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别名“帝国坟场”,是无数帝国魂牵梦绕的地方。
从波斯帝国的膨胀,贵霜帝国的扩张,嚈哒人的力量,再到大唐的开疆,阿拉伯的争抢,花剌子模的匆忙以及蒙古帝国的张扬,最后到英国的肮脏,苏联的嚣张以及美国的黯然神伤。
可以说,一部阿富汗历史,就是一部帝国走马轮换的“表演”史。在经过千百年的蹂躏和洗礼后,没有什么帝国能完整地走出阿富汗,更没有帝国能在阿富汗落户安家。由于每一届帝国都在阿富汗干得非死即伤,于是大家都亲切地将阿富汗称之为“帝国坟场”。
而美国,成为帝国在阿富汗的最后倔强。
说起来,美国已经在阿富汗已经坚持了20年时间。话说2001年,那是一个秋天,有两架飞机在美国上空画了无数个圈后,先后奔向世贸中心大厦,让数千人为恐怖分子陪了葬。
面对恐怖分子杀到家门口的嚣张,一向嚣张的美国怒不可遏,并在第一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发动了反恐战争,目标直指本·拉登。
而因为本·拉登当时正在阿富汗的山口里躲藏运动,所以美国对不愿意交出本·拉登的塔利班政府痛下杀心,于是阿富汗战争一触即发。
阿富汗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大幅度转向,极大地减轻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我们的外部压力,美国也彻底失去了围堵我们的最佳时机。
和以往辣手摧花的模式如出一辙,美国发动发动反恐战争,北约始终如影随形,确保了美国在多打一的情况下“艰难”取胜。
在美国的号召下,英国、德国、波兰等北约国家纷纷出兵助战,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则为美国提供后勤支援,就连蒙古精锐也不远千里地给侵略军看大门,美国阵营可谓前呼后拥。
然而,人数多不代表战力强,前呼后拥的阵容,得到的是塔利班的无情嘲讽,美国在阿富汗奋斗了20年,非但寸功未立,反而消耗了海量的军费,增加了大量的伤亡,阿富汗也不可避免地成了美国的坟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避免被塔利班“送走”,在阿富汗“入土为安”,美国在经过了奥巴马时代自说自话的“胜利”,以及特朗普时期食言而肥的“坚守”后,终于等来了拜登时期马不停蹄的“败退”。
对美国大兵们来说,背井离乡20年,如今孩子都高中毕业了,再不回去就当不了爷爷了。所以他们在得到政客们的撤退命令后,一刻也没有耽搁,连夜赶的火车。
应该说,终于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美国上下可谓皆大欢喜。但问题是,美国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一堆麻烦,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权力真空。
彼时的阿富汗,像极了被美国糟蹋了20年的腐肉,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鬣狗的觊觎。对此,印度和土耳其表示自己的大嘴早已饥渴难耐。
对于两个二流国家而言,既然阿富汗是名副其实的帝国坟场,那么如果它们能进入阿富汗并且不出意料地败一次,那么自己的头上毫无疑问也能戴上“帝国”的光环。
毕竟,能和老虎这个百兽之王对阵,就算被打得亲妈都不认识,对于老鼠而言也是足以吹上好几辈子的荣耀。所以“不求同根,但求同坟”的“求败”精神,是印度和土耳其两个国家凸显存在感,拔高自身地位的不二法门;
当然,虽然它们都有挥之不去的帝国梦,但它们深知自己和真正的帝国差了十万九千里,所以从内心并不怕成为苏联和美国第二。
想想也是,只要自己足够傻缺,就没有人能利用你,这种力有不及的自知之明,给了两国深入阿富汗的无穷动力和勇气。
不过两国的出发点和目的,终归有着细微的差异。
对于土耳其而言,出兵阿富汗似乎名不符实,因为土耳其早就来到了这里。所谓“入侵”本质上就是“没走”,代替美军接管坎大哈机场等也是所谓的“捡漏”。作为北约成员国,虽然土耳其在很多方面高唱反调,令美国大哥非常生气,但在阿富汗问题,土耳其却和美国沆瀣一气,表现得相当积极。
因为阿富汗是“泛突厥联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直系继承者,今天的土耳其虽然国土被压缩至小亚细亚半岛及周边区域,但其野心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一枝红杏出墙来”。
鉴于几百年来奥斯曼帝国一直在站错队的道路上一去不回,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一股脑地赌上了自己的国运,结果就是奥斯曼帝国打得比狼猛,输得比狗惨。
惨烈的失败激化了土耳其的国内矛盾,为凯末尔的崛起提供了可能。随后凯末尔力挽狂澜保全了土耳其的最后底线。
而后,凯末尔在土耳其推行世俗化改革,将土耳其带上了一路向西的道路上。
应该说,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凯末尔的选择英明正确,土耳其也确实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向西方靠拢。
二战期间,尽管土耳其不敢公开站队,但依然遭到了双方的觊觎。鉴于被土耳其海峡扼住脖子几百年无法正常呼吸,苏联说什么也要将土耳其海峡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实在不行就让土耳其下地狱。
面对土耳其的生死存亡,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等不靠,在1952年将土耳其收入囊中,断了苏联的念想。
