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季,可能有很多学生穿着学士服,不能拍毕业照,感到遗憾。
但你了解毕业袍这一舶来品吗?
现代大学的雏形来自12、13世纪的西方,学士服的历史也可追溯至此。
那时,教会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民众生活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莫大的权力。
那时的“大学教授”其实是僧侣,即神职人员。他们广收门生,传授经义。而僧侣和他们的学生都穿一种袍子,其实是因为上课的地方没有供暖设备,穿袍子保暖。
(中世纪的大学上课情形)
(14和16世纪的巴黎大学)
一二百年后的中国明代,有一名士子有差不多的烦恼,“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他叫宋濂。
七八百年后的中国当代,数百万学子带着羽绒服、厚毯子、保温杯在寒假到清冷的图书馆或自习室安营扎寨——他们叫考研党。
学士服的兜帽被认为源自凯尔特人祭司的披肩,是智慧和崇高地位的象征。
还有说法认为,学士服带兜帽是因为当时的僧侣要遮住自己的光头(笔者秃然一笑——这个设计流传下来对当代大学生也十分实用)。
(14世纪牛津大学的师生们)
而与学士服配套的四方帽则经历了许多变迁。最常见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方帽,它来自15世纪天主教牧师所戴的四角帽。
方帽形状的由来争议纷纷,有历史学家认为方方正正是书本的形状。(嗯,把书本顶在头上确实给人满头散发着书卷气的感觉。)
(1474年 意大利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VS 1922年 美国化学家、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
还有人认为它象征四四方方的牛津大学校园,不信请看。
(地球另一端的北京四合院微微一笑)
方帽的英文叫mortarboard。Mortar即灰泥、砂浆,mortarboard就是灰泥板,是泥瓦匠用来盛泥浆的。为啥叫这个名儿呢,上实物图您一看便知。
首批正式将学士袍纳入官方正式衣着的大学是牛津和剑桥。1321年,这两所大学下令禁止衣着过度装饰,要求在正式典礼上统一穿长袍——这和今天的校服也是一个道理。
学士服就此广泛流传下来,一直到殖民时期被带到美国去。美国内战之后,学士服被严格限制,只有毕业才能穿,因此它也成为了荣誉和成就的象征。兜帽的功能也从保暖变为装饰,不同的兜帽代表不同的学系和专业。
19世纪,欧洲的学生们开始用不同的学士服颜色将自己的母校区分开来。20世纪的美国也兴起了这种做法。虽然在1960年代以前,彩色照片仍不普及。但已经可以从黑白照中看出学士服的不同色度了。
(1955年美国托科阿福尔斯学院的毕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