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后,少先等人决定提交村委会议给予研究。时年32岁的村委委员、村治保主任少先在村委扩大会上详细报告了谢氏活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后,又慷慨陈词,提出了以东谢营村委为载体,报请审批成立民间谢氏文化研究会组织,并有村委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筹措经费,确保必要开支,准备长期开展此项工作。与会同志听完少先同志汇报和建议后,分析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决议,并决定有少先同志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米申华同志态度鲜明,对积极支持开展此项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体现了高风亮节。
1988年元月,经过宛南谢氏人广泛民主协商,报请县民政局批准,宛南谢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谢麟台,副会长有谢少先、谢增寅、谢庆华、谢万成、谢福朝、谢汉臣等,秘书长(谢少先兼)。组织成立后,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是收集民间遗失的大量残缺文物,查抄散落在民间桥涵上、井台上、圈舍中的石碑记载,组织整理史籍文献记述。经宣传发动后,此阶段宗亲们积极性不断高涨,村组干部积极参与,以谢坤、书林、相如、庆纪、遂印、东来、保善、永欣、全胜、合成、朝发等宗亲付出最多,而麟台、少先等人四处奔走查史记、抄碑文、写报告、邀请南阳行署及南阳县文化局、史志办、考古队的专家学者们云集东谢营对其古遗址进行了反复勘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88年2月,由麟台、少先、福朝多人整理资料后,谢增寅所著《古谢邑今址考》一文面世,文中收录了大量史载,古谢邑、古谢国、古谢城、古谢水记述方位,介绍了宛南地区发掘的历史文物和谢氏文化遗存,以及谢氏族群迁徙概况,指出了古谢邑今址就在今东、西谢营一带。资料形成后,分送多家文研单位并呈送台湾世界谢氏宗亲总会、香港宗亲会,并通过驻泰使馆转呈谢其昌宗长本人和泰国宗亲会。旋即,在海外谢氏宗亲组织和南阳史学界要求下,南阳地方各级政府对这一历史文化研究给予了重视和支持。
1988年5月,应南阳史志办、文化局之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成了以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郑杰祥、研究员任崇岳、考古所研究员艾延丁等一行,在南阳学者肜良翰、崔庆明、吴真等参与的联合考察组对东谢营周边遗址进行了详细勘查,并新发现多件石器、陶器文物,专家们返南阳进行座谈后,回郑州写出了《谢邑考》一文,并由河南省社科院发通知,要求南阳外办、侨办将考证结果呈告海外谢氏华人。
与此同时,唐河县谢氏文化研究会也组织本县学者申光亚、吴金榜连发多文,为谢氏发源地在唐河寻求证据。
1990年8月,麟台会长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后,少先当选会长,朝发任秘书长,经过与世谢总会多方联系后,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组成的寻根团一行54人在省、地、县、乡各级陪同下,于10月21日上午到东谢营进行寻根,祖地宗亲组织万人规模的欢迎大会,来自宛属各县均有谢氏代表参加。寻根团同时于下午到谢家庄参加了活动。经过此番轰动之后,引起了南阳行署、南阳县政府对谢氏活动的进一步重视。
1991年10月,南阳行署和南阳县政府联合组织的“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南阳召开,来自国内8省市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20余位权威名流参加了会议,会议历时3天,通过考察研究,收到论文10余篇,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谢氏发源于南阳东、西谢营一带(详见会议综述)。
1992年10月,有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理事、台湾谢致民宗长为谢氏祖源地区设置的“云枣奖助学金”在祖地贫困大中专学生中颁发,连续三年投入数万元,资助了数十名谢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1994年,致民宗长再次捐助祖地五千美金,支持祖地扩修宗祠和宝树学校图书馆建设。
1993年11月,由世界谢氏宗亲总会支助2万美金(时值20万人民币),南阳县、乡政府匹配11万人民币,村委自筹6万元,共计投资近40万元的东谢营“宝树学校”开工建设,并于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1994年春月,为了全面协调南阳各县、市、区兴起的谢氏文化研究,谢氏宗亲联谊活动,南阳地区行政公署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依法开展各项活动,经过注册“南阳谢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主管单位是地委统战部,有时任常务副部长谢献中宗长任会长,宛南谢氏多人加入,其中少先任副会长,谢文海、谢静分别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2002年献中会长卸任后,由继任的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谢文普接任会长,少先当选执行会长,谢静等10人任副会长,谢文海为秘书长,“南阳谢氏宗亲联谊会”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南阳地方政府对弘扬谢氏文化、谢氏宗亲间开展海内外联谊活动的支持。
