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黄姚古镇,带着山的挺秀、水的灵动,和历史人文的积蕴,为人们构筑出理想的诗境家园。
不论白天黑夜,黄姚独有的宁静与淡泊,让人痴迷。
黄姚如同时间的迷宫,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黄姚的美,黄姚的韵味,需要你慢下脚步,去细细品味,发现她的美。
【游】带龙桥
第二天一早,趁游客尚未涌进,我们便走出客栈,准备再去看看白天的黄姚。
一出门,只见带龙桥头的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黄姚民居依水而建,巧妙地根据江水的流向,在河岸两侧别出心裁地修建了水榭亭台和寺观庙社,它们或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下,或傍于依依垂柳之旁,或依靠在青山面前,幽静怡人,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黄姚的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街道、建筑基座、门前阶梯等都用青石,处处坚固;墙体则富者用青砖,贫者用泥砖,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具有砖大、墙厚、房髙、院深的特点。
古镇的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这里有山,有水,有亭台,有楼阁,伴随着微风,伴随着几声清脆的鸟叫,如诗如画的黄姚在睡梦中被唤醒。
见龙祠,面向姚江,背靠新兴街,由神祠和一四角亭构成。四角亭为单檐歇山顶,四角由砖柱支撑,柱下有方形柱楚。屋顶盖青瓦,瓦头筒瓦和滴水用绿色琉璃瓦。歇山山头外侧塑浮雕蝙蝠;垂脊脊头做成龙头。
蓦然回首,碧波荡漾的小河上,寂寥而悠长的带龙桥静卧在晨曦中。带龙桥是黄姚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古镇的重要地标。
古老且简洁的带龙桥,上了邮票的景致,小桥,流水,古木,翠草,岸上人家,一幅平和恬静的乡村水彩画。
石拱小桥静卧在潺潺溪流之上,倒影在清澈的碧水中,形成一轮圆润的满月,这让人恍若隔世的意境符合审美学上对梦境家园的描述。“画意诗情山色裹,天光云影水声中”,吸引人们纷纷在此驻足停留。
带龙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青石板为材料,由两个桥拱组成,拱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小珠江上。
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精美石桥,古镇的桥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精美石雕,有的只是那满身的野草、青苔装饰桥身。
虽然石板桥是在明朝建立的,清朝的时期也被重新修建过,但现在看到的古桥还是非常的完整,布满青苔的它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溪水在带龙桥下静静流淌,岸上人家炊烟袅袅,古榕张开怀抱······仿若时间就此定格,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扰了这一方幽静……
姚江,水依旧是那么碧绿。散发出祖母绿般的高贵与华美,让人陶醉在这山水中。
黄姚似仙灵下凡,轻吹一股幽淡的气息,将小镇笼罩在梦境里,散发着不带一丝尘垢的自然古朴与宁静淡泊。
三条溪流蜿蜒穿行在古镇之中,古居的静态与流水的动态相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世美景。
石跳桥,又名锭步桥,始建于清嘉靖年间,距今200多年。石跳桥是黄姚古镇中最具特色的桥,由31个石头墩子排列而成,高石墩露出水面,矮的石墩埋在下面,起到支撑固定作用。31个石墩间距按人行走步伐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响泄洪。
黄姚的河于狭窄之处,水清无色,顽石毕露,畅流有声;河水宽阔处,绿波盈盈,一平如镜;水浅之处,石跳桥如延长的省略号,游戏般地铺在水面上;水深之处,石拱桥似倒扣的括号,稳固地横跨水面。
