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陈丹青对爱情的名言】梁文道、​陈丹青、许知远……你可曾在他们的节目里安顿自己?

时间:2023-09-26 作者:佚名

这类小众网综,很长命。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最新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谈历史学家许倬云,探讨在意义虚无的今天,知识分子及个体如何重建生命价值。耄耋老人在节目中回忆起抗战时期国人的共难、互助、求生,感慨落泪,屏幕前的观众,也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一同哽咽。

从第一季走到第四季,观众越来越接纳许知远这位带着偏见看世界、不合时宜的批判者,跟着他的脚步反思时代精神与困惑。

无独有偶,近些年,与《十三邀》一样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诸如《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都戳中了观众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并在窄众范围内赢得了不俗的收视与口碑。

1、网综里的文化绿地

2012年,高晓松在变故后重回公众视野,在和节目制片人聊天冒出做一档纯聊天网络节目的想法后,《晓说》就此诞生。

高晓松一人一椅一扇,讲述那些极古穷今、天南地北的故事,穿插着对音乐、电影、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在世的哲理性感悟。一经播出,节目播放量轻松破亿,拓荒者《晓说》为文化网综开了个好头。

2014年,经过网络自制节目爆发的“网综元年”后,文化节目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

2015年,梁文道主持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停播后,他为这档延续了八年之久的读书节目寻找新的生长平台,这次,他把目光瞄准到新媒体。

同年,梁文道成为出版机构“理想国”与优酷土豆联合推出的影像计划“看理想”总策划。2015年6月15日,“看理想”正式推出第一季系列节目,分别为《一千零一夜》《局部》《听说》。

三档节目分别对准文艺领域的三个面向:文学、绘画和音乐。随着系列节目影响力的扩大,陆续推出的《圆桌派》《观复嘟嘟》等节目,逐步壮大着“看理想”矩阵。

彼时,刚离开央视加盟腾讯视频的李伦,在大理的一间咖啡馆与许知远一拍即合,两人合作一档视频访谈节目的计划,就此提上了日程。2016年8月,《十三邀》正式上线。

至此,极具个人色彩的脱口秀、围炉而坐的清谈节目、“十三不靠”的访谈节目、垂直文艺领域的“科普”节目等,共同为网综投下一块独特的文化绿地。

不难发现,在这些形式各异的节目中,通常都有一位知名文化人坐镇。

诸如高晓松、陈丹青、梁文道、窦文涛,这些文化名人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他们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善于表达,常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示人,且拥趸者众多。节目在推出之时,凭借主讲人的个人IP效应,就能吸引一批忠实受众的关注,且赋予了节目各自的气质。

有着观众缘的窦文涛主持《圆桌派》;拥有一家私立博物馆的马未都操持《观复嘟嘟》;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在《听说》讲流行音乐;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开讲《局部》……

其中,艺术范儿最强的是陈丹青的《局部》,陈丹青神情严肃,如念讲稿一样流畅地为观众讲述那些未必听过的美术作品,语态则是谦逊而果决——经常声明自己是“个人看法”,“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的观点时常被提及,这种气质是陈丹青的气质,也是《局部》的气质。

基于文化名人的独特气质和个人IP的影响力,这些节目也完成了对自身受众的筛选,聚集起一批固定受众,高水平的制作和良好的口碑,也不断延续着节目的生命周期。

从2012年以来,《晓说》第一季、《晓说》第二季、《晓说》2017、《晓说》2018、《晓说晓团圆》陪伴了观众七年光景,高晓松选择在2019年春季告别。然而,曲终人未散,《晓说》特别节目之《晓说·历史篇》于2020年2月登陆优酷, “再续前缘”。

《圆桌派》《一千零一夜》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第四季,“常青树”《圆桌派》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圆桌女生派》《圆桌时光派》《圆桌跨越派》等都有不俗的热度和评分;

被戏称“十三不靠”的《十三邀》,不仅收视一路攀升,豆瓣评分还从第一季的8.3升到第四季的8.8;日常被催更的《局部》,也从第一季陈丹青的画室云游到了第三季意大利的教堂;《听说》《观复嘟嘟》目前有两季节目,其中马未都的新节目《国宝100》在优酷的简介中被称为《观复嘟嘟》特别节目。

2020年2月,梁文道与陈丹青合体的节目《尔雅:包豪斯的革命》登陆看理想APP与腾讯视频,为观众解读包豪斯是如何融入到今天的生活中。

由此可以窥见,这些文化类节目在特定圈层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当我们看文化类节目时,到底在看什么?

夜幕下的金融街人流熙攘,人们的交谈声、汽笛的轰鸣声、独特的背景音乐交织在一起。身穿一袭黑斗篷、头戴黑色礼帽的梁文道游走于城市的暗夜里,边走边畅聊菲茨杰拉德的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是《一千零一夜》首季第一集开篇,“闹中取静”的设计,加上空镜头所渲染的艺术氛围,节目以说故事开场,这是属于文化节目的小浪漫和仪式感。

另一档节目《局部》也通过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节目氛围,吸引观众驻足。《局部》第一集开头选在空旷的私人画室,灯光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乐音中亮起,陈丹青在昏黄灯光下翻阅手稿,时刻提醒观众,主讲人要用“一家直言”讲述属于私人的美术史。

其他文化节目在调性上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对于镜头内空间场域氛围的注重,为观众带来更为沉浸的观感。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文化类节目,不如说是在感受它们所提供的氛围和语境。

而留住观众的,则是高品质的节目内容和其文化触及高度。

《圆桌派》的嘉宾们围绕一方圆桌,借时事之由谈论人性与社会之永恒的命题;《一千零一夜》中的数百本经典,展示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观复嘟嘟》让略显高冷的文物亲近大众;《听说》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讲述社会面貌、人文气质,以及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变迁;《局部》聚焦于绘画世界中闪耀的群星……

在《局部》第二季的尾篇,陈丹青曾说起毕加索的那句名言——“艺术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鸿沟”。现如今,在笔者看来,虽然文化节目的存在不能替代阅读,亦不能抹掉前往博物馆一睹艺术品风采的意义,但它们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普通观众既能对高冷的艺术产生亲近之感,有一窥其天地的想法,爱好者们也在节目找到知音。

关照现实的文化节目,又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文化的契机。

五四运动100周年时,在《一千零一夜》第四季第一期节目中,梁文道特别选择了约翰·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一书,围绕教育一题展开讨论。梁文道讲述道:“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状态,也是一切经验的重组。即当我们遇到时代变化,在遭遇新的事物、新的经验时,我们应该重组自己已有的经验,吸收新的经验来适应这个时代,而且新老经验需要重新做一番调整和结合。”

这档读书节目,同时也在阅读这个时代。

许知远这位时刻反思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十三邀》中反复拷问当今时代的精神内核。节目曾有对话李诞、马东引起争议的“尴尬”场面,也有对话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历史学家许倬云后,得到精准答案的喜悦时刻。而这些对谈,大多因为对时代和精神的讨论高度出了圈。

与项飙的谈话中,项飙站在社会学视角,从“附近的消失”到我们与抽象系统(例如对支付宝的信任)的关系,推导出当下社会关系中“信任”的消失,精准总结出这个时代人际关系的变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后用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来表达自己的坚持。

这样看,这些文化类节目何尝不是纷扰世间的一幢“小楼”,引导观众在洞察世事的基础上,坚持内心的明净与独立。提升人文修养和艺术品位,在偏安文化的世界,往里走,安顿自己。

-END-

作者丨轶秋

编辑丨Cind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030984.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