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RoC6a4sDsh0c5q?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400"/>
《新世界》剧照。
民国元年(1912年)5月28日,中华民国政府司法部派吴承仕接收该监狱。在看到自己即将接手的如此烂摊子,吴承仕头疼不已,而此时一个人主动站出来愿承担此重任,也正是他改变了这座监狱和中国监狱制度的发展。
从民国到现代“模范监狱”是一代代人的探索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3日,被北洋政府委任管这座监狱的王元增来到了这里。监狱的名字此前已被北洋政府改名成“北平监狱”,但老百姓还是习惯管这里叫“模范监狱”。对于王元增来说,自己对这里并不陌生,因为正是自己的老师设计了这座监狱。
1906年,王元增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日本警监学校,他的老师就是小河滋次郎,1910年法部派员赴欧美各国考察司法制度,王元增自筹路费,随同前往考察各国监狱制度。如今的他即将负责管理这里,准备在这大展宏图一番。
1912年11月9日,监狱开始收押犯人。起初,该监狱只有南、北两个监区共10栋监舍,最多可容纳500人,收押对象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拘役的18岁以上男犯,而王元增也开始了他的改革,他的第一把火便是监狱里的教育事业。他开办了包括从初小教育、高小教育、初中教育、阅读教育的四等教育制度体系,犯人们可以在固定时间接受教育。
王元增的第二把火则是建立起监狱中的劳役制度,他希望通过让犯人们通过劳动代替昔日封建时代下牢狱中的种种酷刑惩罚,监狱为罪犯们建立起手工业的工场让其进行劳作。监区共有大小工场16处,以印刷业为主,另外,还有缝纫、木工、种植等其他工作项目。只是王元增自己没想到的是,这个制度后面成为后继者们剥削犯人而获取额外不法收入的主要手段。
王元增的第三把火,是设置女监,他主动且大胆提出使用女性看守管理女犯。这也是中国监狱史上第一次出现女监和女狱警,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监狱投入使用之后,陆续进行了扩建工程。到1919年,该监狱设有5个监区,共594间监房,其中有351间杂居房,243间独居房,可关押男女犯人共1000余人。这一规模一直保持至1948年。当时西方的监狱学者考察该监狱后,认为该监狱是中国依照世界最高水平兴建的现代化监狱之一。
1922年,关押在哈尔滨的60名俄罗斯犯人被移交给中国政府。中华民国司法部将这些犯人交给该监狱关押,使该监狱成为中国第一所关押外籍犯人的监狱,而在这监狱关押过的名气最大的囚犯,无疑是川岛芳子,这位清朝宗室出身的女汉奸被枪毙的地点就在这儿。当然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对川岛芳子是否买通看守假死逃生的故事津津乐道。
1994年11月8日,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整体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同意,位于姚家井(当时门牌号为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街道育新街47号)的北京市监狱迁至原北京市收容所(1982年4月建成),地址为北京市大兴区沐新路。原位于姚家井的旧监狱停用,随后遭拆除。1997年5月,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市监狱重新对外开放,接待参观。
这座历经11次更名,17次变更隶属单位,先后经历清——北洋——日伪——国民党——新中国的监狱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在《新世界》里,这座曾承载中国司法发展的监狱作为背景出现,我们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几代人的探索。
□简木生(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