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ID:rancaijing)原创
作家|孟雅娜周继峰唐亚华赵磊索契金九
编辑|金谷福
通过4小时直播,GMV超过了7200万人。这是丁磊直播推出的成绩单,随着他之前的张朝阳、董明珠等企业家的直播,数千万、数亿美元的销售额已经见怪不怪了。
今年618发展成了直播货物的狂欢,除了100亿补贴外,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头部电商平台也邀请了各大明星进行直播。背着直播货机的MCN机构短期内激增。内容创作者看到商业化的曙光后纷纷进军。直播成为许多品牌的核心转换渠道之一。
但是,上述各方并没有涉足“快速赚钱”的行业,而是很容易陷入直播货物的连锁坑。
首先是主播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罗永浩带货的520花烂了,喊着品牌方。天河直播里面的龙虾因变质问题被消费者起诉。快手头播音员刘斗狗暴露在媒体下,与商家联手,获取假货等。一位网友嘲讽道:“直播看人品。”这些主播,无论是名人、明星、头部播音员等,一旦被推翻,至少在短期内会被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之下。
MCN机构和品牌商家之间的矛盾也集中爆发了。MCN机构遇到拖欠货款、偷梁换柱、卖次品的无量商家,因巨额赔偿金受到损失。一些中小品牌商由于迫切需要入境,误信了“黑心”MCN机构,投入产出得不到保障,花了几十万,血本无归。
此外,MCN机构和播音员之间的捆绑利益也受到挑战。MCN机构因头部播音员的出走,业绩呈断崖式下滑,最终被迫“卖身”。还有人盯着MCN机构这项事业,赚快钱,利用虚假排名刺激盲人主播缴纳大智商税。
财经采访了6名直播货运业人士。其中有刚入职的主播、MCN机构负责人、广告代理公司、直播行业供应链从业者。接下来是口述。品牌商家、主播、MCN三方如何相互坑,直播货物的狂欢背后到底有几个连锁坑?
-品牌是主播皮特-
与某头部平台合作,扔30万韩元,只卖1.5万韩元
叶明|广告代理公司
最近直播货物太热,不久前代替客户和某头部直播货物平台结束了包装宣传活动。平台除了3次直播外,还提供信息流推送、屏幕硬推送、向部分粉丝推送直播信息、全程套餐价格30万韩元(不含佣金)。
但是拥有东西的达人,客户不能选择的平台指定腰部主播。我们事先做了一些调查,认为这些腰部主播的皮带承载能力也不差,客户也认为性价比很高。今年的疫情对顾客影响很大,顾客也想通过直播赚钱。
完全没想到的是,这让我们都大跌眼镜。
我们确定的直播商品是冷冻食品,客单价不高,一包50韩元,所以字面上销量应该不错。总共3次直播,每立方5 ~ 10分钟,品牌中显示的时间也不少。
但是最终结果出乎意料地惨不忍睹。第一场比赛只卖了50包,之后两场销量有所上升,但对工作没有帮助。结果在3场比赛中只卖出了300包,也就是说,得到了1.5万美元,可以说是失血。问题是直播中其他商品的成交量很好,只有我们的顾客卖得很惨。
图片/视觉中国
事实上,在直播过程中,主播过于随意,不专业,对产品不熟悉,产品特性也说错了。后来我们反思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没有选择,消费者不感冒,但顾客后来又找了Waya电视台,一次卖出了3000多份同样的商品。 (以英语发言)。
让客户蒙受巨大损失,我们作为中间代理商是很困难的。我在想怎么补偿。至于失败的原因,我们稍后总结主播自己对商品不熟悉,其次腰达人的货运能力值得商榷。
合同明确了主播和平台不保证销售,也就是说,销售再惨也不承担责任,只有商家和我们才能承担风险。
-主播品牌皮特-
卖了大水果,出了小果实,被起诉后,商家消失了,一名播音员赔偿了十多万韩元。
张腾|腾达孵化器创始人
我做了5年的MCN。我们孵化器的主播在和商家合作的时候,经常遇到不靠谱的品牌。
其中,扶贫项目农特水果经常出现问题。去年,我们一名学生对接了赣南的扶贫项目,带来了橙子。
