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珠三角迎来了工业复兴,劳动力需求激增。随着“在广东致富”这句话的广泛流传,来自内陆农村的打工仔选择南下,埋头于东莞、深圳、广州等地的工厂,努力工作,期待着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 (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
《外来妹》将推出“打工女”群像
监督 《特区打工妹》张良
《外来妹》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新外来妹的故事》开始拍摄
汤振宗成功转型为《外来妹》
杨玉英演唱了《外来妹》主题曲《我不想说》
1987年,陈俊年连载了报告文学,从《羊城晚报》到《广深走笔》。“打工女”的专业名称从那以后经常被公众提及。1990年,张阳执导的电影《特区打工妹》是我国第一部以外来卖空为主角的电影,首次主演《女神》刘飞鸿,此后,《重案六组》一夜成名的王茜首次演出。真正吸引“打工女”素材的是1992年冬春的交情。成浩执导的10集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目前《新外来妹的故事》正在广东拍摄,25年后《广东女子图鉴》还有什么变化?
a
《外来妹》为什么成为经典?《外来妹》将推出“打工女”群像
“中午,东莞长安街上突然涌出了一群女孩子。他们嘻嘻哈哈地敲着饭碗胡闹,走向市长/市场角落的熟食摊。看样子,都是红豆年龄,16岁。没有时尚,没有流行色。但是紧身牛仔裤和柔软的姿态充分显示了青春发育期的少女活力。他们的胸前都贴着像一方校徽一样贴着玉照片的小卡片。刚到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村子里有一所女子中学。后来发现他们都是外地来的“打工女。”这是《广深走笔》的《乡镇里的打工女》的开始。
陈俊年在文章中展示了“打工女”群像。有人摆脱了人贩子,经历了几次波折,在东莞的一家玩具工厂打工。有人带着姐妹加入了“南下淘金团”,为家里奶奶治病,让哥哥上大学。16平方米的房间铺着4张双层床,住着8个人,门前堆着塑料红色的桶,床上贴着电影明星的彩色照片,床底下放着装满衣服的蛇皮口袋。
《广深走笔》里的细节和场景大多出现在《外来妹》里,内容更丰富,“外来弟弟”的形象也更立体。改革开放初期,北方一个叫赵家渡的小山村、赵小云(陈小艺饰)、赵志刚当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柱,细心灵巧的打工仔比笨拙的打工仔好吃多了,四个姑娘进了康乐工厂,两个男生找不到工作。在工厂里,外来姐妹们开始面对“外面的世界”,有些人手脚迟钝、被解雇、轻生。有些人为了钱堕落,背叛自己。有人和当地人结婚,留在广东。最精彩的故事发生在聪明的赵小云身上,从被任命为拉长的助手到后来的拉长,他去江生的建达工厂担任生产主管,最后为乡政府经营工厂,担任厂长。
每个角色都能找到原型
成浩当时是广州电视台的作家和导演,每年春节的时候,
往返于广东和家乡湖南之间。1988年初春,成浩站在衡阳火车站出站口,望着三五成群的南下打工者,陷入沉思,“整个站台全部都是农民工,背着行囊,都在等南下的火车, 场面壮阔。”一瞬间,成浩有流泪的冲动,他只有一个念头——拍他们!两年后,做完电视剧《商界》的成浩,带着广州电视台特批的3000元创作费,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同窗谢丽虹,一头扎进东莞的镇办、乡办合资企业体验生活,这一扎就是半年。成浩说:“那些女孩会主动找我聊天,请我喝茶,很多故事就是这样聊出来的,《外来妹》中每一个女主人公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又过了半年,谢丽虹创作的剧本几易其稿,终于成熟了。
筹拍时,陈小艺还是中戏表演系的学生,和她的同班同学胡军、徐帆、刘蓓等人比起来,这个机会确实算“天上掉馅饼”。成浩预料到《外来妹》会火:“在拍之前,我跟陈小艺、汤镇宗签约时,就许诺这部戏一定会红,他们可以通过这部戏出名,以此吸引他们。在《外来妹》之前,我的《商界》获了飞天奖二等奖,当时在全国很轰动。拍《外来妹》时,我觉得这部戏比《商界》更好,果然,《外来妹》后来拿了一等奖,它确实是好,我心中有数。”
《外来妹》剧组辗转东莞、广州、深圳三地拍摄,其中东莞是主拍摄地,10集内容扎扎实实拍了3个月,耗资50万元,制片人吕建宏回忆:“我们开十几辆大巴,把上千个群演工人拉到拍摄地,拍大场面戏。”
连获金帆奖飞天奖金鹰奖
《外来妹》在广州电视台和央视播出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1991年第六届中南六省(区)电视剧金帆奖评奖,《外来妹》横扫五个大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谢丽虹获得优秀编剧奖,成浩获得优秀导演奖,汤镇宗和陈小艺分获优秀男、女主角奖。1992年,《外来妹》获得了第1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以及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
