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深情的大江,在岁月里静静地守望。带走了时光的碎影,见证着季节的更迭。有滋有味的日子随碧绿的江水流动着,写意着简装的历史,打磨着经久不衰的船歌。淳朴的稻香,摇曳的渔火,一江银色的花朵,守护着一怀绿色的生态梦,滋润着蓝天碧水间红彤彤的新生活……
“鱼生鱼长”的赫哲族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松花江下游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赫哲族。
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鳇鱼、鲑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由于居住在高寒地区,赫哲族以捕鱼、食鱼为生,可谓“鱼生鱼长”的渔猎部落,也是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
老赫哲人捕鱼,看冰面就知道在哪下网
赫哲族人生活的北纬45度以北的严寒地区,有长达 7 个多月的结冰期。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江水结冰达 1- 2 米,而这正是赫哲人民捕鱼的大好季节。
他们的冰下捕鱼方法,既有网捕,又有钩钓。经验丰富的赫哲老渔民只要审视冰面的颜色,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网。冬季冰下鱼群聚集,用大拉网一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斤鱼。
赫哲人的餐桌离不开鱼
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更是吃鱼的专家。不仅方法多,而且十分讲究。赫哲族人吃鱼,主要分为生食和熟食两类。
杀生鱼,既是赫哲族人平时经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将活鱼处理后切成细丝,加入调料和配菜,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
鱼刨花,是赫哲族人冬季吃生鱼的另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然后用刀或刨子将鱼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加一些盐即可食用。据说这是冬季下酒的好菜。
"塔拉哈"则是一种传统的熟食做法,将鱼肉带皮片下,切成连搭肉片,放在篝火上烤熟,用不同柴火、放不同调料,可以烤出风味不同的"塔拉哈"。
世代传承的“鱼皮文化”
赫哲族世代传承着一种“鱼皮文化”,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拥有“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自清代至今,只有同江市街津口的赫哲族将之传承。
鱼皮到了赫哲人手里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它们被做成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一种鞋子)等等,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
鱼皮服饰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
鱼皮套裤分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
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而除了制作成日常穿着的鱼皮服饰和用具,心灵手巧的赫哲人还用鱼皮制成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鱼皮壁画
△2015年03月10日,一幅用鱼皮制作、图案为九龙的鱼皮壁画亮相吉林长春。鱼皮全部为大马哈鱼材质,画高1.5米,长7.2米,采用精选的3888张鱼皮,由10名赫哲族技师采用浮雕、刺绣、缝锁等技法耗时4998个小时制成。
鱼皮工艺画
△赫哲人利用鱼皮、鱼鳞、鱼骨,集意、韵、工于一体,在保持赫哲渔猎文化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利用平贴、镂空、缝制、立体浮雕等工艺制作鱼皮画,充分展现了赫哲族捕鱼、狩猎等民俗风貌。
赫哲人的双手不仅仅会捕鱼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
△表现赫哲人狩猎场面的桦树皮工艺品。
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赫哲人制作的民族服装和传统工艺品
能歌善舞的赫哲人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建国后大多数通用汉语,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伊玛堪”是他们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也有讲述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的。每当皓月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的老人就会唱起“伊玛堪”,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
赫哲族的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赫尼纳”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乌苏里船歌》就是著名的赫尼纳调代表作。
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过去,很多赫哲族的妇女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时而还会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可惜这种优美抒情的天鹅舞现已基本失传。
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名为“哈康布力”的集体舞,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也已不多了。
还有一种类似“踢踏舞”的舞蹈,名叫“庇里西勒”,也是赫哲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
他们,是赫哲族的骄傲
韩庚,赫哲族,中国流行歌手和演员。他是第一位在韩国出道的中国艺人,舞蹈才能出众,尤其善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 。1999年,他作为赫哲族青少年代表的参加了50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
乌·白辛(1920—1966),赫哲族,当代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文学家。1939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45年参加革命,做文艺工作。又随军南下解放湖南、广东,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创作了话剧《黄继光》、《印度来的情人》、《雷锋》、《赫哲人的婚礼》,歌剧《映山红》、《焦裕禄》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他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玛堪”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对话剧创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
毕大川(1938—2012),赫哲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主要从事现代控制和软科学的研究、组织工作,成绩显著,其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文/综合中国文化网、新华网等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