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马川。我是欧洲宇航员。”
一见面马蒂亚斯莫雷尔就用流利的汉语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最近,在德国科隆的欧洲宇航员中心,这位德国宇航员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中国故事”,并公开了自己的“中国愿望”。
“天上的话”想高飞
和很多外国人一样,已经有6年多的汉语“学龄”的马泉对自己的汉语水平有信心,但他最喜欢的是自己的中文名字。“汉语老师说,‘马川’的汉语意思是‘天空的话’,想高飞。”
2010年加入欧洲航天局之前,马川的履历已经是“国际范儿”。他足迹遍布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的轻量化研究。2012年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和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后,他“正式”与中国结下了缘。
马川说,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但很有成就感。“一开始,双方讨论了在哪些领域可以合作,分别派代表访问了对方的模拟飞船和操作室,了解对方如何工作。双方宇航员也参加了对方组织的培训,并逐渐形成了年度交流机制。”
除了组织交流,作为宇航员,48岁的马川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我想去中国空间站和中国宇航员以及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起工作。”
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设载人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按计划在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并多次表示合作,包括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载试验等。
“我希望能承担和中国宇航员一样的责任,包括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根据需要运营和维护空间站,参与舱内的舱外任务。”马川对今后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可能性抱有很大期望。
此外,他还希望能够实现与中国空间站和欧洲地面的视频连接,从而“让欧洲公众了解中国的空间站,并与在里面工作的欧洲宇航员对话”。
迷恋中国的“大家庭”
不仅是中文,中餐也不能忘记马川。“特别是北京烤鸭和四川菜”,“希望以后能在宇宙中吃到中国式的食物”。
马泉可以在几年内迅速成为“中国通”,这得益于中欧之间密切的太空合作。2015年5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的长期目标和实施程序协议,明确了2015年至2017年作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相互参与对方的宇航员培训活动。
去年夏天,马泉与意大利宇航员一起在山东烟台参加了中国组织的海上救生演习,这一经历使他兴致勃勃。“当时我们和16名中国宇航员早晚住在一个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闲暇时间也在海边散步聊天。在两三天内,我感觉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
中国合伙人对马川的评价很符合,也很有默契。“在训练中,我和他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例如,在海上爬救生艇时,他会支撑我的身体,我上来后,他会伸手拉他。”和马的才能在同一组的中国宇航员叶光夫说。
马川说,这与其他地方的宇航员训练“非常不同”,“例如,参加美国组织的训练时,大家都住在酒店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时和两三名宇航员一起训练,有时独自训练。" "
马川承认,对于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共同生活、相互理解很重要”。想象一下,飞船上可能有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宇航员,可能需要在封闭的空间里共同工作6个月。在舒适、快乐或压力大的时刻,要时刻相互理解,保持专业,整个团队才能成功。" "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再去中国工作一年。”马川对记者说。目前,他还在努力学习汉语,使汉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点赞中国的“好伙伴”
马泉说,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航天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开放和积极。
今年5月,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正式启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很多国家代表在现场详细了解了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的细节,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印象深刻的是,不仅是欧洲人,世界上任何希望宇航员登上太空的国家都可以通过联合国与中国联系,并且有可能进入太空。“马泉说。”我认为中国在这个领域有长期的计划,集中精力实施是非常可靠的。”
除了空间站之外,马川还将目光放在了中国更长的探月工程计划上。“中国将登上月球,甚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我期望它成为全人类的基地。”
马川认为,有22个成员国的欧空局国际空间合作经验丰富,希望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有自己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未来将有自己的宇宙站。欧洲宇航员过去在空间站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双方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发展人类航天事业。”
原题目:马田:想去中国空间站的欧洲宇航员
资料来源:神话
作者:刘石磊、杨俊、李文
声明:这篇文章的图片是“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