鉴于土耳其不可替代的门闩作用,西方国家对土耳其可谓礼遇有加,土耳其也充分利用北约一家亲的优势加快了加入欧盟的步伐。但奈何土耳其一旦按照欧盟国家的所谓民主自由的套路,占主体的穆斯林势力必然上台,而这又必然和欧盟南辕北辙。
所以,关于土耳其加盟的事,欧盟议了又议,最终得出结论:再等等。
盼望着,盼望着,苏联没了,土耳其加盟的事也彻底黄了。毕竟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俄罗斯半死不活又不请自来,所以土耳其的身份自然也尴尬了起来。
在几十年的努力终归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况下,土耳其终于出离了愤怒,然后作出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历史性决策。
毕竟,自己本身就是奥斯曼帝国的传人,既然融不进西方的圈子,那就不要硬融了,整得大家都很尴尬。所以土耳其决定不忘初心,以宗教为内核,将自己重新打扮成伊斯兰世界的接班人。
而周边国家一想起昔日深受奥斯曼帝国奴役的屈辱历史就激动地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所以土耳其尽管作为中东五大强国之一,但依然没有获得唯我独尊的结果。
当然,土耳其想要的,绝不仅仅是伊斯兰世界大哥的地位,事实上在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土耳其事实上已经失去了领导伊斯兰世界的能量,土耳其只能另辟蹊径,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土耳其作为各方势力东去西走、南来北往之地,汇聚了无数民族的精华,尤其是突厥。
横贯亚欧大陆内部的温带草原,一直以来都是各路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而突厥作为最早有文字的游牧民族,对亚欧草原地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这就是“突厥化”的由来,而突厥化经过蒙古西征等一系列事件的推动,最终影响到了西到小亚细亚半岛,东到新疆及西伯利亚等地的广大区域。
而有着大国梦的土耳其,为了弥补失去伊斯兰世界的缺憾,选择以民族为纽带“东山再起”,奉突厥为祖宗,于是“泛突厥联盟”应运而生。
土耳其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囊括突厥语系,以安卡拉为中心,地跨高加索、中亚、新疆、南西伯利亚等地的大突厥。
于是土耳其在苏联解体后上蹿下跳,疯狂鼓吹突厥文化复兴,借助苏联昔日加盟国反斯拉夫文明的机会见缝插针。
只不过,相比于千里之外的土耳其,近在咫尺的俄罗斯和中国,是土耳其绝对无法撼动的存在。再加上“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亚等地人民的逐渐觉醒,土耳其的泛突厥之梦也越来越稀碎。
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似乎成为必然的原则。阿富汗虽然不在“泛突厥联盟”的核心,但贵在紧邻中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能在这里楔下一颗钉子,即便现在没啥意义,将来也一定会有机会浑水摸鱼。这不仅体现了土耳其的国际影响力,更彰显了土耳其恢复“泛突厥联盟”的志在必得之心。
当然,从现实情况考虑,赖在阿富汗也是土耳其转移国内矛盾的重要步骤。近年来的埃尔多安政府咄咄逼人、四面出击,不仅脚踢叙利亚夺取土地,拳打利比亚安插势力,更借助难民向欧盟发难,在美俄之间两头得罪,甚至直接支持阿塞拜疆为泛突厥主义铺路,气焰相当之嚣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埃尔多安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将土耳其的国力更上新台阶,尤其是人均GDP从3000美元跃居到10000美元以上。但很快埃尔多安政府就遭遇了困境,尤其是2016年军事政变后,土耳其国内局势更加动荡,经济高速增长也随即开始低位徘徊,里拉更是持续贬值,大大加剧了土耳其的债务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赖在阿富汗也是埃尔多安政府转移矛盾的必由之路。
相比于土耳其的务实野心,印度似乎更为“浪漫”。
作为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印度都在国际社会上有着超高的出镜率,理论上根本不需要劳心费力地在阿富汗刷存在感。
但印度依然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不仅带着几十吨物资千里奔袭,更表示20万大军随后就到,气势相比于土耳其有过之而不及。
相比于土耳其的“没走”,印度之前一直都“没来”,所以印度注定要劳师远征,而印度之所以在美国急不可耐地败逃后依然矢志不渝地“入坑”,只是因为:
印度有着比土耳其更宏伟的“大国梦”。
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印度从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继承了英属印度的衣钵,而因为当年英国主子在阿富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所以印度一再表示自己和阿富汗也是亲戚,这是印度一定要到阿富汗“出差”的情感基础。
