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古老中医学中预防医学的代名词,就其内涵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构成。“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这些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内经》预防为主思想在治则中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祖国医学中“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妇产科领域,这一理念也经常得到应用,现将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一是未病先防。现代医学也重视未病先防,但真正受到重视且有系统、全面、客观防治系统的,仅局限传染病等少数病种。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普遍防治意识,这恰恰与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疾病普遍预防的愿望相吻合。多年来,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将一些疑难病、多发病的治疗提前至初发病,或控制在疾病向复杂的方向发展之前,不仅将这一理念广泛地应用于孕前调理(常规孕前调理,复发性流产孕前、助孕技术治疗前的准备等),孕期保健,产后调理,也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治疗,术后防复,并将其与活血化瘀、益气化瘀等中医具体的治则治法相结合。如根据辨证分型,有机地应用上述方法,对胚胎移植前的患者进行内膜调理、卵巢功能调理,经B超等检测发现其内膜通过调理后其平整度得到改善,卵巢的排卵功能亦得到改善,有效地配合了助孕技术的顺利实施。术前进行过中药调理的患者其助孕技术成功的比例大大高于未作调理的患者。
二是既病防变。在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常常会出现产妇由于在孕期下腔静脉的压迫,诱发痔疮并因产后便秘导致痔疮发作出血。在这种情况下,如及时地于产后使用益气化瘀,养血通便之法,使大便保持温润,就能及时地预防痔疮发作出血,从而使产妇顺利地度过产褥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更年期妇女冬春季节症状加重的情况,根据五行运行规律,配合既病防变的理念在入冬以后给这些妇女服用膏方,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那些必须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我们一般于术后根据辨证分型及时地用益气、化瘀、通络、健脾化湿、补血等治法进行治疗,这样能够有助于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率,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三是病后防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在疾病发展的控制过程中,如能像扑救山火一样,在病势初起时便加以控制和化解,做到“打早、打了和及时阻断火源”,使其不向重、深发展蔓延,那么,对整体医疗效果的提升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制定整体治疗方案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妇科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一个极易反复复发的疾病,其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为30%-40%,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应用病后防变的理念,根据辨证分型分期治疗,手术前进行中药治疗,使其病灶“固化”,减轻手术难度;手术后及时干扰,应用益气化瘀,引血归经,通络消瘀之法能有效地控制其复发。
“治未病”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熣灿的明珠,至今仍然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去认真发掘、开发和利用,它必将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治未病”的实践方式,弘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必须有两个基本支撑:一个是“势”,一个是“术”。所谓势,就是造势,要把这一传统医学理论的推广应用纳入医疗发展规划,在全社会,特别是医疗系统认真宣传和推广,使之成为社会共识。但是,要使其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就要靠另一个支撑—“术”,所谓“术”,就是精术。中医“治未病”不是一个空泛的理论概念,而是由大量医案方剂支撑的涉及众多医学门类的专业。要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和诊疗技术揉进各医疗学科的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沉下心来对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让这一列古老的“老爷车”与现代医学发展的“高铁”接上轨,使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如此,中医“治未病”这一传统医学才能根深叶茂,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
王刘英:中医副主任医师,科主任,1988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妇科专家:“月经不调”应做这些检查
月经黑色不用慌,中医调理有妙方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