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不光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也流传下来很多耳熟能详的谚语常识,它们多半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精髓和经验的总结,比如“杀鸡不用宰牛刀”,“英雄气短、马瘦毛长”等等。现在就以前几天与朋友所讨论的内容,得以最终形成解决方案的关键认识——“杀鸡到底该不该用宰牛刀“这个问题作为引子,关于应对很多问题的一点底层意识简单谈谈个人看法,以供看到这篇短文的小伙伴们娱乐与评判。
记得第一次听到“杀鸡不用牛刀“这句谚语还是在上小学阶段,那时在央视首播了96版《三国演义》,其中有一集是专门介绍“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剧中”袁绍作为联军首领,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而董卓刚喜得当时第一虎将吕布,正志得意满,准备先在虎牢关迎战联军,以挫其锐气,钝其兵锋。吕布率先请战迎敌,而当时他们的帅帐中,华雄则用一句‘杀鸡焉用宰牛刀,十八路诸侯皆乃乌合之众也……’得以出战,他在连续斩杀几名战将后,终究被关羽所杀“。当时既不清楚原来历史上华雄是死在连曹操都羡慕的孙坚手上,因为孙坚有个好儿子,也不明白华雄在剧中的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只感觉或许是他口气太大了,得报应了吧?不过那句“杀鸡焉用宰牛刀”我倒是牢牢记住了。
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也习以为常,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杀鸡不应该用牛刀,用菜刀或专门的小刀就足够了,何必大材小用、小题大做呢?那样是浪费资源,得不偿失的。大家都这样,一定没错的!然而最近几年感觉好像持这种理念去做一些事情,并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甚至经常会事与愿违,半途而废,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古人误我,还是我误古人呢?
直到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突然给了我一点启发。他说自己有个老同学A君是名自由职业者,专门做方案设计。受过高等教育的A君本人在这一行干了很多年,虽然算不上特别资深,但他在所在领域的各个流程、模块,以及下游所有环节都参与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是全程、深入、系统地涉及,在从事的领域他可以称得上全面。而且他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创意方面也颇具灵感,最为主要的是他还平时喜欢钻研,爱好学习。按照朋友这样描述,这位A君在工作,乃至生活中应该是如鱼得水、芝麻开花,越来越顺啊!然而情况却恰恰相反,工作和生活上并不如意,甚至陷入了诸多的麻烦之中,设计方案交付有时延期,作品报价常被突破底线,生活安排也常难以如愿。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来听朋友介绍,这位A君在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少年时代,成绩非常好,常常笑傲班级年级,也让家庭以他为傲。虽然他高考失利,只考了一个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数,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已经深深浸润到骨子里的傲气和十几年沉淀下来的底色,他在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中都会不自觉表现出一种莫名的自信。他遇事时常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没什么难的,只要给我一点时间和资源,什么样的学习考试和项目事情,都没问题”。这种颇有“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的豪气刚开始会让人震惊,但因他时常事前准备不足,事中匆忙应付,结果自然会不及预期,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满意。
