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某垂直领域的“名人”,名人的价值在于吸引和调动关注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产品销售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名人依靠引发关注而产生商业价值。健身网红一方面由健身业催生,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作为网红的个人影响力,引发了更多人对于健身理念的认同、对于健美体形的追求。
消费主义:是什么操纵了“健身”
当健身的队伍日渐庞大起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健身”于我们而言到底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选择?
经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将身体及身体所参与的行为融入现代的审美视野。健身产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滋长。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曾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阐释了“消费社会”的概念,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企业不仅生产了商品,而且通过广告、媒体宣传等途径制造了人们的需求。通俗来讲,就是“饱暖思淫欲”,使用价值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蠢蠢欲动的欲望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但“健身”又是如何与“更好的自己”划上等号的呢?
要想让某种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当然少不了媒体的助攻。在健身产业化的今天,若要追逐更大消费群体和利润,必然要通过媒体、广告进行宣传。一方面宣传的是产品的优势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埋下“健身理念”的种子,为“健身”贴上“健康、时尚”的标签,并推动其成为消费者的自然追求。
广告、宣传画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一种是线条优美、健康有型的健身美女照片,而另一种则是肥胖丑陋、滑稽搞笑的图片。前者力求营造完美身体形象,激发人们追求的欲望和健身的动力;后者则蕴含着一种“身体恐慌文化”,让受众产生负罪感、对肥胖的担忧,而出路就是进行消费,健康主义则进一步将这个行为个体化和道德化。
另外,在消费社会中,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鲍德里亚对身体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而健身恰好就是打造理想身体并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一方面,健身可以成为社交的手段,比如:健身房里有偶遇的机会,晒健身图片到朋友圈可以获得关注和赞美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健身来彰显自己“健康”、“时尚”、“紧跟潮流”,从而完成自我形象的建构。
于是,健身在成为通往“健康与美”的魔法通道的同时,也成为了“健康与美”本身。其适时的出现和涵盖的“健康”信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操纵着人们的生活,形成社会生活的一种奇特景观,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很快便形成了一系列美丽工业的产业链。
▍女性主义:健身人群的变迁
微博指数:关注“健身”的人口特征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微博中,女性对“健身”的关注程度超过男性,虽然微博群体的代表性需进一步讨论,但依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提升了女性对健身的关注呢?
纵观中国从古至今对女性美的认知,可以发现女性美的内涵在逐渐发生嬗变。汉代的班昭曾在《女诫》中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钢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那时候,女性形象是柔弱的,扮演着刚强的男性的反面。汉朝赵飞燕被描述为“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也可窥探出对“瘦即是美”。到了唐代,因为杨玉环的得宠,审美一时发生转向。但纵观古今,以瘦为美的审美观表现出压倒性优势。中国女性追求的“瘦”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骨感美。
如尼采所言: “男性为了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媒体通过不断宣传女性身体的标准、意义和价值,使女性被物化并落入美丽的陷阱,一生与自己的身体为敌,将社会的审美标准作为塑造自身形象的奋斗目标。这种女性审美的缺席,使她们沦为男性的附庸。
进入21世纪的女性在政治、文化 、经济、艺术、体育等领域开始有更显著的破除二元对立等级的诉求,不仅追求男女平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追求女性解放与女性特殊价值的实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加入健身的行列,通过健身塑造肌肉线条,达到一种健美的视觉效果。而“肌肉”此前一直是男性的代名词。这背后的推力,既是全球化加深,健身潮流和健美形象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是女性主义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Google Ngram Viewer: Feminism和Fitness从1800到2000年的词频变化对比
Google Ngram Viewer:健身、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从1800到2000年的词频变化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身”与“女性主义”都表现出了同趋势的增长。
百度百科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是: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意义所在是揭露、抵抗与消灭社会文化在性别中贴上的标签。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著名论著《第二性》中鲜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 。”
当女性主义渗透进时代文化时,促使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帮助女性实现自我觉醒,在各个方面追求自身的独立发展。这在审美和运动方面,则表现为,女性突破“柔美、纤细”的刻板印象与牢笼,拿起钢铁器械,去锻炼健美体魄。这在无形中撼动了男性权威,通过健身获得的肌肉与线条,是健康与力量的表征,传达出女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对男性依附性的下降,闪烁着女性的自我解放与独立意识的光辉。
但女性主义并不是无视一切差别,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实现的平等。就健身领域而言,针对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和审美差异,发展出了不同的指导方案,男性侧重力量与块状肌肉的练习,女性则在柔韧与线条美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 P18-22.
[2]耿超逸.社交媒体与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交互性的研究——以2015新浪微博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2016.
[3]龙晶晶.大学生瑜伽健身消费的符号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1.
[4]陆东东.论商业化健身产业中的身体恐慌文化[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5):P38-41.
[5]刘曼罗.21世纪初女性主义视角中的女子健身方式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20(3): P115-119.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周彤 叶映荷
本期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