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抚养长大,养女而承母业,咸水妹也不例外。前面的事例中已有多涉及,专门的报道也所在多是:
租界之中,良莠不齐。诱卖妇女,拐贩小孩,几于数见不鲜。昨闻八仙桥有江北人某甲,推车餬口,有子仅五龄,被人拐去。访系同乡人某乙所拐,遂报捕房。包探陈阿九将其拘获,再四诘吐其实。然甲子已被卖与虹口咸水妹家,计价洋二十余元。该包探即押同某乙根获经卖之一起人,及至咸水妹家,则甲子固然在焉。乃令买检出卖契,捕头饬将拐犯等解案候讯矣。(《拐孩破案》,《申报》1883年9月19日第3版)
甚而至于有买成年女子为娼者:
天津连年饥荒,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节经列报,旧岁亦复如是。就紫竹林而论,实难屈指。然土人以粮米高贵,自顾不暇,何能谋人?所多多益善者,粤之老妓耳。去春有咸水妹阿有者,特驾船载买十数口而去。嗣有同类者,暗中转运,计买去者不止百十人,其余尚有住户或以牟利,或以居奇,每家买至七八口十数口不等。统计去年由津买去女孩总在五百口以上,而买者固系粤妓,卖者亦系拐来所得,身价仅饱拐匪囊槖耳。(《鬻女惨闻》,《申报》1878年2月9日第3版)
也有成年他省女子被卖作咸水妹的:
江北女子季小三子,现年二十一岁,于民国十九年六月间,凭媒嫁与同乡人祁斗元为妻。同居年余,祁因迫于经济,乃串通其表弟,于民国二十年十月间,设计将季女诱出,伪称观剧,领至虹口西安路同生里二十二号门牌妇人钟福宝所开之妓院(俗名咸水妹)内,迫令为娼。(《祁斗元卖妻为娼》,《申报》1936年3月22日第12版)
进而连经营咸水妹营生的老板都可以非粤人,那咸水妹的成分更大可怀疑了:
嘉兴路青云里五百八十八号江北人沈步周,年三十,拖车为业。昨晨,至密勒路武昌路口隆兴茶馆吃茶,有友朱阿二,亦江北人,开咸水妹妓寮,亦同桌吃荼。沈将茶壶拿错,互起争执。朱走开后,随即带来尺长铁棍,将沈胸部腰部连击三棍。沈晕倒在地,二零四二号巡捕将沈送医院救治,验得沈受内伤甚重,腹内流血,恐有生命之忧。沈现已神智不淸,或须开刀医治。(《拿错茶壶连击三棍 沈步周受内伤甚重》,《申报》1928年10月13日第16版)
所以,稍后即有非粤籍咸水妹的公开报道:
住法租界环龙路一零七号、业西崽之镇江人汤启荣,年二十四岁,素性无赖,于本月十一日夜间十一时,在霞飞路遇见现住麦赛而蒂罗路十七号,曾为咸水妹妓女现已从良之扬州女子黄玉美(今年二十岁),汤即冒充捕房探员名义,将黄女拦住,向之索阅妓女花捐执照。黄女答以现在巳经停止淫业,不为娼妓。(《西崽行为无赖》,《申报》1934年10月21日第9版)
再如,烟台口岸出现的咸水妹,则完全与广东无关了:
山东登州人邹元和与妻邹徐氏及苏州妇人王朱氏,在烟台开设暑期妓院,专接外国水手,即上海之咸水妹,因携带女子潘彩英、王大媛搭乘太古轮船出口,被救济会调查员陈少廷等破获,移解地方法院,检察官将被告以略诱罪起诉,其被害人则发交救。(《贩良为娼案审讯记》,《申报》1937年4月13日第12版)
风水轮流转,当再转回广东时,珠江上的水鸡或曰咸水妹,是风流还看外江妹了:
这是湖北人姊妹两个,却都讲得好广东话,听说从前在上海做咸水妹的,去年才到广东,年纪是不小了,风头还过得去,生意也还不错,我们这位徐大咨议竟给他迷住了,一天到晚尽记得月娥两个字儿。(东越许廑父《珠江风月传》(续)第六回《能谄能骄人情势利,忽啼忽笑痴意缠绵》,《小说新报》第7年(1922)第3期,第13页)
老明信片《广州蛋民船》,图片来自网络
别有风情咸水妹
蛋家既为贱民,被“泼赃水”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广东确实存在过“咸水妹”,虽然此咸水妹不同于彼咸水妹;广东的咸水妹,乃唱咸水歌的咸水妹。大概这也是作为妓女的咸女妹,广东本地人不明所以的缘故。广东咸水歌又名“姑妹歌”,东莞、广州等地则称为木鱼歌,乃是一种渔歌,内容丰富多彩,广泛传唱于沿海地区,尤以珠三角近澳门的中山坦洲、东莞沙田为盛;以坦洲为代表的中山咸水歌,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水歌风之盛,在明清以迄民国的竹枝词中多有反映,如清初大诗人王士祯旅粤所作《广州竹枝词》说:“潮来濠畔接江波,鱼绮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8页)这木鱼歌,其实就是咸水歌。