黄姚的水绿得生动,泛着涟漪,像绿色的丝缎,柔软温情,摆动在古镇之中,弯弯曲曲,忽深忽浅,倒映着绿树和白墙灰瓦,淡淡地泛着光彩。这一片绿水,安安静静,蜿蜒在青山脚下,又仿佛是有灵性的,调皮而生动。
【游】护龙桥
清晨,黄姚的最好去处是姚江之畔。从悠远的年代走来,蜿蜒的碧流,如伞的蔽荫,生机盎然的翠绿草木,随性散落的村居……简直是一首大自然与黄姚人合作的恬静质朴的田园诗。
镇外奇峰耸立,镇内清溪潺潺,江水、河水、溪水亲密的融合,穿越了时间的帷幕、雕琢出这永恒的美景,滋润着古镇的灵性,黄姚的水,秀丽迷人。
更让我觉得自然的是,全镇清一色寻常的旧民居,绝无新旧杂陈的不和谐,就连抗战时期因躲避战乱而寄居黄姚的何香凝、高士奇、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化名人的寓所里也仍住着寻常人家,被称之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兴宁庙是黄姚古镇一处重要景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二十年重修时并添建真武亭、护龙桥。
在黄姚,这种庙与凉亭合二为一是一大特色,小亭的内侧紧连着庙,这庙其实只有一个神台,小亭大部分空间是人活动的场所。这样人神共处一地,真让人感叹黄姚人天人合一的境界。
兴宁庙的小亭上,有一块清代乾隆举人林作揖于乾隆三十年题写的“且坐喫茶”横匾,时至今日,黄姚居民仍然时常喜欢坐在青石桥上晒着太阳闲话家常。
慢一点,再慢一点,这里生活慢得出奇,甚至路边的可爱的猫猫狗狗,也能孰若无人的躺在青石板上惬意地睡着,让人不忍打扰。
兴宁庙的外联亦为林作揖所作:“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两副内联勾略出黄姚古镇山水的险峻和秀丽:“帝阖万年垂保障,仙山千古仰英 灵”、“山停水峙鱼鼓浪,春华秋实鸟争鸣”。
小小的一个兴宁庙,透露出,在黄姚世俗生活的恬适、随意与文人的淡雅结合得如此完美和谐。
被收入中华名匾的“且坐喫茶”匾额,道出了古镇的从容、清静、无争和古镇人的儒雅风范。
在这里,一片远山、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抹蓝天白云,都融在这诗意的一杯茶里,更芬芳了整个古镇的韵味。
据说,这里还有一个看点,那就是位于“且坐喫茶”匾额之上,深藏于檐廊彩绘中最小楹联。有点儿遗憾的是,日久色彩有些斑驳,上面的字也已经看不太清了。
【游】睡仙榕
南方有年代的村落,常常多见遒劲苍郁、冠盖如伞的古木,它们是活化石。这棵有着500年历史的睡仙榕,与黄姚人默默相伴,给村民以生活的期盼与希望,见证黄姚人的繁衍生息,见证古镇的岁月变迁。
【游】亦孔之固
古镇门楼众多,构成奇特的风景。“亦孔之固”是黄姚众多寨门之一,上面那个小孔是了望孔和射击孔。门楼为两层式建筑,上层来用于守望站岗,正中间凿有瞭望孔,瞭望孔两边有枪眼,枪眼内宽外窄呈梯状,便于防御;下层为门,用于通行。
亦孔之固上书:“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馀青。”落墨不多,联语洒脱,寓教于乐。诗经云:“天保定尔, 亦孔之固”,仰望着它,还真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行的感觉。
【游】龙爪榕
离开亦孔之固,我们沿着小溪向黄姚检票口走去。说实话,在我看来,只见有水就有了灵气,黄姚就是一个有灵气的古镇。
继续前行,只见前方翠竹、古榕巧妙散落在古镇的空间里,恰似一个巨型盆景扑入我们的眼帘。
黄姚原貌保存完好,溪流两岸的乱石形成天然河床,古道、旧屋、庙宇等与古树、小溪勾勒出一幅淡然幽静的古画。
小溪旁矗立着的就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佐龙祠。同样也是庙与凉亭合二,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亭柱上书写着好几副楹联。前联为光绪秀才莫怀玉所作:“傍水四围山蕴籍,洞天一品石玲珑”;左联为光绪秀才古光庭所作:“此地有碧流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右联作者为光绪副贡梁端章:“乾坤风月无双价,廊庙山林一等人”;中联作者为光绪秀才劳锡庞:“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扶博厚铁山河”。最绝的是祠中一副,将黄姚古镇八景中的许多景观集于一联:“八景钟灵玉鲤化龙曾现迹,双桥巩固珠江夜月著文明”。
