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品。
他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诗词的题材。潘天寿也是昌硕的弟子之一,潘天寿对吴昌硕非常敬爱,后者对潘天寿也非常厚爱。他曾经写了对联给潘天寿,上联是“天经地怪见落笔”,下联叫“巷语街谈总入诗”。意思是希望潘天寿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出发来进行创作。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要求他的弟子深入生活,要把老百姓看的、听的、讲的,作为诗、书、画的内容。
所以,他的艺术永远和老百姓在一起。晚年,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以后,他为西泠印社写了对联,最后一句就是:“一耕夫来自田间”。别人把他称之为泰斗、大师,他则把自己当成一个耕夫、一个农民。“他说,我永远是一个耕夫,在田里面耕也好,在书法上面也是一种耕,在绘画方面也是一种耕。他把自己当做一种砚田,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耕夫,就和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平级的。”
吴昌硕的书法是他的艺术之根,他毕生以书法为友。而他书法的源头在哪里?答案是石古文。吴昌硕早年特别喜欢临摹石古文,残缺的古朴美和石古文的结构,由于他扎实的书法功力,为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帮助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第一人”的称号。篆书一般圆体比较多,但吴昌硕经过自己几十年的修炼以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每个篆书结构比较偏长,线条有一种韧性。所以昌硕先生的篆书,有一种铁笔刚劲的韵味含在其中。他用篆书写就的《西泠印社记》,也是现在的西泠印社收藏的镇社之宝。
绘画方面,吴昌硕经常画老百姓喜欢的蔬菜如白菜。他一直讲“食蔬者长寿”,所以他画的蔬菜也很多。有趣的是,他画笔下的蔬菜线条全部是篆书线条。正因为他书法的功力好,简练而又刚劲的书体,为他的绘画又充满了一种强烈的个性。“你书法基础不好,像这种线条是表现不出的,包括一朵一朵梅花的花瓣。据我父亲讲,老先生画梅花的花瓣,他就是用篆书的笔法来画花瓣的。我们一直讲‘书画同源’,以书为基础,画是一种表现的形式,正因为书法的基础好了,才为绘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画寿桃,寿桃的线条就是他书法的线条,正因为他书法藏峰笔力的刚劲,所以线条也能存在着这么丰满的一对寿桃。”
他的诗词、绘画、书法,为他的中国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气势强烈、意境丰满、内涵丰富、色彩高度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将近80岁时的绘画作品,依然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一种民族向上的奔放精神。
“五绝完人”的担当
吴昌硕 《枇杷图》 刘海粟美术馆馆藏
他不仅是诗、书、画、印四绝,而且在艺术教育方面,几位学生都颇有成就。其中包括沙孟海、王个簃、陈半丁、刘海粟、潘天寿、张大千、王一亭、梅兰芳。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但实际上早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在上海向吴昌硕先生求教,学习书画艺术。吴昌硕晚年和王一亭先生交往特别深,他们两位是宜师宜友的好朋友。也是因为在艺术教育上的卓越成果,吴昌硕被世界艺术界评为五绝完人。“诗、书、画、印,还有他卓越的教育成果,这也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五年前,新加坡的文化部长到吴昌硕纪念馆来参观。他在纪念馆吴昌硕先生的书桌上,挥毫写下四个字:“五绝完人”。他说:“我走遍了世界各国,了解了很多国家的艺术名人,能够成为五绝集一身的,只有吴昌硕先生。”
不仅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作出贡献,吴昌硕还培养了日本的弟子,其中包括许多位日本有名的书画大家,为中日民间的友好艺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1913年,西泠印社建立十周年的时候,正式对外营运交流。当年的篆刻书画界公推吴昌硕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也证明了昌硕先生当时已经站在了世界艺术界的高峰。1996年,日本福冈地区的艺术家为了纪念吴昌硕,在日本北九州市专门建立了吴昌硕胸像纪念碑。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期间,日本各地也举办吴昌硕纪念活动。这都是吴昌硕带给日本的积极影响。
晚年时,他把自己的家藏大批捐献出来,要求王一亭先生办一个学校,就是艺术专科学校。“昌硕先生自己没有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他靠两条腿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凭自己的努力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站上中国的艺术高峰。但他说我一定要办一个学校,让想学习而没有条件学习的年轻人,在这个学校里面得到正统的学习。”吴越说道。这个学校,后来在王一亭、潘天寿、刘海粟的努力下,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一位艺术家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昌硕先生在我们国家重大历史发展中,都站在人民的角度,为老百姓考虑,赈灾、办学校、支援五卅运动、抢救西泠印社的国宝等,大量的事例来展示这位大师不仅在艺术方面攀上了高峰,而他对社会的发展,也承担了巨大的担当和责任。”
吴昌硕特别喜欢杭州余杭超山的梅花。晚年的吴昌硕一直在超山画梅、写梅。“老先生逝世之前,就跟我祖父讲,我逝世以后,你们就把我葬在超山的梅花树旁。他曾经自己写了一首《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说我永远是梅花的朋友。”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馆方提供来源: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