而从历史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存在,绵延亚欧大陆内部的草原带在帕米尔高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北折,这也决定了自古以来游牧民族自东向西的“倾泻”远比自西向东的“攀爬”容易得多,亚历山大的止步和蒙古的西征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问题是亚历山大只有一个,但中亚的征服者还有很多,那么在难以向东北进发的情况下,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向南进入南亚次大陆就成为必然选择。
而更令征服者开心的是,虽然兴都库什山脉高耸入云,但开伯尔山口却常年敞开,开放怀抱等你,再加上千百年印度更是连长城都修不起。于是各路征服者争先恐后到印度碰运气,而每次都能顺心如意。
所以,所谓的古印度文明,就是不断被征服,不断被叠加的千层饼,散发着秀色可餐的躁动。
而这也意味着,今天的印度,和古印度没有一卢比关系,事实上现代印度的灵魂,就是来源于英国殖民者的赐予。而英国佬带来的,除了虚伪的绅士精神,更有欲壑难填的扩张野心,而这些遗产都被印度全盘继承。
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印度除了将矛头指向昔日同样被英国殖民者奴役的巴基斯坦等国,更不自量力地颠倒黑白挑衅北方邻国,并最终在1962年被打得屁滚尿流。
1962年的战争,印度不仅将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让世界人民在南亚次大陆上有幸看到了非洲角马迁徙的壮观景象,更让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郁郁而终,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
这场战争的失败,虽然在客观上增强了印度的凝聚力,使印度更像一个国家,但却是一个打断了脊梁的国家,从此印度患上了“1962综合症”,具体症状就是“逢人就说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异常迫切。
当然,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中国摧枯拉朽的猛烈打击,让巴基斯坦等苦印度久矣的小伙伴们异常兴奋,从此巴基斯坦和美国关系渐行渐远,与中国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
于是我们也有了影响南亚的机会,为双面打印甚至3D打印创造了可能。
虽然印度在南亚取得了丰硕的扩张成果,比如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干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但天花板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中印战争后,我们对印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而巴基斯坦对巴控克什米尔的控制,也将印度彻底封死在南亚次大陆,斩断了印度冲出南亚的大国梦。
面对困局,印度曾想过以核武器取得消灭巴基斯坦,最终达到一统南亚并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的目的。但巴基斯坦的突然开挂让印度措手不及,那半个月就成功拥核的实力,让安理会五常也望尘莫及。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还配有中文说明书,为向中国推销做了充足准备。
而巴基斯坦导弹打死2000公里射程的实力,更让印度不寒而栗。
所以,为了争取主动,印度想到了外线给力,创造性地作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历史性决策。
对印度而言,因为历史上的侵略者都从西北来,所以重返阿富汗,首先就有“寻根问祖”之意。
虽然阿富汗只是侵略者的必经之地,但重返阿富汗,首先就是“反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
其次,在帝国坟场立足,不仅满足了成为“帝国”的条件,更有了迂回后方,直接威胁中巴的考量。要知道,和瓜达尔港竞争并不是印度的理想,印度想要的,是彻底颠覆双面打印的被动局面,顺便为进军中亚铺路。
当然,和土耳其一样,印度的急不可耐,也和土耳其一样,有着转移矛盾的考量。毕竟作为印度的“强有力”统治者,莫迪一直都有振兴印度的勃勃雄心。
只不过,无论废钞运动还是“大印度教”主义,本质上都是南辕北辙的缝补,因为历史上的欠账太多,印度需要补课。但现实情况已经不允许印度脱胎换骨,所以莫迪和埃尔多安一样,励精图治的前几年成效显著,但很快就因缺乏后劲而止步不前。
而相比于土耳其,印度长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且没有经历革命或战争的洗礼,不仅无法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土地革命和工业化铺平道路,更无法废除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人口红利。所以,印度的危机比土耳其更严峻,因此挑衅也更加急迫。
只是,两个同样二流且同样有着不自量力野心的国家,真的能在阿富汗和平共处吗?土耳其和印度在阿富汗到底是打成一片还是打成一片?似乎是个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辈分上属于美国徒弟的塔利班,在乱拳打跑老师傅后,对付两个二流侵略者应该不是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