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吧
歼-11D原型的首次飞行已经是2015年的事了。转眼四年过去了,比歼-11d快一年的歼-16和2012年首次飞行的歼-20已经拥有大量装备部队,苏-35也几乎交付,只传来歼-11D消息。
到底歼-11D已经下马,还是转变成了歼-11B升级的参考版本?坊间传言众说纷纭,但离不开一个理由:歼-11D的前景不太明朗。恐怕关于歼-11D最普及的传言,跟苏-35离不开关系。但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苏-35的翻版。苏35的航电架构与歼-10C、歼-16和歼-20等存在着较大差距,俄系数据链与中系数据链不通用也是苏35难以完全融入中国空军作战体系最根本的原因。
至今苏-35还只能使用R77和R73等空空导弹,这类空空导弹的技术指标已经远远落后于PL15、PL12和PL10E等空空导弹。歼-11D不可能是中国版的苏-35,但也绝不可能就此下马。
多用途战斗机,对于空军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21世纪初期空军就引进了苏30MK2,十多年后歼-16就进入了量产阶段。歼-11D设计的侧重点也并不是单座多用途战斗机,而是类似歼-11B,偏向空优的战斗机,但多用途作战能力会比歼-11B有较大提升。增加了一对重载挂架和空中加油系统,载重能力较歼-11B略有进步。
看起来,整个机体的结构也借鉴歼-16、苏-30MK2机体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但很有可能达不到苏-35的水平——国内目前还没能拿出那样高强度的航空材料。
歼-11D从机体结构上看似乎完全是歼-11B的升级版,机身复合材料覆盖面积增大,换用了推力更大、安全运行时间更长的太行B发动机,并且在机体不改动的情况下,对机头雷达整流罩进行了较大改动以及隐身修形,换用了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沈飞还对其机载航电进行了更深入的修改使之多用途作战能力得到强化。总而言之,歼-11D算是弥补了歼-11B出现的许多短板,如果不计划采用矢量发动机以及修改飞控,但与歼-11B相比,进步不算大,也就没必要量产。
中国空军装备的苏-35已经形成战斗力,该机也是中国空军现役的唯一一款拥有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显然苏-35的矢量发动机对于战斗机机动性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中国目前也已经有了堪用的矢量发动机设计。但也许是沈飞考虑到矢量发动机和新一套航电、飞控系统装机的原因,才推后了进度。
现阶段,首批引进的苏-27和国产歼-11已经退居二线或是转入封存,空军也有相当多的歼7需要替换。战斗机数量缺口看起来相当大,但歼-20、歼-16和歼-10C进展都相当顺利,装备量也会相当大,歼-11B甚至已经复产以弥补三代战斗机数量的不足。歼-11D虽然较国外同代战斗机来说并没有落后,但实际装备前景真的不明朗。也许歼-11D最后会转入技术储备,将研究成果用于升级歼-11B,也有可能直接摒弃这类设计,全力量产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