1994年冬月,南阳联谊会接受了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为大陆地区贫困中小学设置的“希望工程助学金”(其中南阳地区每年100名,宛南谢氏子弟60名)在宝树学校举行颁发仪式。同年秋月,由宛南族人筹资获海内外宗亲支持,投资25万元的谢氏宗祠在旧址上开工重建,并于1995年清明节举行了庆典大会,宛属各县、区300余名宗亲代表参加了活动,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谢汉儒为其题写了“谢氏宗祠”。
晨曦
1996年之后,南阳的谢氏活动转为以开展海内外大联谊活动为中心,其间编著的《谢氏故里研究》、《谢氏故里古今谈》,制作的《谢氏故里溯源》面向海内外宗亲发行万余册份。同期由少先等人书写的文章、发出的信函,被《世界谢氏通讯》所登载,通过联谊,宣传了南阳,宣传了谢氏祖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0年,总部设在台湾的“世谢”总会,因受两岸政治气候所限,为了推动大陆地区谢氏活动,在香港组建了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首任会长谢国华,少先等人当选为副总会长,总会成立后于2001年在山西大同市举办了首届联谊大会,会中经参会代表投票确定,第二届恳亲大会由南阳谢氏宗亲联谊会主办。
2003年冬月,第二届大会组委会在南阳成立,推选少先为主任,东斗、谢静、文海为副主任,经历了筹资金、选场地、发邀请、外出联络和一系列紧张的会务工作筹备后,2004年8月16日至18日,来自海内外700余名各界谢氏精英(其中海外各国80余人)如期云集南阳参加全球谢氏联谊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中共南阳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及宛城区党政领导、河南省侨办、外办、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领导出席了大会,河南电视台、《大河报》、《寻根》杂志社及南阳多家新闻单位参会采访,本次大会以其规模大、规格高、参与地域广泛、热烈隆重、成果丰富等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宗亲们的盛赞,也首开国内大规模谢氏活动之先河和范例。
二届大会之后,少先、谢静、文海三人又抢抓时间,刻录制作了大会纪念光盘千余套,编印了二届大会纪念特刊3000册,分发海内外各地宗亲,通过电台、报纸和资料宣传,在海内外宗亲间引起巨大轰动,把当代谢氏文化研究、谢氏宗亲联谊活动推向了高潮,也促成了一批批海内外宗亲络绎不绝地回祖地寻根拜祖活动。
2006年秋月,为落实由美国谢坤铨、台湾谢仁馨、香港谢俊明、浙江谢招修、山西谢安民等人联合提出“扩修祖地大宗祠”建议案,祖地东谢营村委统一思想认识后,提出了由该行政村无偿为大宗祠建设捐出使用土地的口号,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在此基础上,村委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用月余时间对全村11个村民小组630户村民的耕地进行再分配,从中调出80亩良田集中在交通便利、风水俱佳的汉田公路两侧、姜氏河两岸,以备建祠之需。此项工作触及矛盾之多、困难之大,超乎常人想象。
2007年8月受全球谢氏联谊总会委托,南阳联谊会接办停刊已久的《全球谢氏通讯》会刊,以少先、谢静、文海为主,自筹资金,加班加点征集撰写稿件,编辑发行多期,每期3000余册,推动了全球联谊活动持续发展。
万丈光芒
2007年10月8日~11日,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三届恳亲大会在武汉市隆重召开,南阳联谊会组织代表15人在名誉会长谢先莹、执行会长谢少先率领下参会,通过会前会中广泛交流,在大会组委会支持下,促成了“统一认识根在宛城”以及在祖地建设大宗祠的决议,获700人大会上热烈通过。三届大会的召开,“武汉宣言”的形成是我们开展谢氏文化研究、谢氏宗亲联谊工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为落实“武汉宣言”提出的建总祠、修总谱的目标任务,2008年5月1日~3日,由南阳联谊会筹办的“中华谢氏大宗祠建设暨总谱编纂工作会议”在南阳国税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各谢氏联谊会负责人及知名谢氏企业家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组建了两大班子,并远赴鲁山县参观了世界刘氏始祖园建设,大会推选谢俊明为建祠修谱两个专委会的主任,谢少先任建祠委员会秘书长。
2009年以后,缘于全球谢氏联谊总会高层内部意见分歧,使建祠修谱工作长期搁置,尔后总会又发表声明不愿承担建祠责任,致使海内外宗亲们陷入了迷茫,经过国内各地宗亲组织分析后一致认为“世谢”、“全谢”两总会遥居海外,与大陆宗亲活动指导沟通联系不便,而大陆又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来协调。面对当前和今后的谢氏联谊所需,急需组建一个全国性的谢氏民间社团组织来担当重任。在此情况下,经南阳祖地联谊会、湖北、湖南、重庆、福建等省市联谊会倡议后,获取了国内各地宗亲们的积极响应,并决定组建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
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在香港注册成功后,在国内先后召开三次筹备工作会,第四次筹备工作会议由南阳联谊会承办,2011年10月4日至5日,120余名海内外宗亲代表再聚南阳,会议研究制定了会徽、会旗、会歌,推选了首届总会领导机构,在赴祖地东谢营拜谒先祖后举行了新大宗祠建设奠基仪式,区、乡领导和祖地近千名宗亲参加活动,南阳多家媒体报道了盛况。
