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1825&index=4" width="640" height="316"/>
突骑施铜钱
唐朝和突骑施,一场错误的战争
唐朝虽然成功灭亡了突骑施,但在战略上却是一场严重的失误。
突骑施可汗苏禄虽多次反叛并骚扰安西、北庭边镇,但20年时间里基本都以唐朝臣子自居,并没有真正宣告自立。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唐朝也没有真正将苏禄作为叛臣对待。苏禄作为名义上的西突厥可汗,正是由于唐朝的册封,才得到西突厥十部的拥护。唐朝一旦宣告讨伐,西突厥十部几乎立刻和突骑施翻脸。
苏禄的叛乱,很大程度上也是唐朝对突骑施政策失误的结果。
突骑施崛起后,唐朝为了控制西突厥十部,本应以突骑施为突破口,拉拢苏禄作为代言人。但是唐朝三心二意,坚持册封阿史那氏后人为西突厥可汗,导致苏禄的不满和反抗,引发双方的冲突。直到最后,唐朝才不得不承认苏禄作为西突厥可汗的既成事实。
开元十年(722年)苏禄迎娶交河公主后,突骑施和安西、北庭基本相安无事,而且每年送来大批战马进行贸易。但是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发生了一件严重事件。
当时,交河公主派牙官赶着一千多匹马到安西贸易,当时安西都护府最高长官是副大都护杜暹(大都护由琰王李琮遥领)。
唐朝骑兵
交河公主的使者向杜暹宣读了的命令(按照规矩,唐朝公主有资格给安西都护下令),杜暹大怒:“阿史那氏的女儿,有什么资格向我宣读命令!”命令杖打使者,并将使者和马匹扣留,经过一场大雪,上千匹马全部被冻毙。由此,苏禄大怒,派军队进犯安西四镇,并掠夺了安西地区的大量物资,但听闻杜暹被朝廷拜相后,很快撤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突骑施首领阙俟斤驱赶羊马来到北庭贸易,却遭到下属诬告谋反。北庭都护刘涣不分好坏,将两个人全杀了,结果又惹怒了苏禄。此次事件直接引发了双方开战,最终导致了苏禄的灭亡。
从两次苏禄反叛来看,责任明显都在于安西、北庭的最高长官处置不当。
大食帝国军队
突骑施对于唐朝的战略意义
苏禄所率突骑施的存在,在当时对唐朝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大食帝国正在迅猛扩张,兵锋直指臣属唐朝的中亚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的康国、石国、史国、安国等小国,纷纷向唐朝上书,请求出兵抵抗大食的侵略。
然而,唐朝北庭和安西兵力有限,加起来只有四万人,同时要面对吐蕃在南方的威胁,对千里之外的河中地区鞭长莫及。这时候,突骑施接到唐朝中央的圣旨,打着唐朝旗号出兵,成了河中各国的救星。
公元724年,唐朝金方道经略大使、十姓可汗苏禄,在渴水日战役中大败大食数万军队,呼罗珊总督仅以身免。
公元725年,苏禄之子尔微特勒攻入阿塞拜疆。次年,大食帝国再次出兵数万攻打突骑施。在阿木勒河,大食军队遭半渡而击,仅八千人逃归。
公元731年,塔什塔卡拉查之战,突骑施再次重创大食军队,几乎迫使大食彻底退出河中地区。直到怛罗斯之战(751年),大食势力才返回了河中。
大食溃军遭突骑施追杀
这三场战役都是突骑施以唐朝名义,联合河中诸国展开的。可以说,突骑施付出了巨大伤亡,维护了唐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突骑施灭亡后,唐朝虽然一度直接控制了河中地区,安西和北庭的大军在这些地方连续出击平定叛乱,但在兵力方面明显力不从心。最终在怛罗斯之战中,唐朝由于兵力不足(2-3万对战7-10万),加上葛逻禄的反叛(历史有争议),最终被兵力占优的大食军队击败。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和北庭虽然孤军坚守了几十年,但是失去了西突厥十部盟军的支持,仅凭当地二、三十万的胡汉人口,无力抵挡吐蕃和回鹘的不断蚕食,最终在8世纪晚期和9世纪初期先后陷落。(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