亭的上方有一圆形篆体“寿”字;另有一幅鱼头蝙蝠身的图案,据说是作者根据祠前的“鲤鱼跳龙门”之景而获得的灵感。
佐龙祠中的“唯尔有神”的牌匾,亦是出自林作楫之手,被《中华名匾》收录其中。
佐龙祠前便是一株有800年树龄的龙门榕,因其枝干弯弯曲曲酷似龙门而得名。龙门榕与龙爪榕遥相呼应,再加上流水、古桥、古亭映衬其间,构成古镇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
这棵榕树盘根错节,枝干遒劲,情侣们解读为心形门,商人解读为“鱼跃龙门”,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前方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龙爪榕。这棵同样已有800多年树龄的老榕树,因其气根形似龙爪而得名。只见毛茸茸的根茎晃晃荡荡的垂下来,从远处观看仿佛就像龙的爪子一般形象、逼真。
这棵龙爪榕,是镇里最古老的一棵树,可谓镇中一宝。它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地伸展着,碧绿的叶子倒影在清溪中,像一把大伞守护着这方风水宝地。
这时,我发现江畔还有数棵石上榕。榕树被誉为长寿树,这些石上榕据说都已生长数百年。仔细分辨之下会发现,这是紧紧相依相拥的两颗榕树,仿佛就是情侣一般地存在,静静地守候在村口。
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到检票口了,因为没有买票,出去可就进不来了。于是,我们赶紧调转头往回走。透过茂密的树枝,我望见黄姚的倒影。这时才发现,经过前一晚细雨的洗涤,此时的空气一尘不染,我贪婪地舒开双肺尽情地呼吸着这湿润又清凉的空气。
【游】仙人古井
仙人古井不太好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来到一条很深的巷子时,我终于看到了仙人井的路标。
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得名来自一个七仙女嬉戏谷井的故事,镇上的人因此把此井称为仙人古井,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定为取水日。当地人把这井水称为神仙水,传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
传说归传说,经过专家的测试,发现这井水中还真的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常饮即使不益寿,也能健体。
这个仙人古井和我脑海中的古井完全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圆圆的泉眼,而是由五座方池相连,分为饮用池、洗菜池和洗衣池。按照顺序,从泉眼流出的水,第一口为饮用池,第二口为洗菜池,剩下依次用作洗衣服、洗农具,最后汇入河中。
看着泉水在这方寸之地井然有序流动,浣衣的妇人有说有笑,忍不住赞叹古人的生活智慧大道至简如流水。
到了黄姚,别忘了,一定要喝一口古井里的清泉水!时至今日,古井的泉水依然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
【游】石板街
黄姚不大,从检票口走到石板街用不了几分钟。这时大批的游客尚未涌来,该看的主要景点都已经看了,于是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扫街。黄姚全镇一共有八条街道,房屋多数保持明清风格,街道均用青石板砌成。
街巷里空无一人,漫步在青青的石板街上,仿佛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年代,时间在这里停驻,让我们细细地品赏那一段段精彩的岁月。
黄姚的清晨特别迷人,静美的天色,穿过门楼,门里门外皆为石板街,萦回九曲十八弯,连通各街各巷。
黄姚古镇仿佛一幅古画,千年的容颜已经满是的岁月的烙印,古街老巷随便在某一角落,都深藏着一个很长很长,很美很美的故事。
有着前人足迹的石板街,经过岁月的冲刷变得光滑油亮,而更有韵味。它在时光中老去,一梦便是千年。
漫步在明清建筑之间,走在那用青石砌成而今已凹凸延伸又深邃的小巷里,脚踩在青石板上,听自己的脚步声在街巷中回响,亦是一种美的享受。
沿着油光泛亮的青石板路,在窄窄长长的巷子里穿行,忽而曲径通幽,忽而豁然开朗。感受不到浮躁,只觉一切凡尘琐事,都化作一缕缕穿巷而过的清风,这种步入迷宫,却又陶醉其中的感觉妙不可言。
