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宝松 答网友问】
美存在吗?
凭心而论,这是一个好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涉及面很广博很宽泛,涉及到的领域又多,要想一次性谈透是有难度的。干脆依我的老习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将这个很值得且很应该深入浅出地谈透的问题通俗的聊一聊。
这一问单刀直入地提出了一个极为复杂、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后的千百万年中始终希望弄明白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答案和结论的问题!
例如,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了人类学知识:人是如何进化成为了现在的人类,远离了动物?很多学者认为的是: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发现了火;改变了性行为方式;使用文字等等等等。而我认为:是人类发现了“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这个“美”,且成为了可持续的主观行为。这才是人类真正改变自己、摆脱了动物而成为了人类的关键所在!人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如何界定?由谁来界定?有没有统一标准和尺度?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美学问题中的“什么是美”?有的人认为“大”为美,有的人认为“小”为美;有的人喜欢红,有的人喜欢绿;有的人希望简约,有的人喜欢复杂;有的人喜欢豪放,有的人喜欢收敛;有的人钟情“缠绵的爱”,有的人喜欢“惊悚的恐怖”;等等这一切,有没有一个“美”的定义?“美”是客观存在的吗?“美”的标准又是什么?“美”的标准是统一的吗?又由谁来确定?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科学”!“美”是不是要由“科学”来支持?“美”是科学的吗?或者说美“是不是”亦或“应不应该”呈现科学?绘画作品中描绘的与真实物品和人物几乎一样(绝对像)是美吗?绘画教学中的“透视、结构、构图、质感、比例、色彩等等”是“科学的需要”还是“美学的需要”?敦煌等古代绘画看起来十分的“不科学”,但为什么却是艺术瑰宝?她的美又出自哪里?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哲学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玄学”和“意学”。也就是说,在涉及到“美”的话题时是无法绕开哲学的。其中物质美和精神美;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足;穿金戴银珠光宝气美还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美?艺术作品有内涵有深度的美还是假大空的美?艺术作品上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美还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美?中国书画中“山之雄浑”“水之清远”是如何呈现的?“意到笔不到为上品,笔到意不到为下品”说的是什么?又是为什么?为什么白石老人说绘画“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真正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美”的度如何把握?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学,艺术上的造诣美还是头衔官位美?是不是当了主席书法就可以成家了?作品好不好(美不美)为什么要用价格衡量?价格高的艺术作品就是好的吗?金钱给真正的艺术带来的是“助力”还是“灾难”?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大背景下会有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吗?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如何才能产生?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科技、伦理、精神分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背景、时代观念、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等等等很多很多领域里的事情。要想回答透彻,十分不易!在我前文中提到的所有“问号”后,都可以作一篇博士论文!
综上所述,我只能简单的说:“美”是人类这个自然界里极为特殊的生灵在诞生后,与大自然和其他生灵进行的竞争中产生的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使人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这个变化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界而成为了人类。他们对“美”的感受、认知和崇拜是其他任何生灵都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美”是一种个人意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人,他们的认识、见解、反应和结论都可能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差很大的。当你的意识里感到了某种“美”,也只能说是你的意识里出现的“对该事物的感受和认知”,并不能说明那个事物本身原本一定是“美的”或者是“不美的”,一切取决于人的“意识”。
这样说来,“美”在客观上的“存在”并不是“美的呈现”,它无意也可以说它并不知道它“呈现”了美。好比说,孔雀的美貌狼不一定喜欢,百灵鸟的歌声也无法打动狐狸。而,熊猫的“憨态可掬”、孔雀的“光彩照人”、老虎的“威风凛凛”、蝴蝶的“五彩缤纷”都是人类赋予它们的“美”和我们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中看到并总结出的“美”。这一切的“美”存在于客观世界里,反应在人类主观意识中。能看到这些是心里有“美”的人,是有爱的人,是有着艺术家慧根的人。实际上美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心中!
2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