2011年11月8日,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如期在武汉市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南阳联谊会文普、少先率领20余名祖地宗亲参会,会上少先代表总会作了成立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目的意义的报告。大会选举谢俊明宗长为中华谢氏联谊总会首届会长,少先与国内各地20余名宗亲当选副总会长,谢静、文海当选总会副秘书长。建宗祠、修总谱,弘扬谢氏文化被列为本届总会的三大目标任务。
2012年之后,按照总会要求,南阳联谊会把建祠用地报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来抓,经历了将基本农田变更为建设用地,又经区发改委立项、规划局规划、环保局评审、国土局审核、区政府批准等繁杂手续后,因项目名称、供地方式等原因,连年未能获批,这一切皆因国家实施了从严控制用地的政策和我们所报项目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以及缺乏活动经费所致。
2014年3月,在区政府支持下,通过广大宗亲的努力,我们重新以“中华谢氏文化苑”名称再次组织报件,获区各职能单位和区政府审定后,秋月转南阳市国土资源局各职能单位审核,并于2015年元月以市人民政府名义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终于在2015年5月15日获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土(2015)659号”文件批准。(首批项目核心建筑区用地20亩,上缴各项费用130余万元。)
8月5日至6日,总会贞超、招修副总会长,元亮秘书长带领北京“五合国际”设计公司,湖北大治多家古建公司在南阳与设计规划单位、区乡领导举行了座谈会议。至次一个有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负责筹资3500万元,祖地东谢营村委捐地80亩的“中华谢氏文化苑”项目建设终于拉开了序幕。
回顾三十年来,由我们宛南谢氏族人发起的谢氏文化研究,谢氏宗亲联谊活动和取得的辉煌成果中,可以看到,这一切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组织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得益于海内外谢氏宗亲和国内史学界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东谢营村委会铺就的坚实基础。
走过了三十年谢氏历史文化研究和海内外宗亲大联谊历程,我们不能忘记宛南族中一批英贤和南阳联谊会、金华镇政府以及长期支持参与这项事业的各位领导和宗亲们所作出的贡献。值此回顾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已故的麟台、永春、万成、汉臣和申华等前辈们做出的贡献,向健在的南阳联谊会东华、增寅、文普、先莹、献中致敬,同时更应该表彰学习族中英贤,肇华、全堂、福朝、谢超、东斗、朝发、庆华、永欣、合成、建龙等一大批宗亲们在各个时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十年间,族中少先、谢静、文海三兄弟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谢氏事业之中,动员家人参与谢氏活动。他们从认识到行动,从参与到担当,数十年如一日,为宗族事业足迹踏遍东南亚各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地,在市区、在家乡组织一次次活动,接待一批批回归宗亲,经历了一个个春风秋雨、酷暑寒冬,利用白天夜晚假日加班加点,写文章、编资料、动员宗亲参与、寻求他人帮助,在外出途中、归家路上历尽艰辛、无私奉献、义务拼搏……。诚如伟人毛泽东所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是思想境界,是责任担当,更是对社会、对宗族的一颗赤子之心。
三十年间,我们的谢氏活动因受政治气候、经济基础、文化水平所限,活动有高潮、有低谷、有喜悦、有焦虑,更有烦恼和怨气,呈跌宕起伏之势,然而宛南谢氏族群义无返顾,始终在坚持中前行,并取得了民间推动政府、政府支持民间、国内史学界参与、海内外谢氏宗亲认同的可喜局面。
三十年中,区区一域之地的东谢营村,举全村之力,筹资百余万元用于谢氏祖地考证,谢氏宗亲联谊事业之中,凝聚了海内外宗亲,扩大了谢氏人知名度,而由海内外宗亲们捐建的学校、宗祠、文化广场,帮助争取项目修路、打井、架桥的行动,也推进了谢氏祖源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使其今日东谢营已成为宛南历史文化名村、现代化美丽乡村。
回顾三十年来宛南谢氏走过的里程,不难看出,居住在谢氏祖源地区内的谢氏宗人秉承优秀的氏族基因和良好的家族风范。在民国社会动乱匪患横行时期,族人团结一心毁家舍财,挖河筑寨,保境安民;在平安和谐之时,遵纪守法,耕读传家,重视教育,传承氏族文化,注重氏族联谊。当有人试图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动摇谢氏祖地基础地位之时,族众一心,据理力争,为捍卫“宝树”之根不惜人力财力,持之以恒去奔波,由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三十年时光流转,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奔波不息,三十年我辈族人没有虚度年华。”在谢氏文化传承、谢氏宗亲联谊这项特色工作中,当代族人不辱使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先后人。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也期待着后生来者们能够接力前行,做出更大努力,取得新的成果。
海上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