其实咸水歌也并不是蛋家的标配,如张半草的《羊城竹枝词》说:“渔家灯上唱渔歌,一带沙矶绕内河。阿妹近兴咸水调,声声押尾有兄哥。”(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6页)很显然,是由咸淡水之交的沿海一带内传到省城的。而且,遍查广州地区的竹枝词,也极少咏及咸水歌咸水妹,也是明证。咸水歌内传到上海,引人侧目的,也正是其风情。
但是,“声声押尾有兄哥”的咸水调,却与香港咸水妹的洋调大有区别:“香港接近五羊城,洋派由来说大英。蛋妇咕哩亦洋话,此间风气令人惊。”(胡子晋《广州竹枝词》,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7页)大华烈士简又文说:“粤之‘咸水话’盖即上海之洋泾浜英语也。‘咸水妹’者,专以外国水兵为对手之娼妓也。一次,一个咸水妹骂一个外国水兵曰:Die boy! Die boy! You go die,too much man die, no see you go die !盖直译粤语云:‘死仔,死仔,你去死,咁恁)多人死,唔(不)见你去死,!’也。”当主要指顾香港的咸水妹而言。(简又文《东南风五集》,《逸经》1937年第21期第89页)
很显然,广州唱咸水歌咸水调的只是普通的蛋家妹,虽有涉于感情,实不接于风月;上海人似乎将咸水歌与蛋妹以操皮肉生涯的上海咸水妹等同起来了。这种混同,诱因之一,或许正在歌调——王韬《瀛濡杂志》说,上海的咸水妹“多能讴急琯繁弦,声多噍杀,或调其靡靡之音,足以动心荡魄者,则别一调耳”。(王韬《瀛濡杂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蛋家属贱民,久被泼赃水,因而在他们的咸水歌中,也有强烈激的一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冼星海母亲曾经教给他的那首《顶硬上》;其实这也可视为蛋家的族群之歌,代代传诵:
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
哎呵哟呵,哎呵哟呵
铁打心肝铜打肺
立实心肠去捱世
捱得好,发达早
老来叹番好
血呵汗呵,穷呵饿呵
哎呵哟呵,穷呵饿呵
哎呵哟呵,哎呵哟呵
顶硬上,鬼叫你穷
转弯抹角
冼星海幼年在澳门生长,母亲黄苏英即出身蛋家。据耶鲁大学萧凤霞教授推测,明末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也出身东莞蛋家,为应试才占籍广西滕县。(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他带领的东莞子弟兵就多蛋民,在抗击后金中的口头禅和进攻令就是:“屌哪妈,顶硬上!”改革开放时,广东人敢为人先,常常就凭着这句“屌哪妈,顶硬上”!
当然,咸水歌与其他所有民间歌曲一样,大抵以情歌为主。其中因为朝廷政策的原因,这情况便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洋气。明代海禁甚严,广州一直保持开放,好几度还处于一口通商地位,清代更是长期保持一口通商。广州虽然一直开放通商,但却长期以澳门为外港,洋夷商人不得直抵广州。在取得许可后,在“引水船”引导下,方可前往;对中国官方来说.也可通过引水人对对外商进行监控.客观上,珠三角河道与大海相连,网道复杂,沿途有暗礁等,航行不易,也必须熟悉水路的船只引导。承担这一任务的,基本上是蛋家的船。临近广州黄埔时,还须通过引水人雇佣30-50只(1760年代)甚至70-80只(1860年代)在夜间挂满灯笼的本地称为“笃水船”的舢板,起拖行和浮标作用,进一步领航;这些舢板,每程收费一块西班牙银元。这是蛋家与洋人接触的一个重要方式。另一个重要接触方式,就是洋夷商船一路上包括在广州停泊期间,由于除了交易之时,基本不能上岸居停,所以需要船民当然主要是蛋民提供相应服务,比如洗衣及捎卖一些物品。这也成为蛋民尤其是蛋家妹的重要收入来源。我们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程美宝教授,从外文资料中发现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如有一个叫William Hickey的人回忆,在虎门附近的小船上,有不少姿色不俗的女孩,一见到他们, 就会用“广州英语”对船上大喊:“Hy yaw Massa, you come again. I washy washy for you last voyage;washy washy three piece, one man one catty; I washy washy you three piece.”