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雷点”不断,引起舆论批评,被罚下场。
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偏离史实的内容遭到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这些作品揭露了什么样的创作误区?对于这场艰苦的民族解放斗争,创作者该如何写作?
《抗战雷剧》揭示了创作的误区:背离史实,违背常识。
大敌现在先带了一口雪茄。"当我的士兵们看到我抽雪茄时,他们不会心烦意乱的。"
头发用蜡抹得光光的,冲锋杀敌的时候脸被战争晒黑了,但军装上没有一点皱纹。
在《雷霆战将》,八路军的作战条件、衣着、妆容格外精致。如果是偶像剧的话,这样的构成是可以理解的。当一部抗战剧以这种面貌出现时,观众突然感到“时空错位”。
除了服装、化妆、道具方面的明显漏洞外,剧中方面也提出了疑问。社交媒体上说:“八路军突击不找掩护,大家排队也不受伤,这合理吗?”留言说。
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电影作品《脑洞大部分》,或者无视历史事实、违背常识或过度娱乐化等,其情节的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些抗战剧只是抗战的外壳,实际内容与事件相关的剧、武侠剧、偶像剧没有本质区别。”采访中,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评价。
抗战作品不能脱离历史真相,创作者要深入调查历史背景
演员再漂亮,道具再华丽,作品偏离历史的真相,违背常识,就会失去灵魂的基础。
据悉,《雷霆战将》是根据原作小说《亮剑》改编的电视剧。基于同一部小说,15年前电视剧《亮剑》叫好并站稳了脚跟,剧中饰演李幼彬的李云龙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
“据我所知,小说作家和《亮剑》作家对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和抗战中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小说作家也对父辈当年如何参与抗战进行了大量采访,真实地表现了那一代抗战中的勇敢形象。”著名编剧刘平对记者说。
要尊重历史,就要正确理解历史,了解历史。刘和平认为创作者应该全方位深入调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战斗规模、双方兵力、武器装备等。“对抗战历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很多观众,可以说是‘职业观众’。如果创作者对他写的那场战争的研究和熟悉程度不如观众,那么拍摄那部作品必然会受到指责。”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军公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从此,抗日救国烽火迅速蔓延全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持续14年的抗战。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多万人,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与一般电视剧不同,抗战剧等革命史题材是观众回顾历史的窗口,包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于这次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历史教训的战争,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牢记历史,让后人知道和平不易,不忘国耻,鼓励他们泄愤。”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进说。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有创作的空间,但仍然要处理好历史真相和艺术真相之间的关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王海林直言,抗战作品在创作中要追求历史真实感,加强历史氛围,书写历史环境。“很多‘雷剧’问题是历史气氛不对,历史环境混乱,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要拍这段历史,就要对历史负责,不能辜负当时血淋淋的军民。第二,要对现在负责,要让人们珍惜不容易得到的和平。第三,要对未来负责。如果我们不以正确的历史观或价值观对待抗战史,这段历史很可能会被讹传。”编剧宋芳珍说。
抗战制裁中反映的敌斗争是复杂的、困难的、严肃的,必须表现出勇气和智慧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大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负责任的爱国情怀,向世界展示了回归死亡、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强不屈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和忍耐必胜的信念。抗战题材作品就是要以个人或集体的形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为什么有些经典的战争电视剧会持续很久?重要的是,他们在抗战中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那群人的精神状态。细节和桥梁观众会忘记,但人物表现出的感人精神观众不会忘记。”刘平说。
1984年,第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九一八”事件后地下党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此后,《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等作品也集中体现了革命队伍艰苦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抗电极《亮剑》也是如此。李云龙比自己凶恶的日军打了好几倍的战争,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用粗大、细腻、巧妙的布奇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突袭。正如他自己说的,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敌人,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山、山。一道。像李云龙这样的众多英雄面对敌人,敢于“剑大放异彩”,所以才换成了新中国。