刚毕业的陈小艺获得了当年飞天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一朝爆红。饰演香港老板江生的香港演员汤镇宗凭借这部剧成功转型,继而把演艺事业的重心放到内地。21岁的杨钰莹演唱了该剧主题曲《我不想说》,极速蹿红,这首歌也获得当年全国十大影视歌曲最佳歌曲奖,词作者陈小奇、曲作者李海鹰一时间风头无两。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广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25万元奖金,奖励导演成浩一套一厅三房的住房、晋升一级工资和奖金8000元,奖励编剧谢丽虹奖金8000元。
《外来妹》的空前成功,也引起学界重视。1992年春节前夕,中国电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外来妹》观摩研讨会”,影视评论专家、学者、媒体记者70余人一起品评这部充满“广味”的电视剧。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的仲呈祥教授说:“《外来妹》一剧的成功,证明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这里不单是几个打工妹的问题,也不单是一个经济上矛盾和作为‘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问题,它所反映出的一切渗透到社会历史的走向及深层次的变革。”当年3月5日,《当代文坛报》、《羊城晚报》副刊部、广东省社科院文研所、广州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主办了“《外来妹》与打工文学研讨会”,这部剧也为广东打工文学的发展加了一把火。
全国观众也通过《外来妹》,深入了解了“打工族”这一群体的酸甜苦辣,许多人燃起他们的“广东梦”。数据显示,1990-2000年,广东跨省流动人口的增加量占同期常住人口增加量的六成多。人口红利初显,广东制造业蓬勃发展,崛起为“世界工厂”。
B
《新外来妹的故事》新在哪里?反映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
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成为近年本土影视圈关注的重点。2016年初,东莞举行了一场研讨会,《新外来妹的故事》的构想应运而生,当年中旬,剧组成立。今年3月,《新外来妹的故事》在香港启动,5月22日正式开拍。近期,国家广电总局评出2018到2022年百部重点题材剧,该剧排行在第23位。
《外来妹》的制片人吕建宏依然是《新外来妹的故事》的制片人,“我们围绕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集合了深圳、东莞、广州城市集群的特点,设置了一个虚构的城市——南莞市,在地域表达上还涉及香港、澳门。”吕建宏及剧组面对的拍摄环境,相较25年前有很大改变,“现在很多人,早上在广州喝茶,中午到香港吃饭,晚上又到了深圳,这是广东才有的现象。”
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经济、人文的变化,《新外来妹的故事》的触角深入到更多层面。虽然与前作在故事方面完全没有承接关系,但《新外来妹的故事》依然选择回到东莞拍摄,吕建宏说:“东莞的制造业不像当年那种单纯的拉线工作,朝七晚六上班,全靠手工。现在厂里全是智能化操作,打工者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我们想拍出东莞的变化。”
新外来妹有知识更有抱负
25年前,人们眼中的“外来妹”总和从事低端劳动的外省打工妹画上“等号”,但现在,外来妹的定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吕建宏看来,现在的外来妹有知识、有抱负、有资本。编剧张蔚妍说:“新时代的外来妹有高学历甚至留学经历,懂高新科技,有经济头脑,她们不是单纯为生存,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梦想而来,她们与广东本土的人文文化融合,为广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外来妹的故事》里,到南莞市奋斗的,有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甚至俄罗斯的姑娘,其中有风投公司的CEO,有粤菜餐厅的店长、厨师,有老人公寓的经营者,有艺术界人士……
在做《新外来妹的故事》之前,吕建宏找到当年《外来妹》故事的几个原型,她们的变化让他感慨颇多:“有些人成了大企业的CEO,有人当了床垫厂的老板。有个原型以前是在珠宝厂拉线上做工的,现在成为珠宝大老板了。”
阵容集结老中青三代演员