以求获得洗衣服务。特别是在外夷商船集中停泊的黄埔岛,更是有无数蛋妹操持着舢板团团围着洋夷船只叫嚷着要给他们提供洗衣服务。程美宝教授考证说,1789 年时这种洗衣服务大概是每人1块银元。开始的时候,对这种服务,官方约束很严,只有真正的洗衣妇才容许上外国船只,后来管理渐渐松弛,不仅黄埔岛便多少变成了烟花之地,从澳门到广州沿线也都可能出现蛋妹与洋人的性交易行为。(分见程美宝《水上人引水——16-19世纪澳门船民的海洋世界》,《学术研究》2010年第4期)
咸水歌是别一调,咸水妹自然也是别一风味——“别有姻缘咸水妹”!咸水妹的确是别有风情,谓之“咸酸梅”未为不可。在晚清缠足年代,其最别致的风情就是其一双“美丽的大足”了。早期咸水妹出身蛋家妹,蛋家妹因为长年生活在水上,容不得繁复衣饰,更容不得裹脚缠足;而其江水洗濯的“六寸肤圆”,往往最为乐此者所称道。如袁祖志《沪北竹枝词》云:“轻绡帕首玉生香,共识侬家是五羊。联袂拖鞋何处去,肤圆两足白于霜。”(袁祖志《瀛海采问纪实》,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154页)葛元煦《申江杂咏》也说:“不系罗裙不贴钿,花巾帕首亦翩翩。寻常懒著鸦头袜,六寸肤圆比玉妍。”(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此二诗足为粤妓生色。
美丽的大足而外,服饰也别具一格,更曾引领时尚。前述毛祥麟的《墨余录·风月谈资》(同治九年刻本)云:“更有广东流娼,与之杂处,装饰异土著,不梳高髻,不第裙,不裹足,饰无珠玉,……人呼为盐酸梅,盖言品味虽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烦,一若津津乎有余味也。”传统“不第裙”而只穿裤,在传统上,是露亵的不雅之举,在后来却引领时尚成了妓女的标配,而且因其行动方便,引得女学生企望仿效;曾国藩的孙女曾宝荪说,当年(1904)她们因为习练瑞典操而穿上了裤子,高兴得不得了。不久,这种露肌之裤传到校外,公然穿着,到了辛亥革命以后,还让人不待见。《红杂志》1922年第13期的一篇文章《妓女的衣着》还数落说:“不领之衣,露肌之裤,只要妓院中发明出来,一般姑娘小姐,立刻就染着传染病,比什么还快。”1927年的《北洋画报》第117期王小隐《关于装饰》,则举了一个由咸水妹到名妓到闺阁的经典的时尚传递案例:“即以‘刘海发’一节而论,既出于沪妓胡氏,而胡则学诸‘咸水妹’者也,闺阁反纷纷效法之矣,‘贫效富,富效娼’,遂为一时之口号,岂不哀哉!”
这胡妓即晚清名妓胡宝玉。在以洋为尚的时代里,因为交接洋人,沾带洋气,时人辄效咸水妹之处还有许多,胡宝玉也不例外,并冀效此以赢得洋人的亲睐。
也是。且别说外人仿效,就广东人也往往效法——咸水妹向由被自己贱视的蛋妹充任。笑贫不笑娼,那时都一样。徐珂另在《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的一则故事,可为典型:“沪有女子曰王小娥者,颇知书,且习洋泾浜话。洋泾浜话者,不规则之英语也。及笄而不字,遂营丑业以自给。小娥本粤产,以咸水妹可接西人能得多金也,乃居鸭绿江路。一日,有旧识之施桂山过之,谓之曰:卿已上外交之舞台矣。” (《清稗类钞》第4册《讥讽类·外交》,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38页)
至于胡宝玉如何结交咸水妹,徐珂的钞录里语焉不详,梦花馆主的《九尾狐》则有精彩描述。第二十一回“播香名喜见清河君 发奇想结交咸水妹”先介绍了其内心动机:
那天在路上见了几个咸水妹,忽然触动了淫心。暗想:我与他同是妇人,一样做那皮肉生涯,他独陪伴西人,遍尝外国的风味,不知究竟属怎样,我何弗与他们结交,问问细情,向他们讨教一二呢。(《九尾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在第二十二回“慕欧风额覆前刘海 尝异味身陪外国人”则详细叙述了胡宝玉效仿咸水妹的情形。先是“见贤思齐”:
