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老照片,几乎都是唯一的版本。他认为,照片是最好的证据。
年纪轻轻的刘阳现在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对此,他说:“70岁以下的人才能当法人,而我们几个副会长、理事都超过70岁,所以只能我兼任法人和副会长。我的书初版时错了一百多个地方,5年后自己给自己勘误。”
在圆明园管理处工作近15年,刘阳不在意的是,在圆明园管理处工作给他的研究带来别人难以企及的便利。
近些年,圆明园的考古挖掘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我赶上了(好时候),总有一些圆明园的发现,引起我的兴奋。见到那些文物时,我心里想的是:’老朋友,又见面了。’很多时候,可能否定了我自己,也可能否定已有的理论。”
“适当复建圆明园完全有必要的”
广州日报记者:研究了20余年的圆明园文物,最大的收获和心得是什么?
刘阳:当真正开始做圆明园研究的时候,我发现,全国人民对圆明园都感兴趣,那是一个民族的福祉。我只是一个助力者,出书搞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普及圆明园真实的历史文化,让全民懂圆明园。
圆明园宛如一张包含巨大历史文化的纸,如果大家都感兴趣,圆明园这张纸才会更完整。了解圆明园对于中华民族来讲绝对没有坏处,曾经强大的王朝,如此辉煌的一座皇家园林,如何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值得我们思考。
广州日报记者:对于圆明园复建的问题,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刘阳:不主张大规模全面复建,5200亩圆明园重建也是不现实的,但适当地复建几处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展示圆明园建筑艺术文化,是有帮助。圆明园大墙就是后来修复的,正是有了大墙,才保全了圆明园的整体。
广州日报记者:高中新课本将大幅度增加包括圆明园历史文化在内的知识,有何必要性?
刘阳:中学生对圆明园的认识基本还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从根上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从中思考一些问题:这么精美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毁?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这其中是有一定必然性的。知己知彼,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有帮助的。圆明园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基地,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不忘国耻。时间点来说,最好是从小学、中学开始。这是当务之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也利用很多时间做普及的工作,比如进学校讲课,做圆明园大讲堂等等,希望他们以后能够正确地思考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