古镇街上没有如织的游人,信步闲走,哪里都是风景,随处即为满眼的欣喜,很安静,是我喜欢的样子。
砖墙上的刷墙广告,已有几分老古董的味道,再加上一个个繁体字,更将我们带回到了旧日时光。
其实古镇内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小店也是值得一逛的,特别是每家每户颇具匠心的小造型,营造出一派古镇里的小清新。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石板街中凸卧着一条青石鲤鱼,栩栩如生。
这石鲤鱼算得上是一条神鱼,相传,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是本地人或外地人,不论是盲人或是陂脚的人都不会撞着它,不会跌跤。它备受文人骚客的垂爱和青睐,故为黄姚古代八景之一,叫“盘道石鱼”或“旁道石鱼 ”。
黄姚的古宅、古树、古道,无一不在诉说着黄姚古老的历史和沧桑的故事;而这座古镇非凡的历史文化魅力也在往来游人的记录下被娓娓道来······
相传,厅堂内悬挂有一块皇帝御赐的满汉文圣旨牌匾,出自光绪皇帝御笔,成为梁家世代的荣耀。圣旨的正件原是一帧带轴的黄绢,为了永久保存,感谢皇恩,激励后人,梁家采用上等铁黎木板把“圣旨”刻制成牌匾悬挂厅堂之上。
黄姚的生活节奏总是这样不紧不慢,大街小巷摊贩的轻声吆喝,餐馆里传来的阵阵饭香,还有走在石板路轻轻的脚步......如今回忆起来,依旧觉得慵懒、惬意而绵长。
早餐吃的是黄姚米粉,别有风味,精华在于汤汁,用豆豉水熬制的猪肉,豆豉香渗入肉里,这碗粉就因此变得特别好吃了。
黄姚的话梅可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最后成为肉厚干脆,甜酸适度的话梅,这种话梅在古镇内到处都有得卖,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拿来做菜。
黄姚,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黄姚豆豉、黄姚豆腐酿、九制话梅、黄姚米粉等都是这里的特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黄姚豆豉了,毫不夸张地说整条街都充斥着豆豉的香味。
黄姚豆豉为古“昭平三宝”之一,历史悠久,曾在清朝被列为朝廷贡品。历经十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研究,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隔壁闻香,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调味佳品。这一佐餐调味佳品,在民国时远销东南亚。而豆豉宴,是黄姚的一大特色菜系,可惜无缘品尝。
天光大亮,游人渐渐多了起来,在离开黄姚之前,我们应客栈老板之邀,特意从客栈内逐级向上,来到高处专设的一个观景平台。
俯瞰整个黄龙古镇,此时的黄姚,远远望去好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一排排青砖瓦房映入眼帘,至今为止这里保留的还是原有的建筑特色。这是一个由诗人情怀雕琢的小镇,她犹如深情款款的婉约女子,时不时触动我心底的柔软······
临走时,无意间看到的黄姚八奇。仔细想一想,短短的一天一夜,我也算是领略了七七八八了,也算没有妄来一趟黄姚。
【独白】
于山色水影间,触摸着斑驳的黄土墙,踏着圆润的泛着亮光的青石板路,徜徉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闻着空气中充满生活气息的豆酱香,阅着褪色楹联上的风雅诗词……时光仿佛就此停驻。这就是黄姚予我的初印象。
黄姚古镇,就如千年诗卷藏于一隅,静待知音细细翻阅。这个千年古镇楹联意境的精深,只有细细品味她,才能读懂她;只要用心去品味她,就一定会读懂她,爱读她,光顾她,喜欢她……
黄姚是一个能够出诗、出画、出故事、出文化的地方;是一个能够让脚步歇下来、让心静下来的地方;是一个能够让人放松休闲的地方。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八桂寻宝(十)防城港:海在城中,城在海中》
往期回顾:
「原创」八桂寻宝(八)黄姚:被时光遗落的千年诗集(上)
「原创」八桂寻宝(七)黄姚:序曲惊艳到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