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回忆过往历史的过程中,总是以现有的逻辑去尽力还原人物原貌和历史事件,加以合理的构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也不排除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有没有标准的行为模式,也许是没有的。庞统在三国中的篇幅并不多,但是他的作用是很大的,很像一个迷。就如同更远古时代的尼安特人不可捉摸。
尼安特德人是1865年在法国一个山腰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发现他们很像是人,因为脑容量等于或大于现在人,体型却比较短小,一般是1米4左右,健硕耐寒,没有下巴,颅骨厚重,还是个野兽。走路低头不能挺胸。距离今天有2到3万年的历史。据说他们用燧石起火,驱赶野兽后进入野兽的洞穴生活。分布在西亚、欧洲。但是随后的考古就再也没有发现他们的延续,也许是被后来的人消灭了。
庞统是一个长相很丑陋的人,他身高估计也就在1米6左右,貌丑。但三国志中并没有说庞统的相貌。新三国中,为了情节的需要庞统必须长得很丑。当庞统投刘备时,刘备嫌弃其貌丑,不重用,只用之为耒阳县令。张飞巡查,才发现庞统有才能,特别是心算能力惊人。而诸葛亮也为之推荐。刘备请庞统出山的态度似乎是很不情愿的,他给庞统打酒,给庞统一匹白马。而庞统的姿态也没有那么高。刘备故用之。然刘备对庞统虽然重用,其心实不喜。庞统与刘备的关系好像纯粹就是一个主子与一个仆从的关系。庞统被轻视,但是庞统还是想有所作为。于是在新三国中,庞统的悲剧就此合乎逻辑地演绎下去。
庞统的短暂的行军生涯似乎并无突出的地方,但是为刘备却是竭忠尽智。新三国演义中,庞统与刘备带兵入川,刘备屡次不听从庞统意见。当刘璋迎接刘备在涪城。庞统建议,此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宴席上杀死刘璋,一举夺得西川。刘备却认为有失仁义。其实,刘璋虽然只带3000人马来,川军将领张任却带领3万人马跟在后面。刘璋对刘备还是防着一手。可见当时,刘备的考虑还是周全的,刘备入川的军马也只有3万。庞统又在酒宴上令魏延舞剑帮兴,意在刘璋,而刘璋部下张任等自是知道鸿门宴故事,也相率舞剑,最后是被刘备都给喝退。到此,庞统的计谋不能成功。
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抗张鲁,刘备本就是包藏祸心,但是又碍于自己标榜的仁义,内心是很矛盾而且痛苦的。等到刘备击退了汉中张鲁,刘备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本该马上就退回荆州。而此时的刘璋却有点过河拆桥,再给刘备军钱粮。刘备的内心冲突已经到了极点。而对此,庞统作为军师也感到无奈。庞统有凤雏的美名,然而从刘备以来,似乎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在刘备把一个杯子摔在他面前后,庞统告诉刘备,他能让主公有出师之名。
刘备也没有过多地追问,不久张松的首级被送到刘备,还得知刘璋已经下令各处关隘关闭,防止刘备。刘备不得不与刘璋撕破脸皮,开始撤退,并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助战。
刘备直到庞统死在落凤坡后,才得知庞统的良苦用心。原来庞统先是给张松密信,故意让人把信投在了张松兄长门下,其兄长向刘璋出首了张松,张松被杀,刘璋知道张松一直勾结刘备,不禁大怒,于是杀掉张松,并把其首级送给刘备,表示成都已经有准备,使得刘备不敢擅自出兵攻打成都。
刘备退兵至雒城,要攻下雒城为据点。庞统有意作为先锋,取小路而过,被张任的伏兵射死。魏延得到了庞统的遗书,说,刘璋背信弃义在刘备撤退中伏兵杀了刘备军的军师,这样让刘备攻打刘璋就有了借口。于是在为庞统报仇的口号下,刘备军一举攻占了雒城。最后会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的军队围困成都,刘璋投降。
整个过程是庞统不惜以自己的死为刘备争取了正义,让刘备能够名正言顺的夺取益州。庞统的选择是为了复兴汉室,把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由此可见,刘备的确是很假仁义的,一切都还是要以实力说话。然而仔细考察,庞统究竟是这样的人吗,好像尼安特人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一点残留供人猜测,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弥补了一个断裂的人类进化环节,尼安特人是动物到人类的一个过渡,他们推测说尼安特人能直立行走,但横着走路。
我们并不清楚尼安德特人的长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过一些间接证据,我们似乎可以知道,他们身上披着厚重的毛发,长得很丑。他们低矮的前额和凸起的眉骨,还有低头弯腰的模样,会令人心生恐惧。有人曾这样形容尼安德特人:这种怪牙齿锋利;他们像猩猩一样,甚至会吃人。他们是这样的怪物,民间传说中的妖魔鬼怪,也许正是以他们为原型的。
庞统的故事是合乎逻辑与理性的。庞统之所以自我牺牲,与其个性也非常有关。他为人朴钝。在这个故事中,好像一位上级为了逼迫下级完成任务,下级竟然拿性命完成任务。刘备的人格魅力真的有那么大,而庞统真的把生命看得比荣誉更重要?或许是现在资本社会的一种偏见。你拿了我的工资,就要付出等同的代价,而为了达成任务是可以不计较后果的。虽然说是电视剧,也不能胡编乱说一气,以迎合现代社会的某种弊病。
三国志记载,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该段叙述中,庞统建议刘备设计斩了杨怀、高沛,于是出兵成都,这是庞统做出的主要贡献。在新三国中,这段历史没有了。尔后,刘备军进围雒城,庞统中箭而亡。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
庞统之死也并非是死于张任的有意埋伏,是中流矢而死,不是新三国剧中的身中40箭,连尸体都找不到。
刘备对庞统之死在剧中也表示了极大的哀悼,一个人坐在那里默哀庞统,而诸葛亮提出的建议也都被刘备否定,诸葛亮感觉到这个主公已经不是以前的主公了,刘备成了真正的君王。在三国古代社会,到现在不过1000多年,历史就如此模糊,更不要说2到3万年前的尼安特人了。人们对其历史很多只能根据现有的环境进行猜测。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当尼安特人存在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存在的还有一类人,他们是真人,智慧超过尼安特人,他们消灭了尼安特人。
我们之所以猜测或者编写刘备、庞统的故事难道不也是根据我们现有的环境?而猜测都是何合乎人性和理性的,不是没有根据,只是有点张冠李戴。而其目的是为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起教育作用。如果说尼安特人是人物质进化的一环,那么三国故事则是文化进化的一环了,否则怎么解释过去,也就是历史。
#战争影视剧我来评# #不只是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