这让我不自觉再次想起了小时候那个温酒斩华雄的演义情节。在华雄眼里,十八路诸侯联军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一群待宰的鸡鸭,不值得吕布这把“牛刀”来宰杀,自己这把“刀”就足以应对。因此,在他杀得两员战将,得封受赏时,不顾身心疲惫和部众劝告,随性饮完一杯酒就匆忙上阵,结果被杀。类似的壮语豪情,类似的结局,不同的只是应对的对象与场景不同罢了,华雄杀的是战将,A君“杀”的是事务。他们都没有用“牛刀”去“杀鸡”,都认为自己当下的那把“刀”杀个“鸡”足够了,结果“鸡没杀死,自己倒是掉坑里了”。华雄因此丧命,A君则因经手的一些事情项目完成得不甚令自己满意,与自己原先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在向客户报价和对于报价的坚持两方面都显得底气不足,最终往往接受了一个明显低于市场平均的价格。加上他没用“牛刀去杀鸡”,完成的数量也不多,长期下来,他不仅工作发展遇到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年少时积累的自信也逐渐失去支撑,进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既然因为没有用“牛刀”,是导致不好的结果的重要原因,那么,这里“牛刀”又是什么呢?这个就分很多情况了,比如说在迎战十八路诸侯时,董卓那个集团中,吕布是“牛刀”;在后来华雄率领几名战将在虎牢关迎敌的前沿阵地上,华雄是“牛刀”;而在华雄几日的迎敌过程中,前一日他状态极佳,迎战无名战将的当时是“牛刀”。因此,“牛刀”不是固定不变的,甚它既可以是物,也可能是某种态势,而且它是随着“鸡”的不同与相应“牛刀”自身状态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的。换句话说,今日是“牛刀”,换个环境,换个应对的对象,就很可能不是“牛刀”了。反之,今日不是“牛刀”,换个环境,换个对象,改变一些条件,也可能成为“牛刀”。在这一点上,总结得最到位,运用最成功当属我们伟大的教员。他在其选集中多次谈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让我军能在运动战中达到这个目的。
不仅教员这个军事思想暗含了“杀鸡用牛刀”的底层理念,在两千多年前兵圣孙武也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他在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形》篇中就提出要打胜仗就得像以镒称铢那样,以绝对优势去应对。不过就像他认为要先“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才可能搞清楚自己这一方是不是镒,对方是不是铢那样,要做到“杀鸡用牛刀”也得先弄明白,自身什么情况下是“牛刀”,对方或问题什么情况下才是“鸡”。
回到A君身上,如果刚开始接触相关事情或项目时,不是仅凭曾经的豪情自信与过往的经验认识来匆忙应承,轻易报价,而是尽力去认真了解事情项目的详细情况,仔细估量自身具备的相关能力、可用资源,以及相关外在条件的变化态势,再决定是否答应或报价;在接受事情项目后,尽量调集相对更多的资源,预料更多的意外,预留更多的余地,以料敌从宽的原则来制定计划;在开始着手项目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若此阶段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还是重复上面的原则来调整执行计划;在事情项目发展接近尾声阶段,不麻痹,不松懈,直至彻底完工为止。这样应该才算是“杀鸡用牛刀”理念的践行过程吧!这个过程或许会浪费很多精力资源,甚至会错失一些机遇,但是在接手事情项目后,完成过程中心态应该会更加笃定,完成进程应该更加顺利,完成效果应该会更好,完成后自信心也应该会增加的。这样的话,每件小事、每个小项目他都能比较干脆、利落、漂亮地完成,他对外的报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能就很小了,工作上的恶性循环或许就慢慢走出来了。
至于错过了一些看似“机遇”的机会,也许很多本来就不是那时的他能够彻底做好的,因为那时的他还不是它们的“牛刀”。当然,在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事情上或关系到事业存亡的大项目上,就算那时他本人又恰好不是它们的“牛刀”,这也是一个例外。在预估所有执行方案最坏结果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把自己调整到最像“牛刀”的状态,至于有多大把握能够顺利、漂亮地完成它们,就看这个过程中时势的变化了。如果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刚好出现了他与它们处于“杀鸡用牛刀”的这种态势,那么就可能实现。出现这种态势的可能性越大、频率越多,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这个出现可能性中人力作为与概率作用各占多少,真不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
说了这么多,那“杀鸡不用宰牛刀”这句谚语流传这么久,这么广,是不是老祖宗有意欺骗误导我们呢?应该也不会,他们犯不着吃饱了没事做去忽悠后人。最起码他们那时的“鸡”没现在这么多变,这么复杂,就拿着火了灭火这件事来说,那时最多就是木头器物着火了,没有现在这些化学物品吧!因此,他们拿出简单的几把刀就行,不用拿出“牛刀”来,他们也拿不出干粉、泡沫等这些灭火材料啊。所以说,“鸡”长久不变,“牛刀”甚是稀有,一把“菜刀”足矣!哦,原来还是我误古人,不是古人误我!
【1】 喜欢古镇旅游的朋友可以关注曹操古建头条号,和我们一起行走中国,学习古建筑知识,领略东方文化之美。
【2】喜欢古建筑设计的朋友,可以移步不看不知道,曹操古建的古建筑设计作品这么多 。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