈等形式的恢复性体能练习项目。学生整体行进时建议采取一路纵队,前后距离建议在1.5米以上;如确需并排行进时,前后左右间隔均建议在1.5米以上。
(3)技能类教学内容应相对简单易学,避免选择需他人协作完成的技术动作。
(4)教学组织不提倡采用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活动时不闲谈,避免面对面说话。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的距离建议1.5米以上。
(5)运动强度及密度在复课初期可以降低,根据学生情况逐渐调整。
(6)合理使用器材。器材尽量不交换使用,器材使用前后要消毒。
3.课后:
(1)做好放松整理运动,提醒学生及时休整。
(2)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洗手、消毒等工作。
(六)大课间操与课外活动
1.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改革大课间与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内容安排应以个人自主完成的练习动作为主,可参考体育教学提供的选择内容,不宜采用互动或其他不利于疫情防控的锻炼项目和方法。练习密度与强度的安排应符合学生实际,逐步提高。复课初期,不提倡组织统一距离、统一速度的集体跑步。
2.应确保学生之间间隔距离达到1.5米以上。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场地实际,对学生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最大化安排,控制好学生密度,场地不足的学校可采取分批错峰进行。各学校要制定场地、器材、时间、练习内容和活动要求等具体安排表。
(七)体育备考及训练工作
初一、初二年级的体育备考以及高二年级体育学业质量水平考试需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的起点,注重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学习,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循序渐进提高训练强度。初三体育过程考核要按规定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初三体育特长、高三体育专业考生应在全面评估自身情况基础上,可利用学校资源做好备考准备,学校可为考生制定训练计划。
(八)科学佩戴口罩
学生应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校园内学生在符合疫情防控条件的情况下不需佩戴口罩。口罩佩戴应遵循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原则。学校要告知家长不要盲目为学生选择N95口罩,学生上体育课、体育锻炼不允许佩戴N95口罩,学生做剧烈运动不宜佩戴口罩,此举可能会引起缺氧,造成意外。
来源:大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