《新外来妹的故事》计划让陈小艺饰演一个类似“过来人”的角色,她上世纪90年代初来广东落地生根,后来嫁了个香港人,她用自己当年的奋斗精神激励新一代的“外来妹”。“陈小艺就是靠这部剧出名的,她一听要拍‘新外来妹’的故事,就说,这不找我演找谁演呢?”吕建宏说。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堪称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演员,既有田华、郭凯敏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程妮、田牧宸等新生代演员。据悉,今年90岁的表演艺术家田华,饰演入住老人公寓的老人,资深演员郭凯敏饰演高新技术园区的管委会主任。
毕业于中戏表演系的程妮,将饰演从北京来广东打拼的姑娘。接到任务后,程妮就开始体会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我去了解了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和茶文化,也阅读智能化领域的书籍和资料,力求更加贴近剧中人物,表现外来妹和本地妹的差异,突出新时代外来妹积极拼搏的精神面貌。”
和当年一样,这次剧组也大胆起用新人,广州妹子吴颖欣作为素人演员,将出演一名香港西厨。剧组选中吴颖欣时,她刚从海外留学归国,在一家幼儿园实习。饰演“外来妹”让她颇有感触:“我曾经在异国他乡做过‘外来妹’,对那种孤独感深有体会。‘外来妹’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立足,需要付出更多。我会把自己当外来妹时的心态,放入到这部戏中。”
链接
“打工题材”
影视作品风行一时
《深圳人》
(第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三等奖,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奖,深圳市大鹏文艺奖)
电视连续剧《深圳人》通过四姐妹,尤其是大姐大琳与丈夫王东安在特区的生活,将视角深入到特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剧表现了从打工仔、打工妹到合资企业经理等各阶层各类人物的生活风貌和心态,触及特区发展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中外投资双方、劳方与资方间的种种矛盾,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特区人的生活画卷。
《鸿雁传情》
(深圳电视台电视片展播一等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大鹏文艺奖优秀奖,第十一届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二等奖,中南五省电视剧金帆奖)
《鸿雁传情》是深圳电视台和深圳市邮电局联合出品的一部2集轻喜剧,通过新一代打工仔的工作、生活、恋爱故事,反映了深圳建设初期的社会现实,轻松地展现了在深圳的打工一族建设深圳的岁月,是早年深圳文化界的优秀作品。赖国球是邮电局的打工仔,只要能转正,他和简燕的感情就能瓜熟蒂落,可是招工时,却发现名额只有一个,竞争对手是与他有深厚友情且生活有困难的同伴张文军。此时,早已看上简燕的港商叶林泉又插足其中,赖国球要在前途、友情、爱情之间抉择。
《姐妹》
(中国第十七届电视金鹰奖,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
如果说《外来妹》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文化、女性文化的代表,那20集电视连续剧《姐妹》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对这十年间两种文化的总结。该剧以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妹殷小荞(常远饰)、殷小麦(郝蕾饰)及其身边一群有着姐妹情的年轻女性,在深圳的“外来妹”生活为线索,真实表现出她们艰难曲折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命运历程。
《姐妹》的导演兼制片人是曾与成浩联合执导过《商界》的广州电视台导演袁军,联合制片人是知名词曲作家陈小奇,而编剧是时任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创作过《外来妹》的谢丽虹。谢丽虹足足准备了5年时间,深入采访不少在酒楼、夜总会做服务员和做“小姐”的女子,写出了她们的辛酸、善良、无奈和渴望。该剧一经播出引发全国轰动,尤其引发社会底层的共鸣,不少打工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看完整部剧。
当时,全国省级电视台几乎都购买了《姐妹》,播出后,它成了当年“广东制造”最火的电视剧。据悉,当时甚至出现13家电视台同时播出《姐妹》的盛况。《姐妹》甚至把当年姜文监制却遭遇收视滑铁卢的《北方的故事》挤下北京电视台黄金档,《姐妹》播出后收视很快反弹,播完半个月又重播一次。(龚卫锋)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设计统筹:黄江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