且说胡宝玉坐马车回来,一路之上见有几个咸水妹走过,头上梳着前刘海,刷得光滑异常,又浓又厚,足有三四寸长;身上穿一件元色夹袄,元色大脚管裤子,脚上拖着一双外国皮鞋,打扮得奇形怪状。除去那班赶骚的洋人外,我们中国人再没有去白相他的。那知宝玉见了他们,并不以为难看,反以为打扮新奇,得与西人交涉,开那西番并头莲花,心中很自羡慕。但他们精通洋话,熟悉洋务,方能与西人伴宿,我则件件不知,如何是好?不若与他们结交,学习些皮毛,再行想法便了。(《九尾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按:这前刘海,后来在上海滩头风行了好一阵子,不明就里者皆归功于胡宝玉;当然与其宣传推扬不无关系,但发明权在咸水妹则无疑。前此上海仕女的发型,都是往后梳,额前光光的,用以展现“眉清目秀”的风采,而以前刘海压眉,世人自是不轻易接受。
在吴沃尧笔下,想“粉”咸水妹的,不仅有名妓,当然更有名士;所著《发财秘诀》第四回“区牧蕃初登写字楼 陶庆云引见咸水妹”,专写丙记宝号的少东家区牧蕃着陶庆云引见咸水妹事。在第五回“学洋话陶庆云著书 犯乡例花雪畦追月”中,咸水妹则仿佛时尚名妓被一干少爷先生簇拥着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9页)毕竟,咸水妹可是按照国际标准“打造”的。愈往后,咸水妹的派款也日显尊贵。黄式权《淞南梦影录》说:“粤东蛋妓专接泰西冠盖者,谓之咸水妹。门外悉树木栅,西人之听歌花下者,必给资而入,华人则不得问津焉。柳怪花妖,几难入目。而每值休暇之日,虬髯碧眼,座上常盈。琴韵呜呜,履声阁阁,即著名之琵琶庭院,花月帘栊,未必有此热闹,斯亦孽海中别开生面者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1920年初版的胡祥翰的《上海小志》仍乐道咸水妹的接客有度有款:“门口悉树木栅,中开一孔便人通语,两情既合,始启扉纳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其实,坊间一直不乏对咸水妹的偏见甚至贬抑过甚之辞。故徐珂《清稗类钞》说:“衣服诡异不与常妓同,人以其侍西人也,多贱视之。然是中人亦各有意志,大率为咸水妹者,多立志不至欧洲,不入西教,非嫁西人则不改西装,其言曰:‘吾之为是,以迫于不得已也。若遂欲吾心向西人,岂有是哉。’又虽与西人相接,多物色国人,择年相当之可事者,俟蓄积稍富,则嫁之。既嫁,则不复与旧时侪偶通,以恐为夫所贱视也。夫若不嫌,始来往如平昔。其嫁西人者十不一二也。”然真能相对礼待咸水妹者,亦属西人:“西人之至我国者,多与咸水妹相昵,久之或月给值以养之。或竟娶为妻,至礼拜堂成礼,并登报宣告。”(《清稗类钞》第6册《忠荩类·咸水妹爱国》,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7页)前述吴沃尧笔下那位咸水妹,正是一个正面典型:从业遇到的第一个美国白人,就爱上了她,并将其带到美国,遗赠大笔身家;归自香港,又愿托身一老实忠厚苦力,殊可嘉叹。
徐珂始终对粤人心存敬意,对咸水妹也颇多美言。他在《清稗类钞》还记载了一个咸水妹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
有名联桂者,尝为某船主所昵,计月给资,俨然妻室也。自港至申,中途,见一民船将覆,船主无救意,联请船主救之,船主曰:“此中国人船,何与我事?”联桂怒曰:“汝如此轻视中国人,则吾亦中国人,以后请与汝绝。”船主又曰:“当何必如是?此非粤人船。”联桂愈怒曰:“此虽非粤人船,然亦中国船也。汝何为于我中国加以区别乎?”船主不得已,始停舟施救焉。西人之至我国者,多与咸水妹相昵,久之,或月给值以养之,或竟娶为妻,至礼拜堂成礼,并登报宣告。其稍有身分者,虽与相处如夫妇,告人,则仍称之为妓也。然娶咸水妹者,大率安于我国,不复为归计。即归,女亦不从,以离国则亲友尽绝,且势孤也。(《咸水妹爱国》)
由此可见徐珂待粤人以及咸水妹之厚。其实徐珂待粤人最厚之处,乃在此《咸水妹爱国》条辟头即说:“粤东咸水妹,率自他省拐贩而售之蛋户者。”如此撇清,实无必要。如果用时报馆编《余兴》1914年第1期《咸水妹谣》结束本篇或更合适:
鸦头袜不穿,项上金连环。自识波斯贾,郎君未可前。
言语通侏离,歌成齐拍手。海上月明多,相送过虹口。
岁岁住泾桥,何如学蛋户。由于水性咸,不及侬心苦。
来往西医院,遨游海贾艘。欲归归不得,乡梦绕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