我们的选择还是比较棘手的。经过第二轮审查,第一轮筛选50%的产品,确定合作意向后,对方送来样品后,我们还将进行新的筛选。有些包装不太好,容易受损,味道不好的等会再次过滤掉,最终在二次过滤中只剩下30% ~ 50%的类别。
毕竟,这是
个项目的负责人不老实,给的样品很好,发的货却是残次品。商家给的解释是,没有一模一样品相的橙子。我们听到这种说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根据情况进行“主播先行赔付”。
图 / Pexels
这是行业红线。一旦遇到“收货和直播间样品不同”的情况,商家会被“通缉”,全网的主播都会警惕这类型的商家和货品。
还有一位学员带了一批樱桃。当时是第一次接触果农,在选品时商家发的是大果,但到销售阶段给卖家寄的都是小果,在接到用户投诉后,商家消失了,那批货最后的损失只能由学员一人承担,赔付了十几万。
和果农合作,签约是个大问题。一些合作没办法直接和农民伯伯签约,就算签了可能也会出现不认的情况。因此多数主播会规避农副产品,非要签约的话,也需要对方保障产品的规格和售后问题。
做水果直播带货基本上都是大坑,像烟台樱桃和大连海参,都容易出问题。大主播一般只卖标品,今年上半年螺蛳粉和自热米饭类目大爆发,也因为标准化很高,出问题的不多。
直播带货最大的坑在于不是全网最低价
齐硕 | MCN机构电商运营
我们做MCN机构这么多年,听了不少同行被坑的经历。尤其是在直播带货刚刚兴起、行业不规范的初期,没有平台合约的约束,大家都是私下交易,容易挨坑。
合作往往需要预付,但是预付款打给网红后,对方就消失了,直接联系不到人。另外,快手之前的网红都是偏原生、非MCN打造的,他们没有经纪公司,都是自己单打独斗,可能是朋友、亲戚做自己的商务,不受约束和规范,被他们坑的人也很多。
有人被网红骗,也有网红被人骗。
2018年底,快手刚刚开始做商业化,为平台上的网红在电商投放广告,ROI(投资回报率)特别高。一些骗子就会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某电商App的官方Logo图,以谈合作之名去骗网红,取得信任后,把他们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骗过来,还骗他们说,需要支付一定的介绍费。
很多网红在那个阶段被骗,到现在,全民都在直播带货,坑一样也不少。
比如直播间展示的商品样品和店家最终寄出的商品不一致,一些大主播的话语权比较高,就能要求商家直接退款,但更多情况下,商家售后服务形同虚设,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另外,我们也合作过扶贫类项目,一些当地的企业对供应链的把控确实没有大品牌好,所以消费者购买商品后投诉质量问题时,我们会要求企业直接退款,或补发或补偿,但对我们与带货达人的关系以及我们自身的品牌,都是损害。
如果商品质量不好,说白了,坑的是主播,因为所有粉丝买直播间的东西,看的是主播的面子,一旦商品质量差,粉丝们骂得是主播不靠谱,而不会骂商家。
主播带货,还怕一件事,那就是,不是最低价。如果说一个大主播对粉丝承诺是全网最低价或者是给粉丝福利,却被发现不是全网最低价的话,会直接影响粉丝粘性。
图 / 视觉中国
比如,之前快手网红小伊伊做过一次拉夏贝尔的品牌活动,淘宝上有店家恶意打出同款,并且价格比她直播间压得更低,活动当场直接叫停。
至于网红和MCN的关系,作为想入行的新人主播,在零经验、无团队的情况下未必能做好,MCN和讲师多少还是会把走过的弯路提前告诉你。后期主播做大了,势必就会和MCN博弈,但前期MCN花了大价钱铺路,才把账号做起来,主播有了粉丝之后要解约,对谁来说都不公平。
-MCN被主播坑-
主播出走,业绩下滑,我只得卖掉了MCN机构
张楠 | 前MCN机构创始人
我最早是淘宝商家,2017年,淘宝平台邀请我们做淘宝直播机构,我就关了店铺,开始做MCN机构了。
招了主播,我们咬着牙付底薪。那时候她们还是在公寓里直播,结束后就直接在那休息,后来拿到融资之后才搬到写字楼里。
那时候淘宝的流量很大,给每个机构一些资源位,扶持哪些主播由我们机构决定。我们签了十几个主播,卖货收益除去成本,净利润我们拿出来和主播平分。是我们一起吃了很多苦才做起来,但问题随之也来了,主播不稳定性太大。