部分抗战剧之所以引起争议,正是因为摆脱了抗战的精神核心。例如,在一个抗战剧中,数十名日军在几秒钟内被弓箭打死,或者被点穴、飞刀打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战争极其残酷、反感《抗战雷剧》的抗战老兵。那些剧把敌人描写得太弱了。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还流血守护了家国先烈们的不尊重。(现代战争。)
有些创作者会单纯为了迎合观众而抵抗
战剧拍成偶像剧。对此,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知名导演阎建钢批评说:“我们决不能把革命历史的红色当作偶像剧的口红来涂抹。这种红色是整个民族用前赴后继的牺牲换来的。它是一种英雄色、热血色。”“抗战题材反映的革命斗争应该是复杂的、艰巨的、严肃的,必须展现出战争中对敌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阎建钢说。
“一部好的抗战剧不仅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还能让人从中收获可贵的精神。”刘和平指出,创作者应该通过对抗战历史的资源发掘与艺术加工,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情感,让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延绵不断,薪火相传。
写抗战历史,最重要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人民意志
“每当我要写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问自己:你的主题是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说。
《亮剑》之后,由阎建钢执导、赵冬苓编剧、李幼斌主演的抗战剧《中国地》热播荧屏,一举斩获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
《中国地》的故事始于1931年“九一八”那天,当时的中国距离清王朝覆灭还不到20年,不少偏远农村的民众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模糊。故事开始时,在李幼斌主演的赵老嘎看来,所谓的“中国地”,只是清风岭巴掌大块地。可在38集14年的跨度里,他在血与火里慢慢成长,民族精神慢慢发育。像许多战士一样,他在抗日的过程中认识到,清风岭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国就没有家。
“我始终认为,我们在写抗战那一段历史时,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刘和平提醒,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存在主题杂乱、不突出的问题。“比如,有的作品试图在抗战剧里搞国民性批判,过分渲染逃兵难民汉奸,就会冲淡爱国主义主题。”
“事实上,各个国家的战争题材作品,突出的都是爱国主义,不会把本民族在战争中的弱点放大。我们也必须鲜明而坚定地突出爱国主义。”刘和平说。
前不久,他刚刚创作了一部讲述衡阳保卫战的抗战题材影片《援军明日到达》。影片中,同盟国面对法西斯阵营逐步取得胜利,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却节节败退。日军集结几十万兵力,不惜代价攻占了湖南长沙。坚守衡阳的军民就坚守一个信念:衡阳要是再丢掉,中华民族的尊严就没有了,要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细节不是在突出那场战争里的爱国主义。”刘和平说。
“关于抗战题材创作,我个人体会是:无论什么故事、什么情节、什么人物,都不能丢掉三个要素:自强不息的国家精神,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人民意志。如果这三个要素不存在,称不上是抗战剧。”阎建钢说。
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战争,要秉持正确的历史观战争观进行创作
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要有生命力,关键要秉持正确客观的历史观和战争观。
刘和平分析,中国的抗战跟一些别国的战争不同,中国从来没有去侵略别国,从来没有去掠夺别国的资源和财富。这是一场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绝对是正义的;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绝对是非正义的。
“这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战争,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时一定要特别理直气壮。”刘和平认为,如果脱离了这种基本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去写抗战,可能就会出问题。
刘和平说,在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时,一定要避免把战争拍成士兵与士兵之间的“江湖决斗”,抑或是军事集团之间的角逐较量,这一点要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胜利的一方,胜利者有胜利者的姿态。”汪海林说。
在抗战剧《爱国者》中,汪海林创作过这样一幕:东北抗联的将领把被俘的日军带到他们之前屠杀平民的现场,他们都以为自己要被迫殉葬。这个时候抗联的将领说:“我们不像你们这样干,我们不杀俘虏,因为我们是人,但是我要让你们看到你们的所作所为,而且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必将获得胜利,这场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我们的创作传递了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和胜利者身上所蕴含的力量,而且要特别自信地去表现:我们的胜利是文明战胜了野蛮。一定要强化这种文明的概念。”汪海林说。
抗战题材展现的是一段民族危亡的历史,比别的题材更需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类题材更适合以正剧去表现,不适宜戏说。哪怕是有意夸大我方力量,一旦戏说,很可能就会沦为荒诞。”刘和平说。
如何让关于战争的严肃思考触动更多年轻观众,这向今天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挑战。“你要争取去击中他们内心,把你对历史、对现实、对民族精神和战争性质的理解如实地呈现出来,激发他们的共鸣。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赵冬苓说。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豆瓣
来源: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韩亚栋 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