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雾中山的萤火之光
文、图 / 杨友利
小时候读古诗,总是向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那一份浪漫,没想到这样的体验却在大邑雾中山明月池实现了。
雾中山在大邑县城的西部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诚山、雾山,方圆数十里,号称72峰,因常年被云雾覆盖,故名雾中山,《四川通志》载:“山恒孕雾,故名。”
从大邑县城驾车向雾山乡方向一路驶去,道路逐渐变得狭窄起来。进入山谷不久,便是一处陡峭的山崖,公路从山脚蜿蜒而上,显得格外险峻,小心地走过这段盘山路,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一座佛寺已矗立眼前,这便是开化寺了。
开化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仅晚于京城洛阳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是佛教在中国南传的第一站。杨慎在《雾中山记》曾载:“开化寺者,雾中之丛林,禅教之总持也”。雾中山寺庙后毁于明末张献中之乱。清代曾大部分恢复,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破坏。尽管如此,石建文物和古建殿堂仍有不少存世。
寺庙前,山道间,多有坍塌损毁的雕砖刻石,残垣断柱,精美的龙形花形兽形雕刻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尽显。
雾中山开化寺,极盛时期,规模是罕有的。相传,那时寺内大和尚一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在四十里以外购买火砖等东西,用传递法,可一直送上雾中古寺。据清同治《大邑县志·寺观》记载,山寺演变到明代,拥有四十八庵,一百八十寺,僧众数千人,专门设立都纲司管理机构。
在开化寺,公路到了尽头,一弯小路在丛林中曲折穿行,长满青苔的石阶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代。和布满青苔的石板山道相衬的,是沿途肆意生长的青翠竹林和清幽的原始森林,罕有人迹,让这里充满野性的味道。伴随着鸟叫与虫鸣,闻着泥土的气息,顺着山道慢慢爬上去,大约二十多分钟后,一座小小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我此行找寻萤火之光的目的地——明月寺了。
明月寺的旁边,有一方小小池塘,号为“明月池”,大邑八景之一的“雾中明月”,就是在此。据《大邑县志·古迹》卷二载:“池八角形,周以石栏,中圆如月,池中时现金光,不溢不涸,祷雨必应。”清人重修石栏时,复由八角形,改为六角形。清潘元音《游雾中山记》:“池方广六面,其水清漪,以杖投之不测,以竹投之又不测,乃以杞树续而投之仍不测。僧云‘向来无有探其底者’”。
站在明月池边,清代改用红砂条石砌成的六角形尚在,还有一个顶部雕有蛤蟆的石柱立于池边,周围树木的枝叶倒映在池水之中,显得宁静而清幽。
江山犹壮丽,钟鼓久沉喑。
夜幕渐渐来临,远近各处的虫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暮色中,远处的山头在一片幽蓝中若隐若现,山间的翠竹和森林,犹如沾染上了一层仙气,神秘又纯净。一些绿色的星星点点,开始出现在森林之中,一点、两点、三点……草丛里、树枝上,这若隐若现的绿色光点,逐渐多了起来,雾中山里,明月池边真正的重头戏,才慢慢拉开帷幕。
夜色越来越暗,萤火虫也越来越活跃。起初,它们只在远处若隐若现,继而三三两两的在空中飞舞起来,时不时还窜到我的身边,提着灯笼的尾部轻轻地一闪一闪,将绿色的微光照向这夜幕中的丛林。
在虫鸣声的伴唱中,越来越多的萤火虫在夜空起舞。那点点闪光,好像漫天的繁星洒落大地。那淤泥水潭交杂的小路上,那宁静的丛林里,那闭目的野花中,遍布了萤火虫的足迹,跳动着夏季的探戈。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落入了漫天银河中。
那丛林中微亮的绿光,似乎让全世界都褪去了颜色,成了今晚单调的霓虹灯。一个人安静地站在明月池边,望着无边无垠的丛林,静静看着漫天流萤在这幽暗的天空中与清风一同共舞,丛林中的蝉鸣,将作为今晚的圆舞曲,这安逸的夜晚,是萤火虫的国度。我伸出手去,萤火之光从我的手心划过,我站在草丛中,任由这星星点点在我的身边起舞,拿起一盏昏暗的小提灯,拍下与这丛林小精灵的梦幻邂逅,我已似醒非醒,坠入这迷幻的梦境。
夜的魅力,霓虹灯无法言说,夜的意境,是皎洁的月色、深邃的星空和大自然星星点点所赋予的。城市的夜生活是人造的白昼,这样的白昼,让流萤飞舞离我们越来越远。让我们走进田野,拥抱森林吧,重回自然的怀抱,与月色、星空和飞舞的萤火之光相遇……
关 注 文 旅 大 邑,大 邑 人 的 平 台......
帐号主体:大邑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趣味历史 ▏奇葩名人 ▏吃喝玩乐
文旅大邑(Wechat ID: dywtgx)
欢迎投稿,欢迎评论!
投稿须知:
1、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邮箱:641831470@qq.com;
2、文章内容必须属投稿者原创文章,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
3、文章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或杂志、期刊、网站等公众信息平台公开发布;
4、文字稿件建议采用word文档编辑;若附带图片,建议采用jpg格式(不超过500K);
5、文章内容绿色健康,积极向上;
6、投稿者需注明个人身份,在文章题目下方标注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
7、投稿者需接受本公众平台编辑人员对文章的编辑。
稿件一经录用,原创作者独家署名发布。
稿酬一定优、优、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