有的主播有一定粉丝基数后,带货能力强,就开始跟我们谈分成比例;有一个主播,交了男朋友以后,男朋友就跟她说“何必给公司挣这么多钱”,他们就合计着自己干,跟我们提出解约。
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有个主播的老公是个富二代,不差钱,让她在家生孩子不直播了;还有主播播一段时间人气涨上来心态就变了,有点飘,不好好直播,嫌太累,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流量断崖式下跌;还有主播整容了被黑粉攻击,心态容易崩,承受不住压力放弃了。
图 / 视觉中国
当时签合同的时候,因为对这个行业没有清醒的认识,违约责任没有写太重,违约金也就几十万。后来有主播被别的平台挖走,给了主播更高的提成,还帮主播把违约金付了。
那时候我们差不多有10%主播被挖走,50%流动性比较大,最多能有40%保持稳定。
实际上早期主播一个月赚十几万的时候,对我们机构来说是不怎么赚钱的,到后期,主播粉丝量上来了,一个月赚100万的时候,他又觉得公司白拿了他50万。
做MCN机构就像赌博,最大的风险就是主播的培养、以及与主播的关系。主播不火的时候需要花资源花力气培养,火了很可能就自己独立或被挖走了,而且现在孵化主播成本越来越高了。
到2018年底,除了一些流失的主播,我们第一批签约的主播合同也到期了,少的时候只剩下六七个主播,一些其他岗位的人就没有活可干,核心团队也有人出去单干了。随着竞争加剧、主播流量下滑,到2019年,我判断流量红利要过去了,就把机构卖掉了,转做直播服务。
-主播被MCN坑-
在虚假排名刺激下主播交钱培训,黑心MCN两头通吃
念念 | 主播
坐标杭州。
我是在工作中接触到电商直播这个行业的,去年,我所在的设计公司和淘宝的一些服装店铺有业务合作,认识了一些很年轻的小姑娘,既做淘宝店铺的模特,也会在店铺开播,偶尔出去接一些私活,每月都能赚两万,我非常羡慕。
去年底,有个商家临时招兼职主播,那时我缺钱,因为自己外貌条件还可以,就去试了试,每周末直播半天,总共四五次,虽然没赚很多钱,但是我的镜头感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商家的认可,运营主管觉得我挺有潜力的,看着李佳琦、薇娅那些成功案例,我有了一些想法。
一个行业内的人告诉我,给商家做直播偏向于导购,自己的影响力很难建立起来,没什么固定的粉丝,如果我想做主播的话,建议我找一家有成熟培养体系的MCN机构,可以给我打造人设形象,也会给资源扶持,比如涨粉和内容运营。他推荐给我一家机构,我没有想太多就去了。
作为一个新人,我其实不太懂这里面的门道,负责人跟我说,电商直播和秀场直播不一样,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把货卖出去,收益有滞后性,所以前期让我多学习,赚的少就熬一熬,后面提升会很快。我感觉他还挺真诚的,就想试试看。
第一个月,我根本就没有接受很系统的培训,只是甩给我几个培训文档,试播了几次后,看的人很少,销量更是惨不忍睹,但是负责人每天都会在群里给新主播的“战绩”进行排名,和我同批进来的人都很厉害,我基本次次垫底。
负责人对我说,公司有“精英计划”,能得到公司集中资源培养,但是有一定选拔标准,如果达不到,也可以交钱报名,并且表示后期回报远大于投入。不得不说,这个“资源包”的介绍让我很心动,他讲的“逆袭”的例子也很精彩,抱着不甘人后的想法,我交给公司一万。
效果立竿见影,公司给我开的抖音号粉丝很快涨到了30多万,直播间观看人数也过万了,但奇怪的是,我的销量依然很低,佣金分成惨不忍睹,每次直播多则一两百,少则几十块,根本让人看不到希望。
后来我搞清楚了公司的套路,原来公司大量招募素人主播,每个新主播都有专属“新人群”,每人在群里都是垫底,就是让新人感到焦虑的同时抓住“救命稻草”,高价买所谓“精英计划”的定制服务,然后随便糊弄新人。
图 / 视觉中国
