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包拯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为在某个领域成就突出,或因自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等,而被广大民众奉若神明。除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后世帝王,还有众多文臣武将和文学大儒也被推上了神坛,如有东方福尔摩斯之称的狄仁杰、集忠孝义勇于一身的“武圣”关羽、开创儒学的“文圣”孔子,还有以铁面无私著称的包青天包拯。
一、宋代视角下的包拯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属安徽)人,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享年64岁。他28岁获得甲科进士,被授予官职。为官期间,他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历任知县、知州、转运使、开封府尹和枢密院副使等职位。
《清平乐》包拯
历史上的官员千千万万,最后却偏偏选中包拯作为清官的代表,这与包拯的个人品格以及宋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密切相关的。人们选择包拯,是因为他身上的品质符合传统儒家理念。
首先包拯是个很孝顺的人,他在1027年考中进士出任官职,但考虑父母年迈,便辞官在父母跟前尽孝,数年后二老去世,包拯守在墓旁服丧期满仍不忍离开,乡里人数来劝说,直到1039年他才重回官场,担任扬州天长县的县官。此时的包拯已经是39岁的中年人,可以说精力最盛、最可能有所作为的十年,他都奉献给了父母,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其次他敢于进谏、不畏权贵,北宋统治者采取优待官员的政策,不仅导致冗官问题,也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包拯在奏议当中就指名道姓地揭发官员腐败。对于宋仁宗的一些做法,包拯也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在《七事》疏中他直接指出宋仁宗“不以是非”“以朋党为意”“未能委任贤忠”等等,好在宋仁宗不是那么昏聩的国君,不然这些“大逆不道”的话随便挑一点就足以让包拯身首异处。
包拯受后人信仰还跟他能为百姓代言有很大关系,在为官过程中,他一直都在践行以民为本的儒家理念。在《包拯集》中,他直接向皇帝要求减少赋税徭役、严惩贪官污吏的奏疏就至少有50多封。当时赋税名目繁多,除了夏秋两次缴纳的两税之外,还有让人难于应付的“折变”,一折再折的结果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包拯为百姓代言,后世民众敬仰他也是情理之中。
包公祠
宋代民间包公的形象与真人有一些差异,民间流传的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很多都是别人的事迹而强加在包拯身上的。《宋史·包拯传》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说明包拯在当时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化,勾栏瓦肆兴起,以包拯为原型的话本在勾栏瓦肆中流传开来,此时他主要是以正义的清官形象出现,对包公的神化倾向也开始出现。
宋代勾栏瓦肆遍地
二、元代的包公神化现象
元代社会黑暗,贪官横行乡里,人们渴望出现像包拯那样的清官,因此神化包拯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实现对包公的崇拜。
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就描写了包公断案的智慧。鲁斋郎作为京官常常欺压百姓,他看银匠李四的妻子长得好看就占为己有,并且还对他说若是不肯就去找个大衙门告他。李四到郑州六案孔目张珪那去告状,结果张珪一听到鲁斋郎的名字就放弃了,而且鲁斋郎见张珪的妻子长得也怪带劲,就让他乖乖地把妻子送上门,真是“夫做媒,妻嫁人”,好一出人间惨剧。面对这个无人敢动的恶霸,包公将皇帝御批的“鱼齐即”的文书添成了“鲁斋郎”,这样就相当于皇帝下令将鲁斋郎处死。事后皇帝知道了,也只得顺手推舟,说他理应被斩首。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包拯通过智慧断案,相比宋代其形象更为夸大。
京剧中的包拯形象
佛教传入中国,因果报应说与本土的鬼魂说相结合,对阴间地狱之说产生巨大影响,人们认为冥界和现实社会一样有一套官僚体系,而主宰冥界的就是阎王。在民众观念中,人死后要接受阎王的审判,隋唐以来,阎王的原型渐渐被一些铁面无私的人代替。
人们将人间难以寻求的公平正义寄托在死后的冥界,甚至还流传着“人之正直,死为冥官”的说法。民间信仰的四个著名阎王就是包拯、寇准、范仲淹和韩擒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包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公通鬼神、断灵案的记载。《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讲的就是一个名叫郭成的书生,带着妻子和传家之宝生金阁到京城赶考,他路上遇到庞衙内,想将传家宝献给厐衙内以换取一官半职,结果厐衙内抢走了他的传家宝,霸占了他的妻子,还把他的头砍了,他就变成了一个无头之鬼。他找到包公伸冤,其他人都没办法见到鬼魂,唯独包公可以见到并且与他对话。
包青天形象
三、明清之际包公由神到人的转变
胡适先生认为,包公断案的神化故事,“起于北宋,传于南宋,初盛于元人的杂剧,再盛于明清人的小说”。但是包公的形象在明清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代对其崇拜达到巅峰,但在清代他又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
明代有关包公的小说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百家公案》《包公案》,里面对包公的崇拜更加热烈,对其刻画也更加神奇。首先有关他的长相,书中说他“八分像鬼,二分像人”“两耳垂肩齿似银”,人们通过丑化他的外貌,来表达对他清官形象的崇拜。还有说他去开封考试途中,无处歇息,就在汴河桥上叹了三口气,谁知惊动了城隍神,城隍神就对使者说文曲星来东京无处歇息,叫他去安排住处。可见在城隍神眼里,包拯是天上的文曲星,是属于神仙系统的。
包青天
包公通鬼神的本领在元杂剧中就有所体现,在明代小说中这项本领更加放大,他不仅可以去阴间断案,还能上天请玉帝帮忙。在《玉面猫》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五个鼠怪变成施俊、王丞相、天子、国母、包公的模样,这样就有了成双的施俊、王丞相、天子、国母、包公,肉眼凡胎都无法辨别的时候,包公就卧赴阴床到了神界,将这件事告知玉帝,并向玉帝借了玉面猫擒拿鼠怪,从而平息了这场祸乱。
潮剧 包公形象
到了清代,包公的形象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此时的他不能上天入地地断案,有了常人的七情六欲。与以往不同,在小说《三侠五义》中给包公安排了一场婚礼,包公在去京城考试途中落难,认识了李小姐,这位李小姐举止端庄,颇有大家风范,包拯满心欢喜,他承诺李小姐考完试就回家告诉父母,并且准备聘礼,后来二人结为连理。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常人感情的包公形象。
其次,包公断案与此前相比,也不再那么铁面无私,而是会掺杂个人情感在内。据《万花楼演义》记载,包公在审判张忠、李义、狄青打死恶霸胡伦的案件中,就处处为他们三人开脱,甚至还说胡伦是自己跌下身亡,与三人都无关。包公在嫉恶如仇的情感支配下极力为他们开脱,顾不得事实真相,其形象更接近我们生活当中的人。
包青天
文史君说
包公的形象经历了现实中的人到理想中的神的神化,又经历了从神跌落成人的转变,最终变成日常生活中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保护神。无论其形象如何转变,包公作为清官的代表,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嘉惠百姓等品质,一直是民众最崇敬的地方,民间百姓通过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包公信仰的虔诚,“包青天”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刻于民族记忆中。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孙梦梅:《安徽包公传说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张宁:《包公故事与中国传统社会正义信仰》,《辽东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