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霍建起新片《1980年代的爱情》正在上映,在这部片子里,他将唯美的镜头对准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段纯爱故事。曾在采访中,霍建起表示,“人们在如今匆忙的环境里,应该稍微静下心来给自己留一片天。”而《1980年代的爱情》,也许就是他送给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用来映照自己内心的浮躁。
有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见面会上,王家卫介绍评委会成员,介绍到霍建起时,他使劲地鼓起了掌,以致把台上的话筒都拍翻了。
后来,有记者向霍建起求证,问他:“你们之前熟悉吗?”
霍建起回答:“我们以前从来没见过面。”不过他又补充道:“我想我们互相知道彼此。”因为王家卫以前就让人给他捎过话,说很喜欢他的电影。而霍建起评价王家卫的电影:“看完王导的电影后十分感慨,艺术就是迸发、涌动出来的,是一种流泻,是一种内心表达的创作。”
霍建起形容彼此之间的这种感觉用了四个字:“惺惺相惜。”
好电影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霍建起喜欢的电影中,《早春二月》是一部他经常提起的影片,“雨天中,两位主人公走在石板路上,情调非常好。”霍建起想要把这种中国很传统的美放到自己的电影中。于是在《那人那山那狗》中,湖南山区风景被他用镜头展现出来:层层的梯田、绿绿的茶树、在茶树里若隐若现的侗族少女、村子里古香古色的建筑,“如一行清秀的诗,一段缠绵的曲,在心间萦绕,久久不能消散。”而对于人情的细节化刻画, 是霍建起拍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同样是《那人那山那狗》,父子两人在山坡上行走,只言片语中,谈起妻子和母亲,中国父子情中那种深情与隔阂的味道,让人“心有戚戚焉”。没有煽情的台词,也无眼泪汪汪的表演,在一片静美的风景中,父亲几次回忆起往事、儿子背父亲过河、最后一晚父亲看着儿子睡觉等桥段,都让人感动。
霍建起声名鹊起于《那人那山那狗》,但《暖》让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电影《暖》,获得第23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及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金麒麟大奖,这奠定了霍建起在影坛的地位。
起初决定改编《白狗秋千架》,源于霍建起被小说中“细致、阴柔的情调”所吸引,他将“故事的精神像叙事人的表白一样穿越出小说本身,飞到观众眼前。”莫言评价:“我在放映室看电影时,逐渐找到了写这部小说时那种游子回乡的感觉……”霍建起的妻子苏小卫说:“很多年后,霍建起仍对我们当年的共同的阅读感受无法忘怀。”
故事本身并不特别:男主人公在阔别了家乡十年后专程回去探望初恋情人,以表达内心的忏悔和对往日恋情的缅怀。但霍建起用自己的镜头艺术,将恋人的重逢与彼此的关怀表达得动人心魄。他常说:“生活是无奈的,但诚意非常重要。人在旅途中需要彼此理解与关怀,常怀忏悔或心存感激才能心安理得。”他借此电影希望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能少一些痛苦的伤害,多一些希望和温暖。
“火车进了轨道,自然就上道了”
做电影,霍建起并非科班出身。
在当导演之前,他在影片中担任了十年的美术师。
“一开始我并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只是喜欢画画。我看电影《五朵金花》里面两个美工到处跑,觉得能游山玩水,所以高考开始后,我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美术专业。”毕业后,霍建起做什么专业的同学都有,“一出来就能合作”。首次参与拍摄了田壮壮的电影《九月》,就这样“进入了电影领域。”
做了十年美术师后,霍建起想拍自己的电影。霍建起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导演的艺术。不是说突出导演个人,而是完全让导演去传达一个故事。”作为电影中的其他工种,只是一种“辅助”。当他作为辅助帮助导演去讲故事时,他对于这个故事的想法和设计和导演并不相符,“都落空了”,他就开始“有点不安做原来的事情。”经常宅在家里,空想艺术,空想故事。
妻子苏小卫觉得霍建起“有点执迷不悟”,说:“你干美术师挺好的,为什么非得做导演。”霍建起回答:“不是非要做导演,而是我想讲这个故事,但不做导演怎么讲?”
过了一个多月,妻子写出一个剧本扔给他,说:“你看看我这个写的怎么样?”霍建起做绘画、摄像工作,没有大量阅读的习惯,但看妻子的剧本,竟“一口气读下来。”对于影片的创作有感觉,给了他做电影的一个契机。
美术师转导演,资金是一大难关。就像今天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除非家里可以支持,否则去找一笔资金也是很困难的。后来,有投资方跟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而霍建起正是北影人。“我也希望我的第一部戏跟北影拍。”又找到韩三平,“我们共同商谈了这样一个选题。”这次投资大概200万,在1994年左右,“200万投资算非常大的了。”
到发行部分。“那时候没有院线,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放映,也不知道在哪放,甚至放没放你都不知道,也没有宣传活动”。
但不管怎样,像火车进入轨道一样,霍建起在电影这条路上“上道了”。
霍建起1998年拍完《那人那山那狗》,没有进院线的机会。2000年左右,一个日本电影制作人在中国看到了此片,大为感动,花了不到十万美元买下版权。用一整年的时间在日本做宣传。2001年电影在日本艺术影院全线上映,场场爆满的情况持续了整个2001年,成为当年日本票房冠军。后来霍建起的《暖》,在日本再次掀起观看热潮。
《1980年代的爱情》是当下的一面镜子
曾经有人说,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
霍建起问王家卫,这是不是真的。王家卫说:“有剧本”。只不过他的剧本和一般导演的剧本不同,不是几段或几行文字,而是以每个画面为剧本。霍建起说,“这和我是一样的,用电影的感觉来写剧本。”
感觉,可能是霍建起拍电影的第一特质。他总喜欢自己“能够触摸得到的故事,”因为觉得“太久远的故事感觉很虚幻。”他认为,“真实性是电影很重要的特质,话剧有表演的假定性,而电影一旦有很多假定性,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他拍《那人那山那狗》,“父子情大家深有体会。”拍《生活秀》,“市井生活的琐琐碎碎都能感受得到。”《蓝色爱情》也是,“好像自己也能诠释这个角色。”他觉得,“这样的的东西让我特别有同感,有表达的欲望。”
对于拍电影,霍建起说,“技术是很容易学到,但艺术是需要悟性以及你对于人生体验式的领悟和表达。”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今后是否能够真正提高自己,有实力深化的关键,还在于是否在艺术上有特别高的领悟、见地和表达的能力。还有一点是,“艺术是需要自己独特的表达和魅力,而不是程式化的东西,它需要你个性化的体现,可能这是艺术生命力的呈现。”
至于作品的好坏,霍建起说,“就像《城南旧事》里说的那样,好东西就刻在脑子里,根本不需要去解释。”
毋庸置疑,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归类到艺术片行列,但《1980年代的爱情》制片人陈懿却强调,“这是一部爱情片。”并且在影片的宣传中,她提出“约一场”活动,期望让更多的人不要错过好电影。
文末,我忽然想起霍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电影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人性是最重要的。”
(文:万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