公司大部分主播都是纯佣金模式,但是一旦有人交钱买定制服务,把钱用来刷一些粉丝和观众,这个直播间就能收坑位费了,即便1个坑500元,一晚上20个坑也能赚一万,但销量不会有什么变化,专门坑那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主播带货的小商家,做一锤子的买卖。
这些MCN机构很擅长空手套白狼,一边许诺主播高收入,给主播洗脑,另一边用虚假的数据欺骗商家。当然也怪我太浮躁,人家李佳琦和薇娅努力了那么多年才成功,我怎么可能轻易做到呢,现在想想也很可笑。
-结语-
从追捧大网红开始,直播带货就变成了一场以个人IP、销量数字为导向的秀
沈听 | 直播带货供应链从业者
我本身是做供应链出身的,这两年因为供应链的直播化,走上了这条路,现在和品牌、机构、主播/网红三方都有接触。
为什么现在很多坑被曝光出来,是因为这条路走偏了。
直播带货的本质是一个基于品牌和产品的生态,它的起源是品牌对于视频宣传内容的需求,比如像淘宝直播,当时就是基于商家拍产品广告片的需求,店主开始取代模特到片中卖货。我理解的1.0的直播,更多是产品素材的方向,类似于更生动的商品详情页。
只是后来因为一些大的网红的出现,整个直播带货的势头被带起来了,逐渐脱离了品牌和产品本身的需求,变成了一个以个人IP或者纯以销量的数字为导向的一个秀,很多人的认知被带偏了,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坑。
其实MCN是广告机构,一切以广告思路的逻辑为核心,但在很多品牌眼里,MCN就是个带货机构,这就产生偏差了,品牌既要求对方做广告,又要求保销量,MCN迫于业务只能答应,但一定做不出销量。
这两方的套路一般是在业务模式上,比如品牌为了把坑位费要回来,和网红签所谓的ROI保底或者CPS纯佣,到最后扯不清,商家会认为被坑了。
而更多情况下,品牌感觉被坑,原因出在自身品牌的契合度和对网红的选择上。
图 / 视觉中国
直播带货特别适用于新品的打造和宣传,相当于品牌把一部分广告营销的费用输出给大网红、补贴到产品上来,最终商品到手价可能低于成本价,但达到了目的,把新品宣传出去了。
但像一些知名度大的品牌、上市公司、老字号,做直播带货就比较难受了。
一是直播带货会把现有产品的价格体系打乱。现在的直播带货,第一要素就是价格,很多品牌会陷入低价坑。
有一些品牌一开始被说动了,但中途后悔了,就会做改动,甚至改价格条约,以及对消费者有一些套路式的营销方式,最后的结果是,消费者和主播都很反感。
但如果按照低价执行下去,供应商、天猫、京东、线下商超都会受影响。而且定价决定了品牌的受众,如果价格降得太低,消费者会降低对品牌的认可度。
而越大的品牌,越重视自己的价格,会控价,但会和主播谈好固定的营销策略,比如买2赠1、买3赠1,但上完链接或者网红执行完,经常临场反悔,因为发现单量太大,赠完是亏的,而且比预想的亏得多。这在行业里是个特别常见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品牌是不适应这种策略的,尤其是一些利润没有那么高的行业,比如生鲜。
二是选择的网红对品牌的理解度不够、展现度也不匹配。可能有的品牌明明更适合刘德华和赵雅芝,但他一定要找现在的头部网红,最终销量不好,钱没赚到,对品牌也没有增长作用,他就认为被坑了。
甚至一些大网红会承诺商家预估量,跟品牌说,给我一个什么价格,我可以做到1000万、2000万的量,厂家就去备货,结果网红翻车了,可能连预估量的1/10都没卖出去。那品牌剩下的产品怎么办,只能自己承受损失。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了,信息不对称,很多品牌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数字,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守住底线,所以有不少公司在直播带货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楠、齐硕、叶铭、沈听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