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盛京。择立新君成了满族贵族高层的头等大事,以两黄旗为代表的肃亲王豪格,以两白旗为代表的睿亲王多尔衮,围绕着皇位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个时候,实力强劲的两黄旗代善又是什么态度呢?最终又是什么原因让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的呢?
争夺皇位,实际上还是一场实力之争,八旗内部的权力分配错综复杂,没有谁具有绝对的优势。两黄旗、两白旗和两红旗是这场角逐中的绝对主力。
当时,手握军政大权的宗室王公,除了参与角逐皇位的多尔衮和豪格外,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贝勒阿巴泰、罗洛浑、郡王阿礼达。另外,还有贝子硕托、尼堪、博洛也领兵出征,佐治国政。
皇太极生前一直很重视多尔衮,委以重任。崇德五年至七年,全歼明朝精兵十三万的松锦之战,即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具体布置、亲自指挥的,此战获胜为入主中原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多尔衮机智英勇,善于用兵,治国有方,在八旗王公中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威望很高。
此外,多尔衮又是正白旗旗主,其亲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亲兄阿济格又是善于征战的猛将。这三兄弟联合在一起,势力很大,争夺帝位是很有希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虽然也受皇太极信任,但他有个致命的缺陷,他并非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侄儿,因此,他要想继承帝位是不现实的。
资历最老的还属代善,他在天命年间主持后金国政,身为正红旗旗主,次子硕托久经征战,孙子罗洛浑是镶红旗旗主,另一个孙子阿达礼是郡王,与多尔衮兄弟相比,整体实力不相上下。如果代善也觊觎皇位的话,那么,他的胜算也较大。
不过,代善此时已经是年迈体衰,缺乏斗志,崇德元年以后,就未再出征了。他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皆文武双全,征战有功,可是不幸过早去世。孙子罗洛浑、阿达礼、勒克达浑或者年幼,或者软弱无能,没有威望。因此,以代善为首的两红旗不愿参与激烈的帝位之争。
再来看看肃亲王豪格。皇太极有11个皇子,除四子早逝外,属元妃、侧妃所生能继承皇位的,有长子豪格、第五子硕塞、第九子福临、第十一子博果尔。崇德八年,福临六岁,只要豪格年长。天聪六年,豪格被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封和硕亲王,多次参加征战,但一再因故受到父皇的斥责,声望远远不及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威望不及多尔衮,但实力同样不可小觑,皇太极生前掌握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这三旗大臣都是支持豪格的。(正蓝旗实力较弱)此外,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表面上也是支持豪格,只不过他圆滑世故,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不肯公开明确表态。
两黄旗、两蓝旗拥护豪格,两白旗拥护多尔衮,这个时候两红旗倒向哪一边都会影响局势的发展,代善又是什么态度呢?
豪格、多尔衮争夺帝位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两红旗旗主的态度;二是两黄旗大臣的立场。多尔衮兄弟有两白旗,如果加上代善的两红旗,取胜的希望就很大了,甚至可以说是绝对优势。不过,代善毕竟是老谋深算,他的态度是中立。
代善之所以要保持中立,这就要从他的一段经历说起了。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之所以能继位为汗,主要是由于代善及其子岳托、萨哈廉的推举。可是,皇太极即位后,却极力抑制两红旗,多次训斥和处治代善一家。
天聪九年九月,皇太极以“正红旗固山贝勒等轻肆之处甚多”为由,严辞谴责,迫使八旗贝勒大臣给代善加上“心怀异志”的罪名,拟议革其大贝勒、和硕贝勒爵,夺十牛录属人,罚银万两。此议上后,皇太极减轻处罚。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以岳托“徇庇莽古尔泰”,被诸大臣拟议死罪,皇太极表面上谕令免死,实际上将岳托连降二级,从亲王降为贝勒。第二年又以岳托“骄慢”再降一级为贝子。此后,复封贝勒,虽征明有功卒于军中,最后亦仅追封为克勤郡王,没有恢复其和硕亲王的爵位。皇太极对岳托之子贝勒罗洛浑,也是一再加罪革爵。
十年来皇太极对两红旗的压抑排挤,使代善灰心丧气,满腹牢骚,对是否推举皇太极之子继承帝位的问题,没有兴趣。不过,代善对多尔衮长期依附、奉承皇太极的举动也是十分讨厌。因此,代善既不支持豪格继承为帝,又不推举多尔衮当君,采取消极中立态度。其孙镶红旗旗主罗洛浑完全随从祖父行事。
尽管两红旗保持中立,但代善之次子硕托、孙阿达礼却想从争取皇位的斗争中,为自己获得政治利益,他们积极进行拥立多尔衮的活动。有了郡王阿礼达、贝子硕托的支持,代善又居于中立,不出面反对,那么他很有可能在争夺帝位中击败豪格,夺取皇帝的宝座。
既然两红旗中立,那么豪格与多尔衮几成势均力敌,这个时候两黄旗大臣的立场就十分重要了。事实证明,正是两黄旗大臣坚决拥立皇子继位的态度,最终让六岁的福临得以继承皇位。
正当局面处于胶着之时,两黄旗大臣索尼等八大臣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多尔衮,誓死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为帝。在八旗王公大臣正式集议之前,索尼等人便秘密商议,欲立豪格为帝,死后以福临继位。
谋立豪格为君以福临为太子的八个大臣中,图尔格是开国元勋额亦都之第八子,任固山额真、内大臣;图赖是费英东第七子,任护军都统;塔瞻是扬古利之子,任固山额真;巩阿岱、锡翰是宗室,任内大臣。此外,还有索尼、鳌拜、谭泰,共八人。
这八人中,索尼久任部事,最有威望。多尔衮十分赏识索尼,所以在议立新君的前一天召见索尼,商谈册立之事,以了解两黄旗大臣的态度,并积极争取索尼的支持。索尼明确宣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这句话明白地向多尔衮表述了两黄旗大臣的坚定立场。
索尼等人的密谋,并不是停留在议而不行的阶段,对多尔衮的“警告”也不是停留在纸面上,他们准备拼死力争,必要时不惜拔刀相战。图尔格、遏必隆等竟下令“传三牛录下护军,备甲冑弓矢,护其门”,鳌拜、巩阿岱和锡翰也支持这一行动。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王公大臣于崇政殿集会,议立新君。早晨,两黄旗大臣于大清门前盟誓后,令两旗护军环立宫殿,索尼、鳌拜首先倡议,拥立皇子:“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于地下而已。”
这哪里是心平气和地商议议立新君,简直就是在搞兵谏,是在威逼诸位必立皇子。面对这样剑拨弩张、杀气腾腾的局面,代善借口年老退出,多尔衮本想登上皇帝的宝座,看见这种对峙局面,只好换了一个花招,采取折中的办法,建议立六岁的福临为帝,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至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