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以三亚宫学舞蹈为代表的珠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
自此,为期半年的珠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悠悠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总有一些传承,不因时光而消逝。其中,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犹如久酿的美酒。
在斗门区南门镇接霞庄举办的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现场,颁发了珠海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并进行了珠海市首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题材系列纪念邮品发行仪式。此外,仪式还以授予非遗项目活化利用能人称号的形式鼓励近年来在非遗活化利用方面做出贡献的各领域人士。
约长100分钟的活动展演是以珠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素材的优秀节目舞台展演,展示则包括静态展示和活态展示两部分,静态展示为全市非遗图片展以及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展示,活态展示为传统戏剧、曲艺类、民俗类展演类展示。
非遗活化利用成果
1. 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提升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让文化遗产“用”起来,代表项目:一指禅推拿、鸭扎包。
国家级非遗项目一指禅推拿,长期在市场中谋发展,为项目传承打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继承和发扬,2018年进驻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办了“一指禅推拿康复工作室”,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每周安排时间在工作室坐诊、授徒;省级非遗项目鸭扎包,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年生产40万份,售往全国各地,销售额度近200万。
2. 推进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业发展
打造非遗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代表项目:斗门水上婚嫁。
斗门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打造水上婚介展馆,每年举办“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让南澳传承基地成为旅游新亮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 利用非遗素材进行文艺创作
创作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音乐、文化创意产品,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非遗项目,将非遗的传统文化深入现代生活。代表作品:三灶民歌新唱《爷爷唱的诗》、《装泥鱼》系列文创设计。
金湾区文化馆结合群文工作对三灶民歌采风收集整理并重新创作,使用电声乐队与民乐结合,创作了三灶民歌新唱《爷爷唱的诗》,获得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金奖;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以装泥鱼项目传承人黄炎兴为原型,进行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装泥鱼系列文创设计,以“看”“放”“收”“丰”4个动态动作展示捕鱼过程,作品生动、活泼地展现了装泥鱼技艺,该设计荣获2018年广东(珠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创意产品设计一等奖。
4. 推进非遗项目理论研究
活跃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非遗理论研究氛围。代表作品:《沙田民歌荟萃》;代表学校:珠海职业艺术学院。
珠海市非遗专家长期致力于挖掘、收集、整理珠海市非遗线索,注重对全市“非遗证物”、非遗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沙田民歌荟萃》为近期代表作品,通过编辑整理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的沙田民歌,为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留下宝贵书面材料;珠海职业艺术学院依托学院三灶鹤舞、三灶编织和三灶民歌三个非遗工作室,编创非遗视频教材3套,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三灶鹤舞”与民俗文化》、《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探索》、《对比非政府组织和高校对"非遗"的保护》等近十篇学术论文,为珠海非遗理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5. 推动非遗推广传播
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非遗传播,代表项目:唐家湾茶果;代表学校:香洲区广生小学、金湾区三灶镇中心小学、斗门区斗门镇南门小学。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珠海市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的社会氛围,2019年珠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将开展合计37场活动,包括三灶鹤舞技艺传承活动、装泥鱼编织传习活动、天后宝诞祭奠仪式、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等,活动时间跨度长,从6月2日启动之日起,至12月结束。
此次活动由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活动主会场在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接霞庄,同时在各区设立分会场。
【采写】林郁鸿、郑慧梓
【作者】 林郁鸿;关铭荣;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