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导演,几乎是电影质量的保证。
不必纠结卡司阵容,也无需关心投资大小,只要在导演一栏瞄到他的名字,就知道这片一定错不了。
在国内,这样的导演我们也有。
比如贾樟柯。
随手翻看他以往的作品,几乎部部经典。
《三峡好人》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
《天注定》曾在戛纳亮相,评分仅次于《阿黛尔的生活》;
《山河故人》入围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且一度跻身于2015年度华语十佳。
《天注定》海报
贾樟柯的电影,用两个字形容就是:
纪 实
他的作品很接地气,一边聚焦着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一边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当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商业题材的时候,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注显得格外可贵。
《山河故人》剧照
与极端批判现实的激进风格相比,贾樟柯的电影更为沉静和低调。
他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手法逐一表现;
与无病呻吟的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并不故弄玄虚。
他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站台》剧照
《小武》中冷静的镜头、纪实的风格诚实地表达了那个年代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小武》剧照
《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了中国的变迁;
《世界》剧照
《三峡好人》讲的依然是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整部电影保持着纪录片般的写实风格,偶然也冒出几个超现实“异类”。
比如在大坝工地上跳交谊舞,以及建筑物像火箭一样升天的情景等等。
可以说把现实和超现实运用到了极致。
《三峡好人》剧照
贾樟柯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并且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一直以来,他的身上似乎存在某种与众不同的气息,或许这正是一种专注做电影的匠人精神。
他不是一个特别容易开心的人,微微下垂的眉梢,让他看起来有点丧气,有点悲天悯人。
一如他电影里那些受苦受难的主角们。
贾樟柯导演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社会现实就是受苦受难,而是说他敢于揭露某种现象。
一种容易被忽视却真实存在的底层老百姓的境遇。
“坚持从社会现实切入”,这在中国导演中是比较特别的。
在这个大家热衷于造梦的银幕时代,突然看到了向真实生活逼近的电影,看到了不愿和脚下的土地割裂的态度。
大抵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吧。
一个人只有建立起自己和脚下的土地的联系,他的艺术才有可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
贾樟柯也说过:
“很多人在逃避自己来的一个路,来的一个方向,尽量地割断自己跟过去的联系,我自己就不喜欢这样。我喜欢用一个词,我真的是有'农业背景'的一个导演,我相信很多艺术家其实都有这个背景,而且整个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农业背景,为什么我们要抛弃这个东西?所以我自己有一个信条,就是不愿意隔断自己跟土地的联系。”
所以,看他的作品,并不是纯粹的看电影,而是看到了父辈和我们自己的生活。
电影时刻体现当下生活和对时代的思考,这在中国导演中并不多见。
第六代导演中,目前仍然保持着稳定高产且质量出色的,大概就属贾樟柯和娄烨了。
之所以说优质高产,是因为他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到三部口碑评分双丰收的电影。
今年也不例外,这是一部单听名字就充满了人情味的新作品:
《时间去哪儿了》I 2017
和他以往作品不同,这部电影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导演合作拍摄的。
由身兼导演之一的贾樟柯监制完成。
金砖国家同拍一部电影,这还是第一次。
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创作了一部短片,最后汇聚成了这部109分钟的故事长片。
《逢春》(中国)
《颤抖的大地》(巴西)
《呼吸》(俄罗斯)
《孟买迷雾》(印度)
《重生》(南非)
每一部短片都在讲述导演自己对时间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用贾樟柯导演的话说就是:
“五国影片,五光十色,一片丹心。”
“颤抖的大地”讲的是灾后重建;“呼吸”讲述了灾后夫妻、患难与共的故事;
“孟买迷雾”聚焦一老一少这对忘年交;“重生”用科幻的形式思考人类的起源。
而贾樟柯执导的“逢春”,依旧不改一贯的写实风格,探讨的是中国社会的二胎现象。
“逢春”
国家:中国
导演 &编剧: 贾樟柯
主题: 中国二胎现象
这部短片在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拍摄,全程取景自平遥古城。
而女主正是由贾樟柯的妻子赵涛饰演。
《逢春》剧照
这部作品恰如贾樟柯的名字一样,和树木一般朴实无华、安稳扎实。
他个子不高,面容亲和,总是谦和从容地出席每一个对他或重要、或不重要的公众场合。
在新电影《时间去哪儿了》的首映礼和路演活动中亦是如此。
10月10日,贾樟柯到达昆明,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为大家答疑解惑。
对于影迷提问的关于摇滚青年的中年危机的问题,他巧妙回答:
“时间并不是一个明显的界限,有时候一些表达只是反抗,自己生活中被想象和创作填满,没有精力再去考虑这些,无处不在的对抗和反叛性不是年龄可以固定的。”
面对粉丝对于电影创作灵感的追问,贾导回应最近自己也在尝试拍摄VR,并肯定了技术的发展对推动艺术发展的作用。
果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金砖国家首部合作的电影,影片的形式前所未有,
贾樟柯表示,这是一个“同题创作”而不是“命题作文”,五国导演之间经过不停探讨和磨合后才确定“时间”这一主题。
“选择这个主题其实花了很长时间,之前也有过不少不错的提议,不过时间这个主题是五国导演最有共鸣的一个话题。”
贾导还表示,影片更多的表达的还是社会转型背后人们的感受。
“社会快速发展,剥夺了大家仔细去体验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机会。这个影片则更多的聚焦这个现实,表达的是大家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的真切感受。”
作为世界上人口比例最多的五个国家,五位导演实际上描写的是很多人的故事。
“和而不同”是贾樟柯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同,是有共同主题;不同,是每个导演都有自己个性。”
对于为何选择以“二胎”作为中国短片的主题,导演贾樟柯表示:
“是因为两个独生子女的交谈触动了自己,独生孩子会想到自己有弟弟妹妹会让自己好奇。而我最开始想写一个夫妇如何做决定,后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最后表达了时间双刃剑下、时间冲击下的自我选择的问题,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时间态度。”
嗯,这很贾樟柯,总是从社会现实提炼灵感,然后专注于创作。
所以他的电影一直有种为底层人民发声的悲悯态度,反映了中国超过9亿底层人民的声音。
尽管这种角度可能不受上层人士待见。
这部新片一如既往的充斥着故土情怀 ,关注着时代,反映着现实,审视着精神。
正如他曾经所言:
我不愿意让我的主角,超越他们的现实。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从《小武》到《三峡好人》到《天注定》到《山河故人》,再到《时间去哪儿了》......
这么多年来,贾樟柯已经从一个冷静观察者蜕变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旗手。
在戛纳及其他国外媒体人眼中,贾樟柯已经成为了一枚符号,一个标签,一个电影版的《南方周末》.
从他的电影,人们能轻而易举地读懂中国。
好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疼痛感,并且让人深思,我想贾樟柯导演就用艺术的方式完整的做到了这一点。
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足以体现肩上那份厚重的艺术责任感。
10月19日《时间去哪儿了》全国上映。
但愿我们在流连大片特效的同时,能够回归这部汇聚了五国人民真情实感的纪实电影。
或者,这也是「中国匠人精神」的另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