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新闻界的暗访高手。
海底捞,餐饮界的金字招牌。
如今,两者相逢,法制晚报胜。
作为一年最多去几十次海底捞的顾客,想说说我对此事件的看法。
就像大家看到的新闻那样,法制晚报记者应聘海底捞北京两家店,卧底四个月后发回一组报道,曝光海底捞糟糕的卫生状况,舆论哗然,将“国民火锅店”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其实,在曝光海底捞之前的半个月,法制晚报的记者刚刚卧底新东方归来,揭露一名教师资历造假,引发行业轰动,董事长俞敏洪亲自回应“一查到底”。
对于“卧底”、“暗访”,此前引起如此轰动的有“南都记者卧底高考作弊团伙“事件和各地记者卧底传销组织揭露真相的调查。此外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每年的“央视315晚会”、《焦点访谈》,还有以前的《新闻调查》栏目当中晃动的暗访镜头和卧底记者的亲身讲述。
新闻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真实性,因正是因为卧底记者亲身经历带来的真实,加上图文影像并茂,使得大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新闻伦理上来说,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卧底和暗访行为,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应该予以认可。
还说回此次法制晚报卧底海底捞的故事。遭到曝光后,海底捞火锅发布声明称,经公司调查,认为媒体报道中披露的问题属实,并对此类事件的发生向顾客致歉,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后续公开整改方案。这算是在第一时间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也被一些人士冠以最佳公关,但也引发新京报“为海底捞鼓吹的人,你们只顾比烂,不分对错?”的批评。
我不太懂公关,只知道任何一个企业出现涉及公众利益事件时,都应该及时进行说明和解释,这不是权利,而是一项义务。
你问我以后还会去吃海底捞吗?我的回答是会的。但是,并不像以前聚会时那样不假思索的说“走,咱们去吃海底捞吧!” 说心里话,当看到法制晚报曝光海底捞的新闻时,多少有些反胃,午饭也不想吃了。我不知道多少人会因为一篇报道而改变对海底捞的评价以及今后的消费选择,但它所揭露的事实确实打破了我对这个国民火锅品牌一直以来的信任。
记得我第一次吃海底捞,是还在大学的时候和女友一起过生日,那时候整个城市只有一家海底捞,距离学校很远,七点多出发,到了之后已经排了很长的队,甚至有黄牛提前排队拿号然后倒卖,30元一张,可以往前面排一些。好在海底捞24小时营业,一直到晚上将近十二点,终于吃上晚餐。当时有位服务员陪着我们,给我们煮火锅,聊天,介绍她们在海底捞的工作,我也第一次对一家餐饮企业产生兴趣并心生钦佩。
慢慢的,海底捞在这个城市也从一家变成两家,一直到五家、六家,吃海底捞也像看电影一样方便,每一家我也都去过。成为海底捞的常客后,也开始关注与其有关的新闻报道和经营之道,有时出国旅行特别想吃中餐时也会感念怎么没有这里海底捞。
后来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海底捞,于是有段时间常常去吃,一周两次以火锅当晚餐,有时也会吃到肚子疼。虽然海底捞在提供美甲、棋牌茶水、免费打印照片等等候服务之外,也逐步设置了微信app预约等功能,不用现场排队,但是少了一份温情的服务也相较第一次吃海底捞的感受差了很多,这从其他朋友的交流中也能印证。有时我也会想,是顾客的需求越来越难满足,还是海底捞服务的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海底捞董事长曾说食品出问题可能明天就关门,海底捞的官网上也写着“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但是有时候董事长说一百遍可能不如法律和制度规范来的重要,如果没有这次媒体卧底报告,我们不知道会有多少家店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食品卫生和安全隐患。
26日下午,媒体称北京市食药监局再次约谈“海底捞”北京公司,将本次对“海底捞”全面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要求“海底捞”总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进行限期整改,并按照此前通报中所承诺的,对北京各门店实现后厨公开、信息化、可视化,主动向社会公开整改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监管部门依法介入也算是给这个事件的后续处理上了一份保险。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能吃饱的前提下,也就图个健康快乐。
如果连食品卫生安全也无法保证,无异自绝于消费者。
对于不好的事情,人们通常会用一句口头禅来质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对于法律来说,正义是良心。
对于媒体来说,真实是良心。
对于餐饮来说,安全是良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良心也是底线。
因此,也可以换种说法:
法律的底线是正义。
媒体的底线是真实。
餐饮的底线是安全。
底线高了,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愿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坚守自己的良心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